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9篇
医药卫生   32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9岁,因"掌部出现黄色扁平斑块1年余"于2004年12月7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手掌沿纹理出现黄色的境界清楚的条状斑块,后逐渐增多,肘部伸侧亦发现黄色的略隆起的圆形结节.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有高血脂病史2年.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62.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疗效判定的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各种临床指标在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疗效判断和决定结束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回顾了我院收治的56例治疗有效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病例,对所出现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在治疗过程中改善和消失的时间逐一分析.结果:在临床症状中,依发病率的高低排序,前三位的分别为头痛(100%)、脑膜刺激征(91%)和发热(75%),它们在两性霉素B(AmB)静脉治疗后的消失时间分别为7~33 d[平均(15.2±3.6) d]、11~28 d[平均(18±4.8)d]和5~11 d [平均(6.0±3.1) d];而菌体计数、乳胶凝集试验的滴度和脑脊液生化指标的改变与病情演变不尽一致;颅压增高可发生在治疗中;20例被测患者中有8例出现CD4 T淋巴细胞减少,且不随治疗的进行而增高.结论:在非艾滋病性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中,头痛、脑膜刺激征和发热的减轻和消失是早期判定疗效的重要指标;在后期,菌体计数和乳胶凝集试验的滴度可以作为治疗转归的指标,但确定有意义的改变值仍有待研究,同时它也不能作为终止治疗的依据;不能根据颅压和脑脊液生化指标的改变来判定病情的演变.  相似文献   
63.
徐楠  邹豪  温海  陈江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0):1127-1130
目的:制备携载两性霉素B(Am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测定表征,并筛选制备工艺.方法:将抗真菌药物AmB以孵化法吸附在PBCA空白纳米粒上,制备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并以聚山梨酯-80进行表面修饰.检测所制备AmB-PBCA-NP溶液的D405值,利用AmB的标准方程计算AmB药物浓度并评价药物溶液的稳定性;Nano-S粒径测定仪测定粒径分布;将AmB-PBCA-NP胶体溶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浓度,按公式计算纳米粒的包封率及载药量等指标;进行体外释放实验;以不同处方条件下纳米粒的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筛选优化的处方工艺.结果:制备的AmB-PBCA-NP外观呈圆或类圆形,平均粒径(69.01±28.56) nm,分散均匀;AmB标准品在1.12~5.60 μg/ml范围内的线性回归方程为:D405=0.163 4c 0.006 6,r=0.999 3,AmB-PBCA-NP的平均回收率为99.93%,其溶液在12 h内稳定性较好;体外释放实验表明24 h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的缓释性;实验发现最优化的处方为稳定剂采用DextranT-70,且不加助溶剂脱氧胆酸钠,其包封率及载药量均比较高,分别为56.10%、82%.结论:该方法工艺简单易行,载药纳米粒性状符合药剂学要求.  相似文献   
64.
报告1例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患者男,39岁。1年前肩关节突然出现酸痛,症状渐渐加重,双手掌皮肤发硬,肢体上抬及下蹲困难,舌不能外伸,吞咽时有梗阻感。曾经患有胸椎椎体骨髓瘤。皮肤科检查示面颈部、双侧腋下、腹部、阴茎、双大腿内侧泛发对称性的蜡样半球形丘疹,有融合,呈肤色或琥珀色。口腔黏膜肥厚,舌弥漫性浸润、质硬,呈巨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萎缩,真皮与皮下组织淀粉样物质沉积,甲基紫染色阳性,诊断为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给予泼尼松和雷公藤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5.
新生隐球菌是重要的机会致病真菌,其胞外包裹的荚膜被公认为隐球菌关键的毒力因子.近年来,研究初步证明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另外,荚膜在新生隐球菌感染扩散过程中以及诱导宿主细胞凋亡中均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概述荚膜的抗吞噬作用及荚膜在感染扩散中的作用等,对这些机制的探讨将有助于理解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机制,同时为治疗新生隐球菌病提供新的靶位点.
Abstract: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al pathogenic fungus and capsule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o be a key virulence factor of it.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capsule posseses antiphagocytosis acitivity, and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C. neoformans infection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host cells. The review describes the roles of capsule in antiphagocytic process and dissemination of C. neoformans infection, which will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cryptococcosis and to provide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cryptococcosis.  相似文献   
66.
足癣是一种常见的浅部真菌病,相当一部分患者对足癣的认识不够,未进行规范治疗,从而导致病情反复[1].为探讨口服和外用抗真菌药联合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笔者采用特比萘芬口服联合联苯苄唑乳膏外用,并与单纯联苯苄唑乳膏外用作对照,评价该联合疗法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Neo Sensitab纸片法检测酵母菌对酮康唑的敏感性及与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的微量稀释法的符合率。方法 采用Rosco酵母真菌药敏纸片对 4 2株常见临床分离的酵母菌作了检测 ,同时根据NCCLS的M 2 7A方案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对酮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并对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 Neo Sensitab抗真菌药敏纸片法与微量稀释法检测的 4 2株致病酶母菌对酮康唑的敏感性符合率为 95 .2 4 %。结论 Neo Sensitab抗真菌药敏纸片法具有操作简便、观察时间短、成本低廉等优点 ,在临床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能及时为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目的总结分析近5年来国内外皮肤病专业发展现状,提出未来军队皮肤病研究方向和重点。方法应用情报学和调研的方法 ,对近5年皮肤病专业的学术发展成果和动态进行检索与整理,做出概要的综述和思考。结果近5年来,皮肤病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银屑病、结缔组织病、白癜风、皮肤真菌病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军队皮肤病专业创办2种医学期刊,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科技成果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军事训练中皮肤病调查及防治研究"有突破性进展。结论今后5年,全军皮肤病的研究方向仍然是面向基层、面向部队,加强高原部队常见皮肤病的防治研究,保障部队指战员心身健康,扶植重点研究项目,促进军队皮肤病专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69.
由于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的耐药性广泛增强[1]。目前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评价已成为一个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实验将流式细胞术(FCM)用于两性霉素B(AmB)对新生隐球菌的敏感性检测,取得较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 菌株 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8株:S8012(ATCC56992)、CZCN46、CZCN39、CZCN20、CZCN17、CZCN49、CZCN1、CZCN3,分离自临床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由中国医学真菌保藏管理中心隐球菌专业实验室(本室)鉴定保藏。参照菌株采用NCCLS(M27-A)推荐的近平滑念珠菌ATCC90018。1.2抗真菌药 AmB粉(上海先锋药业,批号011004):用DMSO(Merck公司)配制成1 280μg/ml的溶液,-20℃保存。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观察市售的某款智能调节加热能量的射频家用美容仪的安全性。方法 2022年5月-9月从国 内7个城市、10家三甲医院招募30~50岁我国健康皮肤女性受试者121例为研究对象,均于面部及眼周区域 使用双效智能射频家用美容仪(搭配官配凝胶),使用频次为每周5次,共计4周。分别于W0、W2、W4 进行随访,观察受试者是否出现红斑、水肿、丘疹和水疱等不良反应,评价产品的安全性。结果 受试者 中1例因其他原因退出,其余120例受试者全部按要求完成试验,少数受试者发生轻微局部刺激,经使用方 法调整或未经调整,后续症状消失,不影响产品的继续应用,所有受试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影响产品使用 的不良反应。结论 该款射频家用美容仪的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