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31.
银腈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反复发作,不仅影响病人的美观,而且自觉不同程度瘙痒,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复发,我科对2008年1月~2009年10月住院的7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用了药物联合窄谱UVB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2.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s cells,EPC)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并且能形成新生的血管,亦称为成血管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EPC参与生理性及病理性血管形成.临床前研究也证实,EPC在缺血肢体或心肌中向血管新生部位迁移,并参与肿瘤血管发生.因此,EPC 可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血管性及肿瘤性疾病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3.
周培媚  路永红  熊霞  姚丽萍  顾兰秋  树瑜  陈前明  吴波 《重庆医学》2012,41(15):1471-1472,1475,1561
目的分析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该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女性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2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取外周血20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以CD133/CD34、CD13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双荧光标记鉴定细胞,CD34/CD133/VEGFR2三荧光标记流式检测内皮祖细胞数量。结果实验组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表达阳性率(3.18±1.97)%较对照组(20.56±4.37)%低(P<0.05)。结论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34.
嗜血细胞综合征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性增生,损害、浸润器官组织,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造成机体脏器功能损伤的一种综合征。该文就嗜血细胞综合征病因、分型及诊断标准以及伴发的常见皮肤病的诊治等方面的认识现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探讨派瑞松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派瑞松霜,早、晚各1次薄薄涂于患处,1~3周判断疗效;并以丁酸氢化可的松制剂做对照.结果:派瑞松治疗各型湿疹的总有效率为95%,而对照组为81%.结论:派瑞松治疗湿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7.
<正>粟丘疹样汗管瘤是汗管瘤的一种少见类型,结合了粟丘疹和汗管瘤的特征[1]。外阴粟丘疹样汗管瘤临床少见,且发病部位较特殊,临床上容易误诊、漏诊。目前,笔者还未发现有对外阴部位粟丘疹样汗管瘤的皮肤镜特征报道的文献,本文展示了1例外阴粟丘疹样汗管瘤患者的一些皮肤镜特征,这可能为外阴粟丘疹样汗管瘤的诊断提供线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30例,取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以CD133/CD34,CD133/VEGFR2双荧光标记鉴定细胞,CD34/CD133/VEGFR2三荧光标记流式检测EPCs数量;采用MTT比色法、millicell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与EPCs数量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较健康对照明显下降(P<0.01),其增殖、迁移、黏附能力均有所下降(P均<0.01)。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功能受损;EPCs数量及功能与病情评分负相关。  相似文献   
39.
报告1例盘状红斑狼疮继发口唇鳞状细胞癌。患者女,62岁。面部、右侧手背盘状红斑30年,上唇菜花状增生物1年,迅速增大3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盘状红斑处皮损示角化过度,棘层萎缩,表皮突变平,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层有淋巴细胞灶性浸润。菜花状增生物皮损示:真皮内广泛分布由表皮细胞形成的癌细胞巢,癌巢内表皮细胞轻度异形性改变,可见病理性核分裂,有大量角化珠形成。癌细胞团周围少许炎症细胞浸润。诊断盘状红斑狼疮继发口唇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4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及30名健康志愿者做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54例患者中67例(43.5%)患者检出阳性结果,对照组全部阴性;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与阴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及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症状评分及瘙痒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程度与瘙痒持续时间呈正相关(P0.05)。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伴发过敏史(药物、食物、吸入物)的比例高于阴性的患者(P0.05)。结论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较阴性者病情重,该试验作为慢性荨麻疹功能性自身抗体的筛选试验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