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业科学   2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研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度干旱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的生理响应机制,筛选抗旱种质资源,通过可控移动旱棚对拔节期和抽雄期9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中度干旱胁迫,测定相对含水量(RWC)、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Car)、脯氨酸(Pro)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采用热图和隶属函数平均值(AVG)分析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各个生理指标的响应程度并进行抗旱性归类。结果表明,旱胁迫下,与对照相比,拔节期和抽雄期玉米自交系的叶片RWC、Chl和Car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ro含量及SOD、POD活性均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拔节期,郑6613、郑718、吉853、郑6722、郑7413、郑754归于抗旱型自交系,郑663归为中抗型自交系,B73和自交系DH351归为敏感型自交系;在抽雄期,郑6613、吉853、郑6722、自交系郑663归于抗旱型自交系,DH351、郑718、郑7413、郑754归为中抗型自交系,B73归为敏感型自交系。其中郑6613、吉853和郑6722在2个生育期均表现为较强的抗旱性,这些种质的应用对今后的抗旱育种及应对黄淮海高温干旱天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2.
近年来,许多农林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均开设了农田水利学作为其专业基础课。本文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基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农田水利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课程特点,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出发,进行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以期为农林院校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以玉米亲本自交系及杂交种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0年对玉米植株地上倒3—5节的折断力、节间长、节间粗及收获时籽粒含水率、破碎率、抗压能力、脱水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并筛选茎秆强度强、籽粒机收质量好的玉米材料,为适宜机械粒收玉米新种质的培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自交系E8501和杂交种郑单6122的茎秆折断力较大,自交系郑58、ZC1456和杂交种郑单958折断力较小;自交系郑682和杂交种先玉335的节间较长,自交系郑588和杂交种郑单1002的节间较短;自交系郑P6、PH6WC和杂交种DK517节间较粗,自交系郑682和杂交种郑单6098节间较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亲本自交系E8501、郑7541、郑H71、郑V89M、郑D58M、HCL1645和PH4CV及杂交种郑单6386、郑单6122、DK517、郑单6095、郑单6098、郑单1868和郑单1002的茎秆强度较强。杂交种郑单958的籽粒含水率较高,郑单6122较低;自交系郑H71和杂交种郑单958、郑单1868的籽粒破碎率较高,自交系PH4CV和杂交种DK517的籽粒破碎率较低;自交系PH4CV和杂交种郑单6122的籽...  相似文献   
74.
利用精密肝组织切片来评价甘草提取物对2,3,7,8-四氯二苯并-p-二噁英(TCDD)诱导建鲤精密肝切片损伤的保护作用,将制备的肝组织切片分为6个处理组,即Control组、TCDD模型组、甘草提取物对照组、甘草提取物前处理组、甘草提取物后处理组、甘草提取物前后处理组,其中甘草提取物前处理组、甘草提取物后处理组、甘草提取物前后处理组分别换用含0.2、0.4、0.8 mg·mL-1的甘草提取物L-15培养基与精密肝切片共培养,用于检测损伤肝切片培养液中丙氨酸转氨酶(GPT)、天冬氨酸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免疫球蛋白M(IgM)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前处理组甘草提取物可以较好缓解TCDD对肝组织造成的损伤,降低了肝切片培养液中GOT、GPT活性以及MDA、TNF-α、IL-1β、IgM含量,提高了培养液中SOD活性。这说明甘草提取物可以有效抑制TCDD造成的肝组织损伤,对肝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5.
本研究采用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γ-干扰素ELISA试验,对甘肃省3个地区的1585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结果表明,PPD皮内变态反应共检出7份阳性样品;经γ-干扰素ELISA检测2份为阳性、其余5份为假阳性或禽型阳性,假阳性或禽型阳性样品再经细菌分离鉴定表现为阴性;PPD皮内变态反应检出的21份疑似样品再经γ-干扰素ELISA检测,表现为禽型阳性、假阳性或阴性;PPD皮内变态反应阴性样品经γ-干扰素ELISA试验检测,结果为阴性或禽型阳性.在检测奶牛结核病时,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特异性较差,γ-干扰素ELISA试验结果与牛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一致,而且该技术敏感性、特异性和鉴别假阳性均优于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  相似文献   
76.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国家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口蹄疫对养殖业构成严重威胁,可造成严重的经济  相似文献   
77.
【目的】克隆了卷丹百合Lilium lancifolium珠芽中LlARR1并对其进行基因表达分析,为分析LlARR1基因在卷丹珠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析珠芽形成过程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到一个注释为ARR1的差异表达的转录本。通过PCR技术,以卷丹混合叶腋cDNA为模板克隆了ARR1的同源基因,并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构进行预测;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了LlARR1在珠芽发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并探究了其对不同激素处理的响应。【结果】LlARR1的CDS全长为2 148 bp,编码715个氨基酸,不存在跨膜运输结构,属于B型ARR蛋白家族。qRT-PCR结果显示,LlARR1在S0、S1时期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相一致。LlARR1在卷丹百合叶腋处表达量最高,且在S0时期植株茎秆上部表达量显著高于茎秆下部。同时,其在自然发生珠芽的百合品种中叶腋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自然条件下不可发生珠芽的百合品种。说明LlARR1主要在叶腋处发挥功能,并可能在卷丹珠芽发生过程中具有正调控作用。LlARR1的表达在S2(珠芽绿球期)有一个小峰...  相似文献   
78.
近年来,江苏盐城市大力推动经济作物产业转型发展,积极优化区域布局,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经济作物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本文梳理了盐城地区经济作物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据此提出今后经济作物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9.
平凉市农科院引进10个豌豆新品种(系)在平凉市旱塬区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豌4号和定豌8号的产量分别为2 174.71 kg/hm~2和2 088.99 kg/hm~2,均高于对照麻豌豆,增产率分别为11.38%和6.99%,这两个品种(系)田间表现整齐度好,抗性强,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平凉旱塬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0.
密度与化控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密度和棉太金化控对长江流域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及氮、磷、钾吸收积累的影响,以期为该种植模式下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11―2012年,于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以早熟品种国欣早11-1为材料,设置75 000、90 000、105 000株·hm~(-2)3个密度;棉太金用量分别为0、1 170、2 340 m L·hm~(-2)进行试验。【结果】在90 000~105 000株·hm~(-2)密度下配合1 170 m L·hm~(-2)棉太金(苗期:90 m L·hm~(-2)、盛蕾期:180 m L·hm~(-2)、盛花期:360 m L·hm~(-2)、盛铃期:540 m L·hm~(-2)),小麦后直播棉籽棉产量最高,达3 551.3~3 687.5 kg·hm~(-2)。在此条件下,棉株对氮、磷、钾素的吸收量也最高,分别达117.8 kg·hm~(-2)、77.4 kg·hm~(-2)、116.4 kg·hm~(-2)。其中,氮素吸收量在盛蕾期—盛花期最高,磷、钾吸收量则均于盛花期—吐絮期达到最大。相关性分析发现,长江流域小麦后直播棉产量与氮、磷、钾素总吸收积累量,尤其是在盛花期—吐絮期总体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结论】中高密度下配合施用适量棉太金可增强棉株对氮、磷、钾等元素的吸收,以盛花期-吐絮期为最盛,从而实现长江流域小麦后直播棉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