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业科学   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水稻生理生化特性对氮肥的反应及与氮利用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7  
选用水稻氮高效基因型IR72和9311及氮低效基因型Lemont和PECOS,采用土培方法,在5个施氮量(0、0.51、1.02、1.53、2.04 g N 钵-1,分别相当于0、75、150、225、300 kg N hm-2)处理下,研究了生理生化特性对氮肥的反应及与氮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幼穗分化期,氮高效基因型水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低,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高;不同氮效率基因型间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含量的差异不大;两种氮效率基因型间的净光合速率(Pn)在幼穗分化期差异不明显。而在齐穗期,氮低效基因型的Pn比高效基因型的低28.66%左右;氮低效基因型在两个时期的单位叶绿素光合速率(Pn/Chl)比氮高效基因型分别低18.51%和29.67%左右。在成熟期,氮高效基因型干物质积累能力强,籽粒产量高。这些结果说明氮效率不同的基因型对氮肥的生理反应差异大。相关性分析表明,低氮水平时(0~1.53 g N 钵-1), GS酶活性与收获时生物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氮肥偏生产力(PFP)、氮肥农学利用率(AE)及氮素生理利用率(NUEb)分别与GS活性、Pn/Chl和齐穗期的Pn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可溶性蛋白含量、Rubisco含量显著负相关;氮肥吸收效率(RE)与这些生理指标没有显著相关。结果表明水稻光合特征及氮代谢与水稻氮效率间存在紧密的关系,GS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对评价水稻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2.
不同施肥水平下超级杂交稻对氮、磷、钾的吸收累积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目的】探索超级杂交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规律。【方法】于2004年和2005年,选用超级杂交稻品种准两优527和两优293为供试材料,在湖南省5个不同水稻种植生态区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在农民实际平均施肥量及分别减少和增加25%施肥量条件下,超级杂交稻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体内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和吸收积累规律。【结果】无论在抽穗期,还是成熟期,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水稻植株体内氮、磷、钾养分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其在不同地点间的变化幅度低于相应的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养分吸收量差异主要由单位面积干物质生产量不同所引起。在不同施肥水平下,随着产量升高,氮、磷、钾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但生产单位稻谷所需养分量呈下降趋势。在产量最高的桂东点,其植株体内氮、磷、钾养分含量和积累量均处于中等水平。【结论】采用多次施肥,不同施肥水平(135~225 kg N•ha-1、29.7~49.5kg P•ha-1、112.1~186.8 kg K•ha-1)对超级杂交稻株体内的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影响不明显;随着产量的提高,超级杂交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率也可提高,从而实现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63.
干旱胁迫对木本滨藜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2年生的努塌滨藜、三角滨藜、四翅滨藜、沙棘为试材,研究干旱胁迫条件下木本滨藜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木本滨藜植物通过维持较高的束缚水含量来增加保水能力,沙棘束缚水含量及保水能力远低于木本滨藜。2)干旱胁迫条件下努塌滨藜、三角滨藜细胞膜受氧化程度较小,四翅滨藜在重度干旱条件下MDA含量比对照增加了19.3%,细胞膜受氧化程度较大;3种滨藜植物在干旱胁迫下,膜透性没有明显升高,细胞膜结构与功能完好,而沙棘在中度干旱胁迫下MDA含量比对照增加了20.68%,严重干旱胁迫时增加24.34%,且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细胞膜受严重氧化,造成细胞透性在中度、重度干旱胁迫下较正常水分条件下分别增大37.38%和41.58%,细胞膜系统受到较为严重伤害。3)干旱胁迫对滨藜植物光合色素合成影响不明显,而沙棘在严重干旱条件下Chla降低了27.76%(P<0.05),Chlb降低44.18%(P<0.01),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4)根据Farquhar等提出的气孔限制值分析观点判断,除了中度干旱胁迫下三角滨藜Pn下降可能是非气孔限制因素造成以外,其他Pn下降可能是气孔关闭造成。5)利用隶属函数对4种植物抗旱能力评价由高到...  相似文献   
64.
65.
四翅滨藜组培快繁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在中国西北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利用组培进行扩繁是解决用于生产的优质苗木的有效方法。以四翅滨藜半木质化及全木质化枝条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取材时间、消毒方法、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质量浓度对组培的影响。结果表明,取材时间以4月为宜;消毒方法先用体积分数70%乙醇表面消毒20 s,无菌水冲洗2次,再用1.0 g.L-1氯化汞(HgCl2)浸泡消毒6 min为宜;初代培养宜选用高盐培养基MS(Murashige and Skoog) 0.5 mg.L-16-苄基腺嘌呤(6-BA);继代培养基以MS 1.0 mg.L-16-BA 0.1 mg.L-1萘乙酸(NAA)更有利于茎芽增殖和生长;在1/2 MS 0.1 mg.L-1NAA的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生根率较高,根系发育较好。图4表4参10  相似文献   
66.
机收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保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是当前中国作物生产面临的两大挑战,劳动力短缺和气候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这些挑战的严峻性。构建机械化和轻简化的新型水稻集约化栽培技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是转型期水稻栽培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再生稻模式作为一种古老的种植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品质优和增产增效等优点。本文介绍了机收再生稻模式的优势与发展历程,总结了机收再生稻技术在品种选育、肥水管理、留桩高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机收再生稻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相似文献   
67.
葛藤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葛藤的播种、扦插、压条、分根4种育苗方法及主要技术要点,其中葛藤的压条繁殖简单、快速、成本低、成活率高,是葛藤最佳的繁殖方法。  相似文献   
68.
秦仲(1~4号)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仲(Eucommia ulmoides)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不仅是名贵的中药材和提取天然橡胶的工业原料,也是一种重要的绿化和水土保持树种.张康健等(1997;1999;2001;2002)对杜仲次生代谢物的生态学、合成积累、个体发育特性和部位差异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次生代谢物含量为首选指标,结合生长量和抗性指标等(张博勇等,2003;翟金兰等,2003),历时16年选育出了秦仲1~4号杜仲新品种,其次生代谢物(药用有效成分)含量高,生长快,尤其是秦仲1、2号的杜仲胶含量也高,经专家鉴定认为居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69.
以23个不同类型的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为材料进行再生稻比较试验,主要从品种生育期、产量、品质、抗性4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华两优2882、旱优73、华两优2834、天两优616、华两优2881、新两优223、黄科香1号、黄科香2号共8个品种适合作为再生稻种植。  相似文献   
70.
【目的】筛选最佳的‘西林3号’核桃体细胞胚胎诱导和增殖培养条件。【方法】通过进行不同消毒方法、不同外植体、不同采样时期、不同激素浓度配比、不同蔗糖与谷氨酰胺浓度处理,对核桃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情况进行研究,筛选最佳诱导条件;同时对比不同激素浓度对核桃体细胞胚胎增殖率的影响,筛选最佳增殖培养基。【结果】雄花(花药)、种子、幼胚的最佳消毒方法分别为70%乙醇15 s+10%NaClO浸泡4 min、70%乙醇30 s、70%乙醇5 min,培养4 d后的存活率高,污染率低。幼胚是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材料,5月31日是最佳的采样时间,诱导率分别为(65.00±7.07)%和(85.83±1.17)%。以愈伤组织为材料时,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浓度配比为改良DKW培养基添加1.0 mg/L 6-BA、2.0 mg/L KT、0.01 mg/L IBA,诱导率为(37.94±1.33)%。以愈伤组织为材料时,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蔗糖质量浓度为30 g/L,诱导率为(82.67±0.94)%,谷氨酰胺不是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体胚增殖的最佳激素浓度配比为改良DKW培养基添加0.5 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