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业科学   1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71.
【目的】研究不同喷射角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冬小麦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创新小麦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2012年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在田间条件下设置T0:生育期不灌水;T1、T2、T3、T4采用微喷带灌溉,微喷带带长均为40 m,喷射角分别为35°、50°、65°和80°。每条微喷带沿小麦种植行向铺设在行间,灌溉左右各4行(L1—L4)小麦,实际灌溉宽度1.6 m。【结果】(1)拔节和开花期采用微喷带补灌,同一处理下,各取样区间L1—L4的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一致,其中T1、T2和T3处理的各行间上部土层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随行间距离微喷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随微喷带喷射角增大,灌溉水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系数显著增加。T4处理各行间0—200 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灌溉水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系数最高。(2)与T1、T2和T3处理相比,T4处理在拔节期至开花期对40—8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和开花至成熟期20—8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升高,对深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和总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降低,拔节至开花期的阶段耗水量、开花期补灌水量、总灌水量和总耗水量亦显著降低。(3)T4处理的籽粒产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贮水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80°喷射角的微喷带灌溉处理是兼顾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72.
玉米种子籽粒冲击损伤的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降低玉米种子脱粒损伤是当前机械脱粒的主要问题。对不同含水率的玉米穗进行了在不同部位、不同冲击方向下的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籽粒含水率对破损率的影响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且函数有极小值。当冲击力的水平分力方向与玉米穗轴线垂直时,在同一部位冲击玉米穗,籽粒的破损率小于平行时籽粒的破损率。在垂直施力方向下,玉米穗上部破损率最大,下部破损率最小,而在平行施力方向下,玉米穗中部破损率最大,下部破损率最小。  相似文献   
73.
氮素不同底追比例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氮素 3个不同底追比例处理对 2个小麦品种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当增加追氮比例 ,籽粒品质改善 ,产量提高 ,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 ,氮素以 1/3底施、2 /3追施为兼顾品质与产量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74.
强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灌溉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在池栽防雨条件下研究了强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灌溉方案。确定底水、拔节水、孕穗水 3水的组合是兼顾小麦营养品质、加工品质、产量、效益的基本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75.
收获时期对优质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收获时期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济南17和淄麦12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自5月28日(乳熟末期)至6月10日(蜡熟末期),随收获时期的延迟,籽粒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及沉降值增高,蜡熟末期达最大值,是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协调发展并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蜡熟末期收获,面团稳定时间和断裂时间较长,可以实现优质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统一。过早或过迟收获均会造成产量损失并导致蛋白质含量降低,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76.
不同组合杂种小麦群体光合优势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群体水平上化杀型杂种小麦的光合优势表现特征及其生理机制,以2个化杀型小麦杂种F1及其亲本为材料,推广品种冀麦38号为对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杂种小麦1F1和2F1的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都表现平均优势和超标优势。1F1起因于其LAI和光合势优势较大,2F1则是由于净同化率优势较大。1F1和2F1的子粒产量都高于亲本和对照,与亲本相比,1F1和2F1的产量优势是由产量构成三因素综合提高所致,与ck相比,1F1和2F1的产量优势则主要来自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77.
玛纳斯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之一。作为北疆地区唯一一个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玛纳斯县抢抓试点机遇,按照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的需要,围绕“棉花、制种玉米、酿酒葡萄和肉羊繁育”四大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和创新出“1333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78.
土壤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7—2010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产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的农田耗水量和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深松+条旋耕的小麦株间蒸发量低于深松+旋耕和翻耕处理。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总量、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及分配比例和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翻耕处理,翻耕高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条旋耕最低。深松+条旋耕三个生长季均获得高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 409.01 kg hm-2、9 613.86 kg hm-2和9 698.42 kg hm-2,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低于上述处理,条旋耕最低。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在2007—2008生长季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在2008—2010生长季最高,分别为21.39 kg hm-2 mm-1和22.09kg hm-2 mm-1,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旋耕和条旋耕低于翻耕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的最优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79.
骆兰平  于振文  王东  张永丽  石玉 《作物学报》2011,37(6):1049-1059
2008—2010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土壤水分对不同密度小麦旗叶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一年在150株 m−2 (M1)和225株 m−2 (M2)两个密度下设置3个土壤含水量处理,即拔节期65%+开花期60%(W0)、拔节期75%+开花期75%(W1)和拔节后7 d 75%+开花后7 d 75%(W2);第二年选用第一年的节水高产密度处理M1,但土壤含水量调整为拔节期75%+开花期60% (W’0)、拔节期85%+开花期75%(W’1)和拔节后7 d 85%+开花后7 d 75%(W’2)。两种基本苗密度相比较,M1处理灌浆中后期的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向籽粒转运量显著高于M2处理。W2处理灌浆中后期的旗叶Fv/Fm和ΦPSII显著高于W1处理,而W’2处理灌浆中后期的旗叶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L)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高于W’1处理。在M1密度下,W2处理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W1处理,获得了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两年中结果趋势一致。在150株m−2密度下,0~1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拔节后7 d和开花后7 d均为75%和75%,是本试验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80.
玉米籽粒剪切破碎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微机控制的电子拉压试验机上,对辽北主栽玉米品种东单0号和富油1号的玉米种子籽粒进行了剪切破碎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在不同作用力、不同含水率下的玉米籽粒剪切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籽粒在不同侧面、不同方向加载的剪切力有显著差异;含水率不同时,剪切破碎载荷也不同,其原因与玉米籽粒的内部结构、玉米籽粒的形状等因素有关.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玉米籽粒的力学特性、破碎机理、设计新型玉米粉碎机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