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4篇
农业科学   87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为筛选防治番茄茎基腐病的有效药剂,进行了室内抑菌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发现,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抑菌活性最强,恶霉灵和噻·恶·铜次之,3种制剂对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的EC_(50)值分别为0.9181、1.7174、2.2363μg/mL;甲壳胺和甲基硫菌灵的EC_(50)值分别为2.4279μg/mL和4.3926μg/mL,二者1:1混合后的EC_(50)值为2.6062μg/mL。棉隆消毒土壤后再用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WP1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WP 1 000倍液+6%甲壳胺水剂1 000倍液灌根对番茄腐霉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79.18%,棉隆消毒土壤后用50%噻·恶·铜WP 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WP 1 000倍液+6%甲壳胺水剂1 000倍液灌根对番茄腐霉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76.08%。  相似文献   
92.
宋佳琦  王玉祥  张博 《草地学报》2018,26(3):691-696
为了探索紫花苜蓿萌发过程内源激素的变化趋势及生长素对其萌发的影响,本研究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Xinmu No.4’)为试验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未萌发种子(M1)、露白种子(M2)、肧根长度1.0~1.2 cm种子(M3)、苗期种子(M4)这四个萌发时期种子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并研究不同浓度IAA浸种处理对种子萌发及子叶中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含量逐渐增多,脱落酸含量逐渐减少,但在M4时期含量略有回升;生长素含量先减少随后逐渐增多。不同浓度IAA浸种处理后,10 mg·L-1 IAA可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势、萌发率,促进幼苗的生长,与对照相比,子叶中脱落酸含量显著减少(P<0.05),生长素、赤霉素含量显著增多(P<0.05)。综上所述,10 mg·L-1 IAA浸种处理能促进苜蓿种子萌发,并促进子叶中生长素、赤霉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93.
倒伏是影响谷子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揭示谷子抗倒伏性的遗传机制,在洛阳、吉林两地调查了98份谷子品种的倒伏性,基于重测序技术开展SNP标记与抗倒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98份谷子品种倒伏率在洛阳、吉林两地均表现为无倒伏品种数>轻微倒伏品种数>严重倒伏品种数。基因组重测序开发了4 482 208个SNP标记,群体结构分析将98份谷子材料划分为3个亚群,LD分析发现谷子基因组连锁不平衡衰退距离为47.5 kb。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洛阳、吉林分别检测到764个和24个与谷子抗倒伏性关联的SNP位点,在6号染色体共同检测到一个LRR受体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LOC101776261),此外在6号、8号染色体还检测到位点不同但功能接近的细胞壁关联受体激酶基因(LOC105914550、LOC101786429、LOC105913474、LOC101766879),还有一些基因,如细胞色素P450蛋白、UDP糖基转移酶、驱动蛋白在两地不同染色体上检测到,推测这些基因可能与谷子的抗倒伏性相关。谷子抗倒伏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其中蛋白激酶类基因可能在谷子倒伏抗性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为探求减氮增效技术、实现夏玉米科学施肥,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及氮肥减施对夏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施氮显著增产7.53%~16.28%,氮素积累量增加15.66%~29.16%,氮肥利用率为19.66%~42.28%;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一次施肥,提高了夏玉米灌浆期叶绿素含量(SPAD值),可获得较高产量,且包膜尿素比例越大,氮肥农学效率和利用率越高。本试验条件下,施氮145.6 kg/hm2 (75%包膜尿素+25%普通尿素)基本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施肥,可在豫北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5.
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水下噪声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清洁能源利用的逐步重视,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迅猛。人为活动所产生的水下噪声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而我国对海上风电场水下噪声的相关科学研究却几乎一片空白,因此实验对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运行期噪声进行了实地调查采样,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研究了不同单机容量风电机的噪声特性,并对风电场内单个风机分不同深度进行了噪声特性研究,还对不同噪音测量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风电机噪音具有低频及低能级水平的特点,主要频率在400 Hz以内,声压级在81~101 d B之间。海水流速一定时,不同深度风电机水下噪声频谱特性基本一致;当海水流速增大,会导致频谱部分主频峰值的丢失或偏移。噪声记录使用的抛锚定点测量法空间自由度高,但测量时间较被动;漂流法测量路线单一,但测量时间自由度较高。  相似文献   
96.
为了探讨早期发芽小麦的饲用价值,试验选择河南省驻马店地区2023年夏季早期发芽小麦(发芽率40%)样品与未发芽小麦样品,测定营养价值;选择初始体重为(60.02±2.69)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128头、初始体重为(94.41±3.0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72头,分别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喂玉米-小麦-豆粕型饲粮,试验组用30%的发芽小麦等比例替代对照组日粮中的小麦,试验期30 d,测定生长性能。结果表明:与未发芽小麦相比,发芽小麦粗蛋白含量升高1.67个百分点,总氨基酸升高1.53个百分点,酸性洗涤纤维升高0.55个百分点,淀粉含量降低0.77个百分点,总能提高0.11 MJ/kg,粗纤维、粗灰分等指标差异均小于0.5个百分点,呕吐毒素含量为(339±269) mg/kg,符合卫生标准。此外,30%发芽小麦等比例替代生长育肥猪日粮中的小麦,饲料制粒后发现发芽小麦组的颗粒硬度显著降低(P<0.05)。动物试验结果表明,用30%发芽小麦替代日粮中的小麦对生长猪和育肥猪的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小麦发芽早期对其营养物...  相似文献   
97.
试验旨在探索使较高比例的淋巴细胞富集在有丝分裂G2/M期的最佳条件。运用植物血凝素(PHA)和刀豆蛋白A(ConA)对淋巴细胞进行刺激使其增殖,培养一定时间后加秋水仙素对淋巴细胞进行同步化处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2/M期的细胞数量进行比对,观察试剂的最佳作用浓度和加秋水仙素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采用PHA和Con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最佳作用浓度是60和5 μg/mL,且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培养45 h再加秋水仙素处理5 h G2期的比例最高为58.38%。结果提示,就绒山羊的淋巴细胞来说,ConA刺激绒山羊淋巴细胞增殖的效果比PHA好,且摸索出细胞G2/M期的时间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8.
用RAPD标记分析部分柞蚕二化性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36份柞蚕(Antheraea pernyi)二化性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9个随机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23个信息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4个,多态性比率92.68%;每一个引物可检测出3~9个位点,其多态性比率不尽相同,平均扩增出6.47条带;各品种具有不同数量的特异性带型。供试品种资源的Nei氏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324 3±0.151 5,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87 1±0.197 5,表明长期同地保存的二化性柞蚕品种资源同样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品种的Nei氏遗传一致性范围在0.495 9~0.837 4之间,达0.6以上的占96.59%,表明多数品种资源的相似程度较高。36份品种资源分别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种为主和以国内外引进种为主聚为两大类群。  相似文献   
99.
盐胁迫对苜蓿叶绿素、甜菜碱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王玉祥  张博  王涛 《草业科学》2009,26(3):53-56
通过在不同盐胁迫下,对转基因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非转基因苜蓿的叶绿素含量、甜菜碱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发现,随着盐浓度的变化,苜蓿体内叶绿素含量、甜菜碱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都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其中叶绿素和甜菜碱的含量呈现增长趋势,而细胞膜相对透性呈下降趋势。试验表明,在逆境胁迫下,苜蓿通过一系列的生理机制变化以适应环境变化,减轻伤害,如维持较高水平的叶绿素含量、甜菜碱含量以及较低的细胞膜相对透性。分析对比表明,转基因苜蓿耐盐性优于非转基因苜蓿。  相似文献   
100.
自测12条PRV不同毒株的gD全序列连同GeneBank中登录的9条gD基因全序列共21条基因序列,使用生物软件对它们的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突变区域的定位、遗传进化关系、酶切位点的差异、密码子偏爱性,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蛋白质亲水性、抗原表位分析、三级结构预测等生物信息学的内容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PRV-gD基因的开放阅读框的核苷酸长度在1 197~1 215 nt之间,氨基酸长度在399~405个之间,核酸同源性在97.3%~100%之间,氨基酸的同源性在89.8%~98.8%之间,在核酸820~837位有个高变重复区,不同毒株基因均对GC极为偏爱.在遗传进化关系上将我国PRV流行分为四川、华北、东南3个区域.毒株间基因内酶切位点、蛋白质亲水性、抗原表位和蛋白质高级结构预测等内容的分析结果十分相似,说明PRV-gD基因具有很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