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7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机械收获模式下直播冬油菜密度与行距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华油杂6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密度15万株hm–2 (D1)、30万株hm–2 (D2)、45万株hm–2 (D3)为主区;行距15 cm (R15)、25 cm (R25)、35 cm (R35)为裂区,研究密度及行距变化对油菜群体人工收获产量、叶面积指数(LAI)、角果皮面积指数(PAI)、透光率、抗倒伏、抗裂角性能及机械收获产量的影响,探讨透光率与产量、抗倒性的关系,建立机械化生产模式下油菜密度及行距最优配置。结果表明,密度增加或行距减小,油菜成株率适宜,LAI、PAI值增加,冠层透光率下降,群体生物量及经济系数增加,人工收获产量增加;但单位LAI(PAI)光拦截量、单株生物量及根干重下降,且较低的单位LAI (PAI)光拦截量有利于提高油菜经济系数;密度及行距处理间差异及互作效应显著,与农户习惯种植模式(D2R25)相比,在D3R15处理下可增产14.1%,获得最高人工收获产量。密度或行距增加,地上部鲜重、株高降低及根冠比增加,导致油菜茎秆、根倒角度下降,抗裂角指数增加,机械收获产量变化趋势与人工收获产量一致,与机械收获总损失率相反,表明除通过提高油菜抗倒性和抗裂角性降低机收损失外,较高的人工收获产量是获得较高机械收获产量的前提。由回归方程可知,与常规30万株hm–2密度、25 cm行距配置比,密度43.8万株hm–2和行距21 cm配置可使蕾薹期LAI提高21.02%、透光率及单位LAI光拦截量分别下降32.47%与17.36%,角果期PAI增加15.08%、透光率及单位PAI光拦截量分别下降32.04%与3.30%,获得较高的机械收获产量,进一步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42.
以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2006~2007年度73个、2007~2008年度98个)为材料,通过测定成熟期不同器官干重、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子粒生产效率(NUEg) 进行聚类并研究了不同NUEg 类型的氮素积累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间NUEg达显著差异。随着NUEg增加,子粒产量、子粒氮素积累量以及子粒中的氮素占全株氮素比例都逐渐增加;而茎枝和果壳中的氮素积累量以及占全株氮素的比例都逐渐减小。生产上提高油菜NUEg,可以通过高NUEg品种的选择以及合理栽培措施调节使营养器官氮素更多向子粒中输送。  相似文献   
43.
不同氮肥和密度对直播油菜冠层结构及群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华油杂62为材料,10月5日机械直播,在中氮(180 kg N hm–2)和高氮(270 kg N hm–2)2个水平下设置5个密度(15×104、30×104、45×104、60×104和75×104株hm–2)处理的裂区试验,研究产量、冠层结构、农艺和光合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2个氮水平下,分枝起点高度和冠层倒伏角度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根颈粗和冠层高度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在45×104株hm–2密度范围内,低效分枝比例随密度增加而减少。中氮水平下,45×104株hm–2和60×104株hm–2处理产量较高,在2921.2~3109.8 kg hm–2之间。高氮水平下,30×104株hm–2和45×104株hm–2处理产量较高,在3607.2~3772.4 kg hm–2之间,与其对应的初花期叶面积指数和结实期角果皮面积指数分别为3.72~3.94和4.21~4.34;初花期和结实期的透光率分别为6.1%~7.4%和16.4%~18.1%;群体有效角果数为65.5×106~68.7×106 hm–2。与传统的移栽油菜相比,直播油菜通过"减氮增密"栽培措施,在纯氮用量270 kg hm–2条件下,2种密度(30×104和45×104株hm–2)均可获得3600 kg hm–2以上产量,且适度密植可降低根颈粗,冠层相对集中,利于机械收获。  相似文献   
44.
油菜氮素吸收利用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通过测定4个甘蓝型油菜亲本及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的氮素吸收总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等性状,研究氮素吸收利用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①氮素吸收总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两性状的杂种优势比较明显,均表现超高亲优势。②F1正反交T测验表明,氮素吸收总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可能存在细胞质遗传效应。③氮素吸收总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对籽粒产量的直接通经系数分别为0.8937和0.1864,氮素吸收总量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力明显大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④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总量、经济系数、氮收获指数和角果数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可以作为油菜氮素利用效率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45.
通过Richards方程模拟不同N肥水平和整枝条件下油菜胚干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增施N肥明显增加中后期胚重的积累时间和积累量,从而增加了胚增重持续期和最终胚的干重;各期的平均速率都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减少。(2)同一施氮水平下主茎的胚干重均大于分枝。(3)整枝后主要缩短了中后期的时间使得各品种胚增重持续期平均提前4.56d,但各期平均速率和最终干重均明显增加;遮光后胚干重减少了2/3左右。  相似文献   
46.
以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宁杂1818为材料,设置了常规育苗基质中不同细土添加比例处理,通过测定不同时期菜苗的农艺性状、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等,探索适合油菜毯状苗生长的常规育苗基质适宜的拌土比例。结果显示,常规育苗基质中分别加入50%和30%的过筛细土,秧苗的根颈粗、干重、子叶大小及其增速最优,移栽前毯状苗存苗率和株高分别高出其它处理10%以上。综合油菜苗素质及经济效益等因素,常规育苗基质中添加30%细土作为油菜毯状苗育苗基质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47.
油菜的源库关系研究Ⅰ.角果大小对油菜后期源库的调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试验于2001-2002年度在扬州大学实验农场进行.不同油菜品种后期的源库大小测定结果表明:(1)角果皮面积占油菜后期总光合面积的比例随角果的增大而直线增加,茎枝表面积所占的比例则随角果的增大而直线下降,果柄表面积所占的比例变化不大.(2)每角粒数随角果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单个籽粒的体积和每角籽粒总体积则随角果增大逐渐增大.(3)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籽粒数(SNPA)和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籽粒体积(SVPA)随角果增大而呈指数曲线下降.  相似文献   
48.
密度对迟直播油菜分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迟直播油菜要省工节本并获得高产应以高密度来控制个体生长,压缩下位低效分枝的发生.使主序和上部高效分枝的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播期与密度试验研究表明,迟播油菜群体密度应控制在2~3万株/667m^2。单株适宜的一次分枝数4~5个,群体的茎枝数10~12万/667m^2。在这种条件下群体与个体生长最为协调。单位面积角果数和每角粒组合合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9.
在江苏沿海滩涂试验田,以秦优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0、30、60、90、120和150 kg/hm2 6个磷肥施用量水平,研究盐地条件下磷肥用量对油菜各时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显著增加各个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其中根系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幅度最大。在苗期,施用磷肥显著增加了干物质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但降低了其在叶片中的分配。在初花期,施用磷肥显著增加了干物质在根系和叶片中的分配比例,但降低其在茎秆中的分配。在成熟期,施用磷肥显著增加了干物质在根系和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其在茎秆和果壳中的分配,说明施磷肥可以促进油菜根系的生长发育,良好的根系发育反之能够促进初花期的叶片生长,最终促进养分向籽粒的运输,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推荐此区域的磷肥用量为120 kg/hm2。  相似文献   
50.
油菜茎秆特性与抗倒性及产量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倒伏是影响油菜(Brassica napus L.)高产、稳产、优质的限制因素之一.油菜茎秆生长发育状况严重影响其倒伏程度和油菜的最终产量.油菜倒伏程度与茎秆特性密切相关,不同油菜品种因栽培措施的差异引起群体结构差异,影响植株茎秆与生殖器官间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与运转及茎秆结构形态的建成,从而进一步影响茎秆机械强度等抗倒伏关键指标及最终的子粒产量.油菜苗期良好的群体生长状况是植株各器官间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与运转协调及后期子粒产量及较强茎秆抗倒性形成的基础.对油菜群体及个体茎秆发育状况对抗倒性及菜子产量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油菜抗倒伏及高产栽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