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业科学   16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是一种理想的生物活性物质生产工厂,本文综述了以水稻胚乳细胞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疫苗、功能肽及非蛋白类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2.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王忠华  贾育林  吴殿星  夏英武 《作物学报》2004,30(12):1259-1265
利用已建立的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显性分子标记对30个品系和157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水稻品种进行分子鉴定,并采用稻瘟病菌菌株ZN57(IC-17)和ZN61(IB-49)人工接种试验进行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系和少数水稻品种含抗病基因Pi-ta,且对稻瘟病菌菌株ZN57和ZN61表现抗病反应。除此之外,利用两对显性分子标记YL1  相似文献   
63.
Bt水稻"克螟稻"杂交后代中转基因的遗传表达及育种利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GUS反应检测了Bt转基因粳稻(克螟稻)与籼稻、粳稻杂交的不同世代群体的叶片染色情况,结果发现粳粳交F2出现抗性株与非抗性株的3∶1的分离,籼粳交的BC1出现1∶1分离,籼粳交的BC1F2出现3∶1分离,表明转基因在杂交后代的传递属单基因显性遗传.利用Western 点杂交技术结果发现F1、F2 和BC1代的Bt蛋白表达量均超过转基因株供体,呈现出表达能力上的杂种优势.农艺性状考察结果发现,无论是籼粳交,还是粳粳交后代,两者在株高、穗长、单株分蘖数、播始历期和千粒重上无显著差异.这无疑为Bt水稻的育种利用提供了良好的证据.  相似文献   
64.
TILLING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点突变筛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TILLING(TargetingInducedLocalLesionsINGenomes),是一种全新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它提供了一种高通量、低成本规模化高效筛选化学诱变剂EMS诱发产生点突变的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了TILLING的原理和技术优势,并对其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突变分子育种和预测突变频率中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5.
高无机磷低植酸含量玉米突变体筛选初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200GY的60COΓ射线诱变处理干种子,从主栽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双亲黄C和X178中分别筛选了4个和2个高无机磷、低植酸含量突变体。以株系计突变频率分别为8.04×10-4和10.48×10-4。与野生型相比,6个突变体HL-PA1、HL-PA2、HL-PA3、HL-PA4、XL-PA1、XL-PA2的TP含量基本未变,PAP分别下降了79.09%,66.06%,47.58%,43.94%,70.00%,48.28%,IP分别增加了11.22,9.91,7.04,6.43,6.43,4.33倍。  相似文献   
66.
转Bt基因水稻克螟稻杂交转育后代农艺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对转Bt基因水稻与常规品种的杂交后代进行了GUS活性的组织化学分析和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报告基因gus与抗虫基因 cry1Ab是连锁遗传和协同表达的,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可快速筛选抗虫杂种植株;无论是籼粳交,还是粳粳交后代,抗虫和感虫的两类植株间在株高、穗长、单株分蘖数、播始历期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上无显著差异,这无疑为利用Bt水稻培育优良的抗虫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7.
早籼品种浙 92 48干种子经 3 0 0Gy60 Co γ射线辐照后 ,M1代植株的育性大幅下降 ,并出现了完全不育株。选用浙 92 48M1高不育株再经人工去雄后与G93 89杂交 ,所得杂种M2 F1仍分离出雄性不育株。继续用浙 92 48回交 ,M3BC1 M6BC4群体中仍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 ,分离比为 1∶1。用早籼新品系浙辐 5 0 4、H41 6,中籼新品系长丝软占、玉占 ,三系杂交籼稻保持系辐南B、3 5 1B及恢复系IR3 6、2 0 964与BC2群体中的不育株杂交 ,所有杂交一代群体都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离 ,比例接近 1∶1。此外 ,回交、杂交群体中分离出的可育株与不育株进行姐妹杂交 ,后代也按 1∶1分离出不育株与可育株。然而 ,所有可育株的后代 ,不管来自杂交、回交或是姐妹交 ,均未出现育性分离 ,表现正常可育。本实验所得的不育突变株及其衍生不育株的花药瘦小 ,花粉呈典败或圆败 ,自然结实率与套袋结实率很低。上述结果表明 ,诱发产生的不育系属显性雄性不育 ,由细胞核内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8.
空间技术诱变创造优质抗逆黄叶高羊茅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空间技术诱变黄叶高羊茅研究表明 ,空间技术引起的SP1生理损伤轻 ,SP2 未发现叶绿素缺失突变 ,但株叶形态、熟期和耐热性变异丰富 ,从中筛选鉴定了半矮杆、匍匐性、细叶、迟熟、耐热性等优质抗逆黄叶高羊茅突变体  相似文献   
69.
摘要:以杂交石斛类原球茎为材料,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为NO的供体,研究了60Co γ辐照和SNP复合处理对石斛悬浮培养类原球茎的生长和生物碱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60Co γ和SNP单独或复合处理都能促进类原球茎生物碱的合成,且复合处理对石斛类原球茎生物碱的合成有一定的累加效应, 但类原球茎生长减缓。适宜的复合处理组合为01mmol/L SNP+10Gy60Co γ辐照,此时类原球茎生物碱含量高达00676%,与各因素单独处理差异显著,单位培养基生物碱产量为对照组的635倍。NO抑制剂L NAME和cPTIO均能抑制各处理组合对类原球茎生物碱合成的促进作用。复合处理影响类原球茎抗氧化酶POD、SOD、CAT活性,从而调控石斛类原球茎生长和生物碱合成。  相似文献   
70.
一个新的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G_9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60Coγ射线离体诱变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获得一个新的白化转绿突变体G9。该突变体从出苗到4叶1心期,叶色表现出明显的白化现象,从第4新生叶开始,新老叶片开始转为正常绿色,到6叶1心时秧苗完全转绿;在2叶期,其叶片叶绿素含量极少,随着叶色转绿,叶绿素含量开始显著增加,4叶期约为亲本的1/4,而至6叶期,突变体和亲本的总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叶色白化转绿变异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用144个SSR标记分析了突变体和亲本的SSR组型,未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差异,说明该突变体确系诱发突变而来,两者存在很好的近等基因特性。对G9/AM6的F4代的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发现突变基因对幼苗总根数、白根数、最长根长度和苗期株高均有显著影响;对植株分蘖能力、成熟期株高、单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而对有效穗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