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03篇
  免费   2233篇
  国内免费   1225篇
工业技术   28261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442篇
  2022年   687篇
  2021年   1006篇
  2020年   866篇
  2019年   724篇
  2018年   761篇
  2017年   875篇
  2016年   719篇
  2015年   993篇
  2014年   1256篇
  2013年   1442篇
  2012年   1648篇
  2011年   1693篇
  2010年   1504篇
  2009年   1370篇
  2008年   1349篇
  2007年   1287篇
  2006年   1357篇
  2005年   1275篇
  2004年   762篇
  2003年   689篇
  2002年   616篇
  2001年   584篇
  2000年   575篇
  1999年   712篇
  1998年   552篇
  1997年   473篇
  1996年   418篇
  1995年   385篇
  1994年   299篇
  1993年   181篇
  1992年   165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lthough Mg alloy possesses high specific strength, low density, and good biocompatibility, poor corrosion resistance hinders its further applicat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an innovative protective layer against corrosion was prepared on the AZ31 Mg alloy via alkali pretreatment followed by vanillic acid treatment. The alkali pretreatment supplied –OH for the AZ31 Mg alloy surface to react with vanillic acid. The vanillic acid treatment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enhancing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due to the excellent ability to act as a barrier and retard aqueous solution penetration, which effectively isolated the underlying Mg alloy from the corrosive environment. The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of alkali and vanillic acid-treated Mg alloy (AZ31V) almost showed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lower values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the AZ31 Mg alloy, and the corrosion potential of AZ31V Mg alloy increased from −1.41 to −1.25 V. The immersion tests proved that there was no occurrence of severe corrosion. Hence, the alkali pretreatment and vanillic acid treatment may represent a promising method to improve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Mg alloy.  相似文献   
22.
23.
能源给人类带来光明,能源给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描绘了支撑这一发展目标的十分宏伟的能源发展战略,使人振奋,也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长期以来与我国  相似文献   
24.
采用四组分法从辽河减压渣油中分离出胶质、沥青质,分别考察了它们在分散型催化剂作用下的临氢热反应行为。结果表明,胶质、沥青质一方面要裂化生成较轻的产物;另一方面也要发生缩合反应生成较重的反应产物以及甲苯不溶物。渣油在临氢热反应过程中,沥青质是生焦的主要来源,其次才是胶质。比较了热反应生成的沥青质与原生沥青质之间以及热反应生成的胶质与原生胶质之间化学组成的区别,结果表明,反应生成的沥青质和胶质较原生的沥青质和胶质分子结构缩合程度高,并且反应苛刻度越高,缩合程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25.
150℃测试温度下,以1,2,4-三氯苯为溶剂,采用示差折光指数器,毛细管黏度计双检测器联用凝胶渗透色谱技术测定了聚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与常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比,该方法不仅能直接得到聚乙烯较精确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布形态,同时可以得到聚乙烯的特性黏数分布。  相似文献   
26.
27.
低勘探程度区域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前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低勘探程度区域受到重视。为了提高低勘探程度区域的资源评价精度,在前人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并利用勘探程度较高区域的资源评价结果,求准低勘探程度区域的油气聚集量,进而模拟求出其烃排聚系数、储量密度系数、单储系数和单生系数等关键参数,提出了利用练台地质推断法对低勘探程度区域进行评价,并对该方法评价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综合地质推断法的成果更能准确反映一个盆地、坳(凹)陷或区带的油气潜力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8.
深水海底泥浆举升钻井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决深水钻井中遇到的问题,由Conoco公司领导的工业联合项目组研发了海底泥浆举升钻井(以下简称SMD)技术。采用该技术进行深水钻井时,隔水管内充满海水,泥浆用小直径管线从海底返回,在返回环空中形成两个压力梯度,实现双梯度控压钻井。文中着重介绍了SMD的理论依据、系统工作原理、系统关键设备以及SMD井控程序的HAZOP分析等。从技术适用性、经济性、装备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方面对该技术在南中国海钻井中使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岩性指示曲线重构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牛地上古生界岩性气藏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的下石盒子组、海陆交互沉积的山西组及以潮坪相沉积为主的太原组,储层是储集性能较差的致密砂岩,平均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小于1×10-2μm2,储层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0 m,砂体横向连通性较差。由于低孔、低渗特征导致储层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微弱,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困难。为此,针对大牛地石板太工区优质储层的岩性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测井综合分析,利用对岩性粒度敏感的自然伽马曲线,以及对岩性粒度响应频率较低,且与波阻抗有较好对应关系的中子曲线重构了岩性指示曲线。岩性指示曲线不仅可以有效地识别优质砂体,划分不同岩性,为地震、测井信息结合的岩性反演建立桥梁,同时也为反演结果识别气层打下了基础。利用岩性指示曲线、波阻抗和电阻率曲线进行的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在石板太工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石板太工区下石盒子组盒2段、山2段进行了储层和含气性预测,划分了有利含气区带,部署的2口开发井和1口探井有2口井见气,其中1口井获高产气流。  相似文献   
30.
邓义  陈立功  李阳  闫喜龙  曾涛  李江胜 《石油化工》2006,35(11):1078-1081
对癸二酸二甲酯与1,2,2,6,6-五甲基哌啶醇的酯交换反应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四异丙基钛酸酯、氨基锂、氧化二辛基锡3种催化剂的性能;采用氢核磁共振确定了产物的结构;考察了以四异丙基钛酸酯为催化剂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四异丙基钛酸酯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好;在癸二酸二甲酯与1,2,2,6,6-五甲基哌啶醇摩尔比1∶1.79、四异丙基钛酸酯催化剂的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0.31%、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6h的条件下,所得产物中单(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甲酯(简称单酯)质量分数为23%和双(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简称双酯)质量分数为73%,单双酯质量比为1∶3.17,产物收率为93.3%。该方法可得到理想的单双酯比例及产物收率,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