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4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电厂热力系统工质流量分配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提出了一组热力系统工质流量分配因子的计算公式,这组公式可以简化电厂热力性能的计算方法,这种计算是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电厂热力系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2.
闫水保  徐瑞  刘综绪 《节能》2009,28(4):19-20
锅炉受热面积灰和结渣会导致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下降。定义了新的受热面清洁因子,考虑了锅炉各受热面清洁时与灰污平衡时工质进出口焓升的变化,该清洁因子能够更显著地反映出受热面的灰污程度。应用BP神经网络预测不同工况下锅炉各受热面的工质焓升极大值与极小值,实时计算出锅炉各受热面的灰污状况,可指导和优化锅炉吹灰操作,并以屏式过热器为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3.
锅炉内部能量转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锅炉效率是衡量锅炉运行热经济性的主要指标.锅炉效率指标可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子指标之积,为便于对影响锅炉热经济性的故障进行诊断,提出了锅炉效率指标的分解原理和算法,可对煤质进行在线监测,对于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随着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我国广泛应用并逐渐向大型化发展,金属受热面的磨损问题日益成为造成其运行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从磨损机理出发,分析了金属受热面的磨损部位及产生原因,通过对燃料特性、烟气流速、炉内动力场、安装检修等影响磨损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循环流化床锅炉金属受热面的防磨措施。以延长金属受热面的使用寿命,减少因磨损带来的锅炉启停次数,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相似文献   
25.
热力系统动态优化模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提出了火电厂热力系统动态优化模型,用于实时分析热力系统的能损分布,确定动态优化方案。对凝汽式汽轮机绝对内效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以适应实时机组性能分析的需要。将热力系统的优化问题和辅助循环能损分析分开处理。热力系统结构矩阵的逆矩阵本质上是热力系统流量分布矩阵。文中给出了主循环流量分布的计算方法,并以热力系统主循环作为优化分析和能损分析的基础,用虚变化来研究主循环参数变化对主循环热效率的影响,给出了主循环热效率随主循环参数变化的计算公式。选择能够使主循环效率增加的参数组合,能使主循环效率在机组变工况条件下不断地逼近最优工况,实现最优运行。能损分析可动态地确定辅助循环的损失分布。  相似文献   
26.
动力学不稳定性模型被推广到有限几何形状的加热面,以解释微电子器件尺寸对池内沸腾换热临界热流形成机理的影响。随特性尺寸的减小,将出现不同的机理。对于不同几何形状的加热器件,其无因次临界热流与尺寸的关系均可以用相似的函数形式进行关联。  相似文献   
27.
提出了基于热力系统的电站锅炉燃烧侧烟气热能的定量分析方法。电站锅炉烟气热能可能被分解为一个多能级热源系统。锅炉与热力系统之间的热量交换应遵循"数量相等,能级匹配"的原则。提出了锅炉燃烧侧的理想热力过程,分析了影响锅炉效率的主要因素。炉内燃烧过程反应物近似等于生成物的热容量。提出了在锅炉效率计算中使用高位发热量的理由。讨论了锅炉最佳排烟温度的确定方法和一次风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8.
该文研究了δ 函数的特性和信号传递问题,并用一种新方法表述了δ 函数及其特性,深入分析了信号的传递规律。该研究对于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9.
等效热降法的扩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水保  王秋红 《汽轮机技术》2004,46(2):89-90,93
工质所携带热能在热力系统的作功能力取决于在热力系统中的位置,与工质如何到达该位置无关。证明了两种等效热降法的重要关系,指出再热器吸热的作功效率有不同的选择方法。导出了在再热机组中,排挤单位非调节抽汽流经再热器流量份额的通用计算式,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0.
针对供热机组数学模型中变量和约束条件多、非线性的特点,运用循环函数法建立了供热机组间负荷优化分配的数学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中的实数编码对每一变量进行编码,最后以实例验证了这一方法的优化效果,计算过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快速收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