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相对论磁控管具有高功率、高效率、运行稳定、低磁场、结构紧凑、适于永磁包装等优点,是高功率微波源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前期研究中,国防科技大学提出了一个具有全腔提取结构的L波段高效率相对论磁控管,本文介绍了其初步的实验进展。实验结果显示,在二极管电压为491kV、电流为5.5kA及磁场为0.25T的条件下,其输出微波功率为0.82 GW,微波频率为1.49 GHz,功率转换效率为30.4%。实验结果为进一步优化仿真、提高技术性能及推进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2.
HXD3型机车是恒力准恒速交流传动大功率货运电力机车,但在实际运用中,尤其是天气不良牵引重货列车时运缓、坡停问题突出。为深入研究天气不良时机车黏着力下降情况,济南铁路局进行了模拟淋雨条件下的黏着牵引试验,获得大量数据,取得预期效果,为各型机车模拟下雨条件黏着试验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和可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
地基激光空间碎片清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研究空间碎片来源、危害与减缓对策的基础上,分析了危险空间碎片对航天器的威胁程度,比较了危险空间碎片的清除方法,介绍了地基激光空间碎片清除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清除原理,给出了系统组成、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介绍的方法对清除空间碎片,保护空间环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4.
催化氧化净化黄磷尾气中PH_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净化黄磷尾气中的主要废气PH3,利用高浓度CO气体,实验选出了净化PH3气体的最佳催化剂;优化了催化氧化实验条件,并对催化剂进行再生。结果表明:铜离子催化剂的净化效果最好;最佳实验条件:反应温度95℃、浸渍液浓度0.25 mol/L;再生炭的吸附容量从2.47766 mg/g增至4.99546 mg/g,最高净化效率可达89%。  相似文献   
25.
通过钢瓶配气模拟黄磷尾气和气相色谱GC-14C测定的方法,研究以工业4号活性炭为载体、Cu2 和某金属离子为浸渍溶液制成的催化剂催化氧化黄磷尾气中H2S的相关问题.得到了催化氧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温度、氧含量、气体流量、浸渍液浓度、活性碳粒径和焙烧温度.再生方法可行,可通过再生液回收硫磺.  相似文献   
26.
我厂2000t/d超短窑筒体温度监测系统是80年代末从德国洪堡公司引进的,1992年点火使用后,该系统出现过几次较大故障,每次修复都花费很长时间。1996年底,一次线路电压波动导致该系统主机主板损坏,使整个系统瘫痪。由于厂里资金紧张,加之该系统已升级...  相似文献   
27.
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植物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受到了广大科研人员的青睐,但目前仍面临着众多问题。本文归纳总结了在植物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中的三大主要问题——植物纤维的高吸水率、植物纤维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劣化以及植物纤维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阻凝作用,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列举了常见的改性方法并深入阐述了相应的改性机理及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前景,以期为今后植物纤维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为综合利用黄磷尾气中的高浓度CO气体,通过钢瓶配气模拟和气相色谱GC-14C测定的方法,研究了HCI改性活性碳吸附净化黄磷尾气中PH3的相关问题。结果表明:较适宜的改性剂为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无氧时较适宜温度为20℃,有氧时较适宜温度为70℃;较适宜氧体积分数为1%;孔径和热重差热分析初步证明吸附质主要为磷和磷氧化物,酸改性活性碳上孔径〈1.5nm的微孔对PH3的吸附反应贡献较大,吸附质失重主要发生在0-100℃阶段。  相似文献   
29.
酸碱改性碳吸附脱除黄磷尾气中的H2S和PH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利用黄磷尾气中的CO,通过钢瓶配气模拟和气相色谱GC-14C测定的方法,研究了酸碱改性碳吸附净化PH3和H2S的相关问题。结果表明:H2S在碱改性碳上平均吸附活化能为23.77 kJ/mol,为负一级吸附反应,PH3在酸改性碳上平均吸附活化能为61.3 kJ/mol,为负二级吸附反应,吸附时以先物理吸附后化学吸附的顺序进行;TG/DTA和孔径分布初步证明吸附质主要为硫和硫氧化物或磷和磷氧化物,酸碱改性碳孔径<1.5 nm的微孔对H2S和PH3的吸附贡献较大,吸附质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0—100℃阶段;由机理推导的吸附模型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0.
采用3种丙烯酸聚合物乳液(纯丙乳液、苯丙乳液、硅丙乳液)对麦秸纤维进行了改性处理,对比分析了未改性和改性麦秸纤维的吸水率、润湿性、抗拉强度,并进行了微观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改性麦秸纤维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改性麦秸纤维相比,3种改性麦秸纤维的吸水率均降低,疏水性和抗拉强度均提高;与纯丙乳液和苯丙乳液改性麦秸纤维相比,硅丙乳液改性麦秸纤维的吸水率最低,疏水性和抗拉强度最高;与未改性麦秸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相比,3种改性麦秸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抗压、抗折强度提高,韧性增强,其中,硅丙乳液改性麦秸纤维对水泥基材料的增强、增韧作用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