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9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255篇
农业科学   286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钝顶螺旋藻进行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分离筛选,获得一直线形变异藻株(Sp-L)。长期观察培养发现,分纯得到的直线形藻株能保持稳定遗传。对其形态、生长曲线、产量、上浮性、蛋白质含量以及常见金属元素(Fe、Mn、Cu、Zn、Ca、Mg)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直线形变异藻株具有藻丝体长、蛋白质和常见金属元素含量与正常螺旋藻接近及易于采收等特点,为研究直线形螺旋藻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2.
卵泡闭锁是雌性动物重要的生理过程。细胞因子(IGFs、FGF、EGF、TNF、TGF和PA等)可单因素或多因素的参与卵泡闭锁的调节。本文着重介绍了细胞因子对卵泡闭锁的调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3.
动物脂肪组织是机体重要的器官,主要负责能量的储存和代谢,同时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adipokines)参与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脂肪组织的功能紊乱与人类的肥胖病、糖尿病以及代谢综合症密切相关,多年以来动物脂肪组织的细胞分化起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肌肉组织都来源于机体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的分化起源更加亲近,但随着对棕色脂肪分化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在早期发育阶段有着不同的前体细胞,而棕色脂肪组织与肌肉组织的分化支系更加亲近。以往的脂肪分化研究往往利用基质血管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SVF)或肌卫星细胞等混合细胞群作为实验材料,随着流式细胞仪、转基因动物模型和干细胞表面标志抗原识别等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这样的混合细胞群中分离得到纯的前体脂肪细胞系,从而提示我们之前的研究可能过高的估计了这样的混合细胞群体的活体分化潜能。进一步深入研究动物脂肪组织的分化起源,有助于我们理解机体脂肪沉积的具体机制,从而为治疗脂肪代谢相关疾病以及提高动物肉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 1. Baiji were sighted 17 times during three recent simultaneous multi‐vessel surveys in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November 4–10, 1997; December 4–9, 1998; October 31–November 5, 1999). There were 11 sightings in 1997 (consisting of 17 animals), five in 1998 (seven animals), and two in 1999 (four animals). It was concluded that 13 individual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minimum number of the baiji currently in the Yangtze River.
  • 2. An annual rate of population decrease was roughly estimated as 10%. From the body sizes observed, the proportions of old, adult and immature individuals were approximately estimated at 57, 26, and 17% respectively.
  • 3. Baiji showed a significant attraction to confluences and sand bars with large eddies.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baiji is less than 1400 km in length in the Yangtze main river. Distances between the two nearest groups of baiji appear to be increasing.
  • 4. Two typical sightings are described, in which surfacing and movements of baiji were recorded. Baiji were often found swimming together with finless porpoise. In the surveys they occurred in the same group in 63% of occurrences. Interactions between baiji and finless porpoise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 5. Human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threats to the baiji. Illegal electrical fishing accounted for 40% of known mortalities during the 1990s. Engineering explosions for maintaining navigation channels have become another main cause of baiji deaths. The last hope of saving the species may be to translocate the remaining baiji into a semi‐captive reserve, known as the ‘Baiji Semi‐natural Reserve’.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5.
为了探究黄河上游绿洲灌溉区的开发模式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选取宁夏红寺堡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和GF-2遥感影像数据源,通过修订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自1998年底第一批宁夏南部山区的移民迁入红寺堡区开启绿洲开发模式以来,红寺堡灌区面积持续扩张,至2018年已达5.17×104 hm2,形成了“蝴蝶型”的荒漠绿洲分布格局。(2)绿洲开发使得红寺堡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旱地、其他草地和未利用地大幅减少,水浇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基本形成以绿洲为主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周边为生态空间的“三生”空间格局。(3)1990—2018年红寺堡区的ESV由1.151×109元提升为2.267×109元,这主要得益于林草地、水体等生态用地的扩张,各单项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4)红寺堡区的ESV总量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1990—2000年轻度降低,此后持续增长。1990—2000年,旱地扩张,导致林草地失衡,生态退化,ESV损失2.9×107元; 2000—2018年ESV增加1.116×109元,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是ESV损失的主因,林草地和水域的扩张是ESV增加的主因。综上,红寺堡区在绿洲开发进程中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因为开发导致ESV损失的情况。今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协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6.
大蒜是药食两用的百合科葱属作物,虽然具有抗肿瘤、抑菌等作用,但是连续种植后,常出现根部腐烂的现象。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大蒜腐烂根样品中分离获得菌株DS55-6F,通过ITS、EF-1和gpd多基因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形态学鉴定,明确该菌株为艾氏链格孢Alternaria embellisia;温室条件下,将该菌株回接大蒜幼苗,40 d后大蒜发生严重根部腐烂,通过重新分离和鉴定获得DS55-6F,符合柯赫氏验证试验,说明菌株艾氏链格孢Alternaria embellisia DS55-6F是大蒜根腐病病原菌。通过不同温度、不同pH、不同碳源、不同氮源4项指标对其生长特性进行评价,发现该菌株在28℃、pH 6、唯一碳源为麦芽糖、唯一氮源为牛肉浸粉或硝酸钾时菌丝生长较好,唯一碳源为乳糖、唯一氮源为硫酸铵或氯化铵时菌丝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77.
碳纳米管对水稻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辽粳294水稻种子和不同浓度的碳纳米管共培养,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研究碳纳米管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碳纳米管(50~100μg/mL)促进了水稻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和根系活力。当碳纳米管浓度增加到150μg/mL时,根系活力较100μg/mL时降低,但仍略高于对照。说明较低浓度的碳纳米管可以促进水稻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和根系活力,而高浓度的碳纳米管则可能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8.
森林认证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国内其他省份也在进行有益探索,但在河南尚未起步。针对河南省开展森林认证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9.
Zn对大麦Cd、Cu毒性的影响及其联合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土壤溶液进行水培试验,研究了锌(Zn)对大麦(HordeumVulgare)镉(Cd)、铜(Cu)毒性的影响,以及Zn-Cd和ZnCu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Zn、Cd和Cu单独作用于大麦时,EC50分别为78.01、2.98、0.64μmol·L-1,Zn的毒性远远小于Cd和Cu。在Zn-Cd混合体系中,当Zn浓度低于5μmol·L-1时,随着溶液中Zn浓度的增加,EC50(Cd)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表明低浓度Zn对大麦Cd毒性具有抑制作用;利用毒性单位(TU)模型计算了Zn-Cd混合体系的TUmix值,结果显示TUmix≥1 TU,且TUmix随Zn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表明Zn、Cd联合作用于大麦时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且这种作用和混合体系中Zn的比例有关。在Zn-Cu混合体系中,随着Zn浓度的增加,大麦相对根长(RE)明显减小,EC50(Cu)逐渐降低,表明Zn增强了大麦Cu的毒性;Zn-Cu的TUmix均小于1TU,Zn、Cu联合作用于大麦时表现为协同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0.
构建大城市经济圈是提高安徽区域竞争力,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由于建设历史短和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失误,“大合肥”经济圈城镇化发展滞后,表现在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不高、劳动力吸引力不足、与周边城市融合度较低、开放程度不高等。在推进“大合肥”经济圈城镇化进程中,应做好经济圈高质量的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建立良好的吸引投资的环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城乡融合体制、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培育“大合肥”经济圈创新合作机制等,以发挥省会经济圈在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