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业科学   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1.
为探讨施氮量对稻茬弱筋小麦籽粒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0、75、150、225、300 kg·hm-2 5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处理对小麦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籽粒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00 kg·hm-2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灌浆期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呈上升趋势,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下灌浆期试验点一和试验点二小麦籽粒NR活性提升了0.48%~28.26%和9.49%~23.02%、GS活性提升了7.65%~46.46%和15.97%~57.32%、GPT活性提升了18.79%~74.20%和10.31%~65.13%、GOT活性提升了-5.58%~55.23%和29.76%~66.59%。小麦灌浆期籽粒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各蛋白质组分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高于225 kg·hm-2时,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超过国家弱筋小麦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夏播菜用大豆感官品质性状核心种质构建的方法.以全国菜用大豆主产区的菜用大豆初选核心种质154份品种为材料,依据感官品质性状,采用系统聚类方法构建了由36份材料组成的夏播菜用大豆感官品质性状核心种质,并将构建的核心种质与原有种质进行遗传资源代表性及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核心种质较好地保持了原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品质育种过程中,特异性状核心种质的构建可为有效利用种质资源提供一种便利有效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3.
晚播条件下施氮量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安徽省江淮稻麦轮作区域晚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选用当地主栽品种扬麦18和皖垦麦076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分析施氮量对晚播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糖氮比、氮素同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各器官的氮积累量以及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氮素收获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糖氮比值显著降低。小麦的氮素分配比例在生育前期以叶片最高,成熟期籽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其余部位,而小麦的可溶性糖分配比例在生育前期以茎鞘最高,成熟期籽粒较高。在0~270 kg·hm~(-2)施氮量范围内,增施氮肥后,两个小麦品种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显著提高,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均明显增加。继续增加施氮量至360kg·hm~(-2)时,氮素同化酶活性和产量无显著变化,说明施氮过多对小麦氮素同化和产量无益。土壤氮贡献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推荐江淮区域稻茬小麦晚播条件下适宜施氮量为180~270kg·hm~(-2)偏下限,可兼顾高产及氮素高效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左霞  黄正来  胡承霖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15-13716
介绍安徽小麦高产4项主推技术,包括扩大种植半冬性品种、趁墒适期播种与降低播量、改"一炮轰"施肥为基追肥并举及改施返青肥为施拔节肥、及时综防病虫草渍害等;探讨小麦高产技术面向农民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专题栏目、安徽日报农村版宣传报导、省市县电视台新闻专题报导、安徽农网宣传、省市县联动举办小麦高产技术培训与专家技术服务等;分析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金色田园》节目技术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汪红  黄正来 《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20-321,325
介绍了铜陵市郊区农业园区建设的目标及建设现状,指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以为铜陵市郊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低温冻害是中国北部平原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重大灾害之一,并导致了小麦的严重减产。本文主要研究了低温对不同播期和品种冬小麦冻害的影响。三个小麦品种分别为:郑麦9023,皖麦48和皖麦50;两个播期分别为9月25和10月5号。采用植物解剖学的方法观察了低温对三个小麦品种细胞的影响发现,播种较早的小麦相对于适期播种的小麦,在没有经过抗寒锻炼的情况下突遇低温发生了严重的质壁分离。不同小麦品种和部位间的质壁分离程度差异显著,且质壁分离程度和低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郑麦9023和皖麦48相比,皖麦50具有较好的抗寒性,且郑麦9023和皖麦48在抗寒性方面差异不显著。本研究得出,通过采取适当的品种和播期可以改善小麦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冻害对不同基因型稻茬小麦苗期幼茎细胞结构的影响,选用皖麦50(半冬性品种)、皖麦48(弱春性品种)和郑麦9023(春性品种)为材料,在低温条件下连续用显微镜观测幼茎分蘖节薄壁细胞质壁分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低温天气发生的初期,三个品种只发生了轻微的质壁分离,回暖后可恢复。当0℃以下低温持续10d以上时,质壁分离现象加重,皖麦48和郑麦9023分蘖节薄壁细胞原生质体出现不规则收缩,导管和筛管破裂,细胞失水收缩率最高达到30%左右,明显高于皖麦50。不同品种细胞失水收缩最大值均出现在连续低温之后,与最低温度出现时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追氮时期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给小麦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烟农19、中筋小麦皖麦52和弱筋小麦安农0305为材料,研究了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氮时期对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影响显著,不同处理间均差异显著。另外,追氮时期对于小麦产量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拔节、孕穗期追氮比返青、起身期追氮更能提高小麦产量,其中拔节期追氮对小麦产量的提高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于2007-2008年,选用小麦品种皖麦48,进行行距、密度、施氮总量、基追氮比例、追施时期等稻茬小麦5个关键农艺因素试验,研究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行距15 cm、基本苗375万/hm2、施氮总量300kg/hm2、基施氮比例60%和追氮叶龄余数为2时,小麦产量最高,达到8852.4kg/hm2。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灌浆期高温胁迫下小麦生产力对不同阶段夜间增温的反应,以对温度敏感性不同的两个小麦品种扬麦18(春性品种)和烟农19(半冬性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可移动塑料增温棚,于2021-2022年对小麦进行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分蘖期-拔节期增温(WT-JN)、拔节期-孕穗期增温(WJ-BN)和孕穗期-开花期增温(WB-AN)]及灌浆期高温胁迫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灌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WT-JN和WJ-BN处理主要通过缩短小麦播种-开花的时长,延长灌浆期天数,增加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贡献率,进而提高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干物质在成熟期穗轴+颖壳和籽粒中的积累,降低了小麦茎鞘+叶片中的积累量,增产3.08%~7.62%。灌浆期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两个品种的产量,而与灌浆期高温胁迫处理(NH)相比,WT-JH和WJ-BH处理增产1.21%~6.05%。与不增温处理(NN)相比,在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