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业科学   57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孔石莼和臭氧对养鲍水质的调控作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准生产规模的养殖条件下,以不换水作为对照组,观察了定时流水、经孔石莼Ulvapertusa处理和臭氧(O3)处理的循环水中养鲍水质及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Ino幼鲍的成活率。结果表明:在幼鲍养殖密度为729g/m3的循环养殖系统中加入孔石莼708g/m3,在幼鲍养殖密度972g/m3的系统中用0 417mg/(h·L)发生率的臭氧每天处理2h,均可维持系统5d换水1次;用孔石莼处理的循环水中总氨平均为(0 213±0 038)mg/L,NO-2-N平均(0 160±0 073)mg/L,CODCr平均(7 45±5 53)mg/L;用臭氧处理的循环水中总氨平均(0 240±0 074)mg/L,NO-2-N平均(0 188±0 130)mg/L,CODCr平均(7 45±4 25)mg/L。与不换水组比较,孔石莼组对总氨、NO-2-N和CODCr的去除率依次为96 4%、51 8%和22 3%,臭氧组的去除率依次为113 6%、35 4%和31 1%。定时流水组、孔石莼组和臭氧组幼鲍的成活率依次为90%、89%、90%。  相似文献   
12.
赛里木湖高白鲑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 1998年春以来 ,新疆连续 3年从俄罗斯引进了高白鲑 (Coregonuspeled)发眼卵 70 0万粒 ,孵化后 ,向新疆高山湖赛里木湖移植 30 0余万尾高白鲑稚鱼。通过 2年的跟踪观测 ,高白鲑在赛里木湖生长迅速 ,性腺发育良好。尤其是 1998年春移植的鱼苗至 2 0 0 0年底 ,捕获的雌性个体平均体重达 1390g ,体长 37 4cm ;雄性个体平均体重891g ,体长 34 4cm。其生长速度比原产地要快得多 ,并且性腺也提早 1~ 2年达到性成熟。 2 0 0 0年12月至 2 0 0 1年 1月 ,我们在赛里木湖现场捕捞高白鲑进行人工繁殖试验 ,获得了一些数据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向赛里木湖放流不同规格虹鳟42.76万尾,通过两年的监测,虹鳟能适应赛里木湖生态条件,生长迅速,0^+龄即可达到477g。在该湖虹鳟主要以钩虾为食,对其他鱼类影响不大。虹鳟可在湖中性腺发育成熟,但自然繁殖困难。通过增殖放流,现已获得了商业捕捞产量,这为开发利用赛里木湖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赛里木湖高白鲑性腺发育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白鲑 (Coregounspeled)属鲑科冷水性鱼类 ,其主要分布在北纬 5 0度以上的河流、湖泊中 ,尤以俄罗期西伯利亚地区的鄂毕河流域为多。由于该鱼适应性强 ,肉味美 ,易捕捞 ,长势快 ,又是典型的食浮游动物的鱼类 ,早在 2 0世纪 3 0年年代前苏联已将高白鲑做为重要的增养殖开发对象 ,在其境内冷水水域广泛移植和推广 ,使得一些移植水域产生了较大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我国黑龙江省于 1 985年从日本国引进过高白鲑 ,并在池塘进行过养殖和人工繁殖试验。然而对高白鲑在大型水域引种移植和在天然水域中直接进行人工繁殖在我国尚未进行…  相似文献   
15.
扁吻鱼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5年对扁吻鱼的生物学进行调查研究,首次系统地获得第一手的扁吻鱼生物学资料。发现扁吻鱼依靠其上、下颌骨上附生着的特异“拟小齿”(Pseud-denti- cle),捕捉他种鱼类为食;泄殖孔和肛门包藏在“外腔”内,不外露;扁吻鱼的性成熟需6~7年,而扁吻鱼性腺发育的再成熟需两周年以上,绝对怀卵量平均为277 772±128 823粒,相对怀卵量平均为44.6±18.3粒/g;成熟卵为淡黄色,平均卵径为1.46±0.08mm,同步成熟,一次产卵。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正值河水上涨之始,即为扁吻鱼的产卵繁殖期。本扎提河—克孜尔水库中的扁吻鱼捕捞群体由2000年的平均体重2.67kg至2005年平均体重增达7.09kg,个体老龄化,资源严重衰退。并对扁吻鱼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文章最后对扁吻鱼的濒危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以及提出建立扁吻鱼自然保护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20106月至20111月对博斯腾湖大湖区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共鉴出浮游动物83(), 其中原生动物27(), 轮虫42(), 枝角类10(), 桡足类4()。浮游动物在种类上以淡水习见的广温性种类为主, 兼有嗜暖种和嗜冷种; 数量上小型浮游动物占优势(>64.8%); 生物量上大型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占主导地位(>85.2%)。物种丰富度指数8(夏季)最高(1.52), 1(冬季)最低(0.74); 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10(秋季)最高(3.010.95), 1月最低(0.750.63)。群落多变量分析表明, 博斯腾湖西北部(黄水区)和西南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从春季到秋季这种差异逐渐增大, 冬季差异最小。本研究通过分析博斯腾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多变量探讨该湖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分布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以期为博斯腾湖水环境评价与保护、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新疆扁吻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月首次利用人工驯化成熟的扁吻鱼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并获得成功。试验期间观察了扁吻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的形态特征及发育特点。该鱼的成熟卵呈圆球形,青灰色,沉性和具微黏性。卵径1.5~1.7 mm,吸水膨胀后卵径达2.6~2.8 mm。在水温幅度18℃~21℃时,受精卵1 h 40 min形成胚盘,2 h进入卵裂期,12 h进入囊胚期,21 h 50 min为原肠中期,30 h进入神经胚期,44 h 17 min肌肉开始收缩,64 h后心跳开始,多数受精卵经95 h后出膜。出膜仔鱼长7~8 mm。第6 d仔鱼全长约10 mm,卵黄囊基本被吸收,鳔充气,鱼苗开始平游,并开口摄食。在水温幅度13℃~19℃时,受精卵经120~130 h后出膜。  相似文献   
18.
博斯腾湖草鱼生长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年8月采集的33尾标本对博斯腾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生长特征进行研究。以鳞片为年龄和生长退算材料,研究结果显示:博斯腾湖草鱼体重与体长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式为W=0.0444SL~(2.8322)。用退算体长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SL_8=103.7664 cm,k=0.1385/y,t_0=-0.0542 y。体重生长参数为:W_8=22.7674 kg,k=0.1385/y,t_0=0.0027 y。生长特征指数为3.16;生长拐点年龄为7.5龄,拐点时体长和体重分别为67.3 cm和6.6 kg。与1979年和2000年种群相比,受饵料供给不足的制约,博斯腾湖草鱼生长速度明显下降。草鱼增殖管理措施的制定应以恢复沉水植物资源为目标,具体措施包括:减少草鱼的投放量,草鱼最小捕捞规格降至3 kg,提高草鱼的捕捞强度和捕捞量。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鱼类生物地理学初步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地理位置邻近,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差别显著,而两地的鱼类区系组成却均以裂腹鱼和高原鳅为主。本文依据现代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以裂腹鱼和高原鳅的起源与演化为线索,结合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气候变迁,探究塔里木盆地鱼类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原因及过程,研究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两地间鱼类的关系。结果显示: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末塔里木盆地出现的从外围山地向沙漠腹地流向的水文网雏形,使不同进化水平的裂腹鱼和高原鳅在以后不同的地质时期陆续随地表径流从青藏高原(昆仑山)、天山等塔里木盆地周边山地进入该盆地成为可能。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Day)、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Racoma)biddulphi Günrher、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Hedinichthys)yarkandensis yarkandensis(Day)、隆额高原鳅T.(T.)bombifrons(Herzenstein)和长身高原鳅T(Triplophysa)tenuis(Day)5种鱼类可能是裂腹鱼类和高原鳅类某些较为原始的类群在晚中新世-早更新世进入塔里木盆地,在地理隔离下,趋异进化适应辐射形成的物种。宽口裂腹鱼S.(Schizothorax)eurystomus(Kessler)、扁嘴裂腹鱼S.(R.)esocinus Heckel、厚唇裂腹鱼S.(R.)irregularis Day、重唇裂腹鱼S.(R.)barbatus Mcclelland、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us steindachner、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Kessler)、斯氏高原鳅T.(T.)stoliczkae(Steindachuner)7种鱼类可能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的山地及青藏高原,第四纪陆续进入塔里木盆地。进入塔里木盆地的鱼类在环境的选择压力下、种间和种内的竞争中,受多重因子的共同作用,逐步形成近现代的区系及空间分布格局。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两地主要的鱼类起源的种类和时间基本一致,演化发生的地区地形、气候显著不同,形成了区系结构相似、种类组成各具地域性的特点。近50年来,受灌溉引水、筑坝发电等人为影响,塔里木盆地鱼类资源量迅速衰减,分布范围大幅缩小。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从阿克苏河采捕的小个体亲鱼和从克孜尔水库采捕的大个体亲鱼,根据其性腺成熟度采用直接采卵或人工催产,然后进行人工授精、孵化和鱼苗培育。使用的30组亲鱼中有8组在捕捞时已经性成熟,直接采卵1.30×104粒;22组经人工催产,13尾雌鱼产卵,催产率59.1%,采卵1.18×105粒。累计采卵1.31×105粒,受精率为72%~85%;水温14~19℃时,4~5d出膜,累计出苗8.60×104尾,孵化率在65%~98%波动。初孵仔鱼全长7~8mm,6d后全长约10mm,开始平游,并开口摄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