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目的】 研究棉蚜取食受蚜害胁迫棉花后,其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方法】 测定棉蚜取食受棉长管蚜危害24、48、72 h,及棉长管蚜、棉蚜交互危害的棉花后,其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结果】 棉蚜取食经棉长管蚜危害的棉花后,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均呈上升趋势。除SOD在棉长管蚜危害48 h后达到最大值86.03 U/mg,CAT、POD、AChE、GST均在棉长管蚜危害72 h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52.82、8.12、0.080 9和52.24 U/mg。棉长管蚜和棉蚜交互危害中,2种蚜虫取食次序和取食时间对后取食棉蚜体内酶活性变化影响较大。第1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CAT、SOD、AChE、GST活性变化产生显著影响,第2次棉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CAT、POD活性产生显著影响,第3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POD、AChE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对CAT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72 h-24 h;对POD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72 h-48 h;对SOD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48 h-24 h-72 h;对AChE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24 h-72 h-48 h;对GST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48 h-48 h。【结论】 棉长管蚜危害棉花 72 h,对其后取食棉蚜体内酶活性影响最大;棉长管蚜和棉蚜交互危害中,第1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酶活性影响最大,第2次棉蚜危害和第3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酶活性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介绍了彰武县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情况,以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为方针,坚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相结合,围绕新农村建设、坡耕地整治、以水土流失为载体的面源污染防治等新任务,加强对水土流失区、生态脆弱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强化监督管理,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3.
基于辣椒全基因组开发的SSR标记,对青海地区主栽的26份主栽辣椒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分子指纹图谱.结果从117对SSR标记中筛选出6对扩增稳定,多态性较好的引物,6对标记共扩增到36个基因位点,多态性比例为97%;26份青海地区主栽辣椒品种之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42~1.00,在GS 0.5处可将26份辣椒材料...  相似文献   
24.
分析运城市果桑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结合果桑生产的特点和技术要求,提出运城市果桑发展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25.
[目的]明晰引进小白菜种质资源在青海地区种植的适应性,筛选性状优异的种质资源,为小白菜优良品种选育及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收集引进的20份京研系列小白菜品种为材料,对其株幅、净菜率、株型、束腰性等农艺性状及维生素C(Vc)、粗纤维、亚硝酸盐和硝态氮含量等营养指标进行调查统计,结合遗传多样性、营养成分、隶属函数、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20份小白菜品种的不同性状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在0.00~1.16,其中叶色最高,为1.16.数量性状的H'在0.88~1.59,变异系数在0.03~0.41,排序为单株重>短缩茎纵径>叶柄宽>叶宽>株高>叶柄长>腰粗>短缩茎横径>叶长>株幅>干物质率>净菜率.Vc含量介于72.89~396.82 mg/100 gFW,粗纤维含量介于3.81%~23.00%,亚硝酸盐含量介于0.32~3.13μg/g,硝态氮含量介于16.67~604.72 mg/kgFW.12个数量性状的隶属函数均值(R)介于0.22~0.8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株幅、腰粗、叶长、叶宽和单株重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株幅与腰粗、叶长和叶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腰粗与叶长、叶宽和单株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宽与短缩茎横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76;叶柄宽与短缩茎纵径呈负相关,与干物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短缩茎横径与单株重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提取到的8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在1.00以上,8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7.45%.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20个供试材料划分为五大类,第Ⅰ类中有5份资源,第Ⅱ类有3份资源,第Ⅲ和第Ⅴ类都只有1份资源,第Ⅳ类共有10份资源,其中,以第Ⅱ类的夏绿2号、春油5号和京绿7号3个品种的商品性最好.[结论]参试小白菜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程度较高,具有丰富的变异程度和多样性;不同小白菜资源营养成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综合隶属函数和营养成分分析筛选出春油5号和春油1号2个小白菜品种,其露地种植田间综合表现较优,适宜在青海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6.
通过考察首次发现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有白桦树桑黄,主要分布地在垣曲历山风景区;并从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认识白桦树桑黄药用真菌,了解中条山林区概况,白桦树、栎树林资源;然后结合实地考察进行分析中条山东段白桦树桑黄资源情况,并对白桦树桑黄药用价值与用法用量作出了具体介绍,包括内容有化学成分和综合利用应用情况等,为白桦树桑黄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7.
芜菁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作物,具有耐低温、耐贫瘠等优良特征,能够在海拔4 000 m的高原地区种植。为了明晰芜菁种质资源地上部表型的特征特性,本研究以126份芜菁种质资源为材料,分析了其地上部性状的多样性。结果显示芜菁叶片呈现出比较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叶片长度分布范围为20.8~63.17 cm,叶宽分布在6.7~23.5 cm之间,叶片形状、裂片数量、叶片绒毛和叶柄形状均表现出丰富的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显示叶柄宽的变异系数最大,达91.26%,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性状是叶片绒毛;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株高的相关性最高;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8个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达73.255%;聚类分析结果将126份芜菁种质分为3大类,其中第一类包括1份资源,第二类包括21份资源,第三类包括104份资源;采用隶属函数对126份芜菁种质进行了资源分析,最终筛选出15份具有明显优势的种质,其中7份材料适于作为食用芜菁种植,8份种质材料适于作为冬储牧草的饲用材料,为后续研究、加工利用提供可选优质材料。本研究结果将为芜菁种质资源的利用和鉴定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28.
菊芋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从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和Taq酶浓度4因素对菊芋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模板DNA浓度及退火温度进行梯度检测。结果表明:菊芋20μl最佳反应体系包括10×PCR buffer,200μmol/L dNTP,0.5μmol/L引物,1.5 mmol/L Mg2+,1.0 U Taq DNA聚合酶和50 ng模板DNA。这一优化系统的建立,将为菊芋种质资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9.
黄土高原黄花菜无公害栽培和加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黄花菜栽培历史悠久 ,其产品营养丰富 ,经济价值和生产效益较高 ,已成为地方支柱产业 ,目前 ,面积已经发展到了 2 0 7hm2 ,产量可达到 1 80~ 2 30 kg/667m2 ,是前景十分广阔的一种特色蔬菜。1 黄花菜栽植技术1 .1 品种选择根据出口产品的要求 ,黄花菜应选择花蕾粗长、通身黄色 ,抗病虫、适应性强的品种 ,经试验观察较优良的品种有马莲黄花、渠县黄花、沙宛金针菜、荆州花等。1 .2 培育壮苗1 .2 .1 分株繁殖法 在黄花菜花蕾采收结束后的 8月中下旬至第二年黄花菜萌发前的 3月中下旬进行。选择生长健壮的黄花菜为种苗 ,将植株全…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棉田龙葵对棉花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防治经济阈值,为制定棉田龙葵的防治指标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密度(0、1、4、7、10、15株/m2)龙葵持续危害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采取模型拟合法分析不同密度龙葵与棉花产量损失率间的函数关系,并根据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分析龙葵的防治经济阈值。【结果】棉花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随龙葵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龙葵对棉花中部铃铃数和产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当龙葵密度为1株/m2时,棉花产量损失率为60.92%;当龙葵密度达到15株/m2时,棉花产量损失率为100%。对数模型y =12.594 ln(X) + 58.025能较好地拟合龙葵密度与棉花产量损失率间的关系,根据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对数模型,人工防除龙葵的经济阈值为0.016 株/m2,96%精异丙甲草胺EC化学防除的经济阈值为0.017 株/m2。【结论】龙葵对棉花的抑制效应与其密度呈正相关,当田间龙葵持续危害密度高于0.016 株/m2时,即160 株/hm2,应及时防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