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业科学   10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91.
为了探讨干旱对不同抗旱性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3-2015年,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以强抗旱性冬小麦品种晋麦47(JM47)和弱抗旱性冬小麦品种偃展4110(YZ4110)为材料,设置拔节后持续干旱处理(W1处理,0~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5%)、花后干旱处理(W2处理,拔节期-孕穗期0~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5%,花后0~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5%)、拔节后适墒处理(W3处理,0~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5%)3个水分处理,分析上午(6:00-12:00)、下午(12:00-18:00)及白天(6:00-18:00)冬小麦旗叶光合参数的均值、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W3处理相比,W1、W2处理降低了旗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的均值,且下午的降幅大于上午,灌浆中期的降幅大于灌浆前期.与YZ4110相比,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JM47旗叶Pn均值在灌浆前期下午及灌浆中期上午、下午、白天都显著高于YZ4110;旗叶Gs均值表现为在W3处理下灌浆前期下午、白天及2013-2014生长季灌浆中期白天显著高于YZ4110;在灌浆中期旗叶Tr均值表现为在W3、W2、W1处理的上午、下午、白天显著高于YZ4110;旗叶Ci均值表现为在W2处理下灌浆前期上午显著低于YZ4110.与W3处理相比,W1处理下JM47、YZ4110的产量分别降低了12.5%、24.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3.3%、18.2%,W2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3.2%、13.7%,而产量仅YZ4110显著降低了9.4%.除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和灌浆中期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外,旗叶光合参数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与水分利用效率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总体表现为下午大于上午、灌浆中期大于灌浆前期.总体看出,种植强抗旱性冬小麦品种有利于改善旗叶光合特性,特别是下午时段和灌浆中期的旗叶光合特性,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9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育的调控及产量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植物生长棉花上使用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生长素和缩节胺对棉花的生育及产量有显著影响,IAA能促进棉株生长,DPC则能有效抑制棉株生长,二者应用方法得当则能使棉花增产。  相似文献   
93.
郑州8761小麦种植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郑州8761小麦新品系种植方式的研究表明,郑州8761的种植方式以20cm等行距或13.3cm×26.6cm宽窄行种植较为适宜,行距过宽,会影响到亩穗数,进而影响到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4.
为了解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在大田条件下,测定了豫麦50(弱筋小麦)、温麦4号(中筋小麦)和郑麦9023(强筋小麦)的叶面积动态和开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并分析了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籽粒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灌浆期光系统Ⅱ(PSⅡ)潜在活性(F v/F o)、原初光化学效率(F 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随生育进程而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则升高。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间相比较,开花后同一生育时期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F v/F o、F v/Fm、ΦPSⅡ和qN则表现为豫麦50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三种品质类型小麦受强光抑制的程度则表现为豫麦50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豫麦50的籽粒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最高,温麦4号次之,郑麦9023最低。小麦籽粒产量、籽粒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与开花期、灌浆前期和灌浆后期的F v/F o、F v/Fm、ΦPSⅡ和qP及灌浆中期的q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5.
采用田间和小面积模拟降水试验的方法,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田的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与深松相结合,可平衡和改善耕层土壤温度状况,在土壤温度较低时具有保温作用,在土壤温度较高时具有降温作用;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和保水能力,模拟降水后24 h测定1 m土层含水量比免耕不盖多26.1 mm,全生育期平均耕层土壤含水量比免耕不覆盖高9.37%;土壤通透性也得到改善;最终水分利用效率比免耕不盖提高25.26%。  相似文献   
96.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的光合物质积累与叶面积指数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玉米花生间作虽然降低了玉米和花生的产量,但间作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产量间作优势,可提高土地利率13.5%,其生物学基础是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后期具有较高的光合物质积累量,最大叶面积指数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后期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97.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水分恢复与作物产量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状况,及恢复过程中不同作物的产量响应。试验设5个处理,苜蓿→草谷子→春小麦→马铃薯→豌豆(WPPe);苜蓿→草谷子→玉米→玉米→春小麦(CCW);苜蓿→草谷子→马铃薯→春小麦→玉米(PWC);苜蓿→草谷子→休闲→豌豆→马铃薯(FPeP);常规耕作农田(CS)。结果表明,如用苜蓿翻耕后农田土壤含水量与凋萎湿度时土壤含水量的比值表示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程度,比值在正常降雨情况下增加而在降雨量少时下降,但如用苜蓿翻耕后农田土壤含水量与常规农田土壤含水量的比值表示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程度,比值持续增长不受降雨量的影响。经过4年时间WPPe、CCW、PWC、FPeP的0~5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由2001年4月仅有常规农田的63.66%上升到2004年9月的90.51%、89.83%、92.17%、96.72%。苜蓿翻耕后的农田作物产量与常规农田中的作物产量没有明显差别,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农田中的作物产量。以秋收作物马铃薯和玉米较适合苜蓿一作物轮作。  相似文献   
98.
 比较了3种类型专用小麦(强筋小麦郑麦9023、中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小麦豫麦50)在籽粒灌浆过程中旗叶、倒一茎节、倒二三茎节、倒四五节茎节、叶鞘中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及籽粒中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灌浆过程中,中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小麦豫麦50旗叶中可溶性总糖、蔗糖、SS和SPS活性均高于强筋小麦郑麦9023,温麦4号略高于豫麦50。SS和SPS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早于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在花后12 d至成熟期间,豫麦50籽粒中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温麦4号次之,郑麦9023最低;豫麦50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灌浆后期的ADPP活性也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相关分析表明,开花后18 d至成熟期茎中可溶性总糖含量与籽粒淀粉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叶片中蔗糖、籽粒中可溶性总糖与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茎鞘可溶性总糖含量对籽粒淀粉的贡献率存在基因型差异:豫麦50和郑麦9023以倒二、三节间最大,而温麦4号则以倒四、五节间最大。  相似文献   
99.
为给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合理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种形态的氮素(酰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对弱筋小麦豫麦50籽粒淀粉合成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铵态氮能增加灌浆中后期籽粒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量,保持较高的籽粒总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速率,而施酰胺态氮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较高。施铵态氮有利于提高成熟期籽粒总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和支/直比例,而施酰胺态氮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施硝态氮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的调控效应介于施铵态氮和施酰胺态氮之间。施铵态氮和施硝态氮后旗叶蔗糖合成酶(SS)和灌浆中后期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高,灌浆中后期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籽粒蔗糖含量、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高,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低,而施酰胺态氮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施硝态氮的旗叶蔗糖含量始终最低;与施酰胺态氮相比,施铵态氮旗叶蔗糖含量灌浆前中期低,而后期高。说明施铵态氮旗叶蔗糖合成能力强,源器官蔗糖向库运输迅速,籽粒库中糖源供应充足。因此,生产上可以通过改变氮素形态调节淀粉合成酶活性,进而调控淀粉的合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100.
液体地膜覆盖对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塑料地膜覆盖(DM)、液体地膜覆盖(YM)和露地(ck)3种覆盖方式对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30 d,45 d,烟株各部位展开叶叶片长宽及叶面积、地上部总干重、根干重、一级侧根数量、二级侧根数量、一级侧根粗、茎基粗和根系活力均表现为DM>YM>ck;液体地膜覆盖在协调烟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关系上作用显著,移栽后30 d 3种覆盖方式的根冠比表现为YM>ck>DM,移栽后45 d的根冠比表现为ck>YM>DM。液体地膜覆盖可以显著促进烟株根系的纵向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和抗逆性,防止早衰,是一种清洁、方便、无污染、无残留的新型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