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业科学   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毁灭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赤霉病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及其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赤霉病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在加强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的同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加快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62.
水稻是我场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 000hm2,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搞好水稻规范化栽培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是确保水稻高产、稳产、优质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作者根据近几年来最新调查结果,探讨了水稻在我场生产条件下病虫害防治与品种、肥料、土壤及相应栽培水平的关系,为大同湖农场高产、稳产、优质栽培途径提供依据。1研究方法1·1大田调查,重点调查不同年份、不同播期、大致相同管理水平下主推品种产量表现及不同品种、施肥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1·2品种定向试验:2003年参式品种有两优培九,国丰一号,Ⅱ优明8…  相似文献   
63.
直播油菜施肥适宜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娟 《农家顾问》2008,(9):26-26
采用田间试验探讨直播油菜氮磷钾肥(NPK)效应及肥料的适宜用量。结果表明,氮磷钾配合施用显著提高了油菜产量,三因素增产大小顺序为氮〉钾〉磷:油菜各器官养分含量和积累量随相应养分的施用明显提高;试验条件下.纯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用量每公顷分别为180千克、  相似文献   
64.
湖北省油菜磷肥效应及推荐用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20个田间试验研究湖北省油菜主产区磷肥效应和适宜用量。结果表明,适量施用磷肥对油菜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19个试验施磷比不施磷对照增收油菜籽75~1117kg/hm2,平均增产489kg/hm2;施磷增产4.3%~62.6%,平均增产率为26.4%;施磷纯利润平均为1417元/hm2,产投比平均达6.08;磷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41.2kg/kg P2O5和7.3kg/kg P2O5。根据肥料效应方程,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油菜生产的磷肥最佳经济用量平均为67.8kg P2O5/hm2,推荐幅度为0~114.3kg P2O5/hm2。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油菜磷肥最佳推荐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r﹦﹣0.7586**,n﹦18),根据土壤有效磷含量(x,单位为mg/kg)水平,湖北省目前油菜生产适宜用磷量(y,单位为kg/hm2)可通过公式y﹦161.43﹣36.436Ln(x)求得。  相似文献   
65.
潜江市几种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了湖北省潜江市中稻、棉花、油菜、小麦对土壤和肥料有效养分表现利用率和作物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养分当季相对利用率中稻分别为36.1%、12.8%和58.7%,棉花分别为25.1%、18.5%和33.6%,小麦分别为20.1%、11.8%和39.4%,油菜分别为17.8%、4.9%和23.4%.在N、P、K配施的情况下,作物每千克经济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中稻分别为27.9、4.4和30.7 g,棉花分别为53.7、10.6和45.5 g,小麦分别为26.4、3.9和25.0 g,油菜分别为40.7、9.6和37.3 g.  相似文献   
66.
湖北省小麦施氮效果及氮肥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湖北省小麦施氮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现状,在小麦主产县(市、区)进行了不同氮肥用量的70组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施氮增产效果显著,施氮比对照平均提高产量3 159 kg/hm2,增产率达到84.6%;施氮平均经济效益增加3 866元/hm2,产投比5.3;氮素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分别为31.3 kg/kg和14.4 kg/kg。根据直线加平台模型,确定湖北省小麦氮肥最佳用量平均为158 kg/hm2。  相似文献   
67.
小麦新品系鄂麦28具有中抗赤霉病、抗穗发芽、高产稳产等突出特点。为利用其剩余变异,从其群体中系统选择了30个新品系,2018-2019年度通过武汉和襄阳两地的田间鉴定试验,比较了它们的产量及其构成、株高、生育期等性状,并利用小麦21对核心SSR引物对鄂麦28典型单株进行遗传相似性检测。结果表明,18S314、18S325、18S239、18S331等4个高产品系经核心引物检测,所有位点与鄂麦28典型单株基因型一致,可作为鄂麦28优系进行利用。18S278和18S279两个品系具有特异性,产量较高,可以作为新品系进行利用。18S268、18S293、18S317、18S318等4个品系特异性不明显,但产量较高,且田间农艺性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也可作为新品系进一步利用。  相似文献   
68.
作为有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有机生产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南漳县小麦有机生产为例,总结了发展小麦有机生产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标准生产过程和提高种植效益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适度规模经营、中长期规划和集成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等措施缓解小麦有机生产中存在的监管难、周年生产衔接难和病虫草害防控难等问题的进展;提出了通过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转化以及与养殖业的合理布局和深度融合等建议,以助力小麦有机产品认证基地创建。因地制宜地利用有机农业理论和技术改造常规农业,可更广泛地促进我国小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9.
肖健  郭雪  刘一心  邹娟 《技术与市场》2023,(11):127-132+136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逐渐成为驱动实体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因此,加强数字经济与纺织产业的结合,将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基于2011—2019年湖北省地市级面板数据,借助系统GMM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对湖北省纺织产业升级的影响,并实证测度了湖北省主要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和纺织产业发展的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了数字经济对湖北纺织产业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的结论。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发展数字经济以加快推动湖北省纺织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0.
为了解种子颜色目测法和色差计法对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效果,利用这两种方法对1 018份小麦材料种子颜色进行测定,并分析了色差计量指标L~*、a~*、b~*及a~*/b~*、b~*/a~*、a~*/L~*、b~*/L~*值与种子颜色和穗发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红粒小麦a~*、a~*/b~*和a~*/L~*的均值均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其他指标均值显著低于白粒小麦;(2)a~*/b~*和b~*/a~*值与种子颜色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934和0.941,其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判断小麦种子颜色;(3)红粒小麦的穗发芽抗性显著高于白粒小麦,但不同红粒品种之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很大,变异系数为122.36%;(4)种子颜色及a~*/b~*和b~*/a~*值与穗发芽抗性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831和0.835;其次是a~*/L~*值与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735;(5)目测法获得的种子颜色可解释穗发芽抗性72.9%的变异,色差计参数可解释穗发芽抗性72.5%的变异,但在单独分析时,色差计参数对红粒和白粒小麦穗发芽抗性分别仅能解释11.4%和8.7%的变异。总之,色差计法测量种子颜色,可以作为目测法判别小麦种子颜色的补充方法,用于种子颜色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尽管红粒小麦比白粒小麦抗穗发芽,但鉴于红粒小麦品种(系)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很大,仍需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