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以四川省茂县为研究区域,依据土壤侵蚀程度的评价原则选取对研究区域土壤侵蚀影响较大的5个评价因子,包括坡度、植被盖度、土壤可蚀性因子、降雨侵蚀力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然后根据多因子分析将土壤侵蚀程度分成5个等级——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得到茂县土壤侵蚀的等级分布。结果表明,茂县土壤侵蚀还在可控制范围内,没有强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四十年来嘉陵江中下游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庆新  邵怀勇  仙巍  周万村 《土壤》2006,38(1):36-41
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以1960年1:5万地形图、1972年、1986年和2000年LandsatTM/MSS影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60─2000年40年来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0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总趋势是林地和草地减少,减少量分别为27087.0hm2和37696.5hm2,建设用地和耕地增加,分别增加15252.3hm2和14871.8hm2;但以1986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1960─1986年土地利用的总趋势是林地大面积地转化为草地和耕地,林地面积减少;而1986─2000年间耕地向林地转化加快,导致林地面积有所增加,而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在40年中建筑用地一直在增加。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自然和人文特别是政策因素在动态变化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模型,以岷江上游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定量分析了研究区2000~2005年间生态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状况.结果表明,2000~2005年间研究区森林、灌木林、疏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岷江上游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生态环境质量分级达到了优;岷江上游茂县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略微好于2000年,其余4个县生态环境质量在此期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出速度、转入速度、综合动态度、状态指数等模型,并指出唯有将这些模型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的方法,运用建立的模型以及LUCC的幅度、区域差异模型,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了三峡工程实施十年间开县LUCC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嘉陵江中下游耕地资源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基于无石灰性潮土26 a的长期定位试验,在12个不同施肥处理CK,N1,N2,M1,M1N1,M1N2,M2,M2N1,M2N2,NP2K,N2P和N2K中,于2002年,2003年,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的数量状况。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有机肥及其配施无机化肥,能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提高土壤动物蜱螨类、弹尾类、线虫类的数量,土壤动物弹尾类、线虫类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蜱螨类与土壤有机磷、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它们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土壤环境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四川省最新的旅游分类标准和文旅普查结果,运用最近邻指数和不均衡指数从整体角度分析不同旅游资源类型的离散情况以及在各乡镇的分布均衡情况;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和相关技术软件对旅游资源点进行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和交通可达性分析,从空间上更直观地表示出资源点的聚集情况和地理位置分布情况,以及旅游发展所必需的交通状况...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与GIS技术,分析了马尔康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高程、坡度带上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以及不同高程、坡度带上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因受高程、坡度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耕地主要分布在坡度小于25°的范围;未利用地则主要分布在高程高、离人类活动范围较远的地方;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随着高程、坡度的上升而减小。同时,在研究区内坡度大于25°时仍有少量耕地存在,说明该县应该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能值分析的绵阳市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构建了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用能值分析方法统一度量能量流、物质流、货币流以及人口流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定量分析。从时空角度评价了绵阳市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然后提出适合绵阳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结果表明,2009—2016年,绵阳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能值投资率及电力能值比都在逐年增加,而净能值产出率持续减少,2016年同比2009年降低了40%。系统内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环境负荷率由1.52上升到2.39,EISD由6.23下降到4.68,EUEHI呈先上升后减小再上升的变化趋势。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逐渐减弱,且绵阳市的健康能力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为了维护绵阳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健康指数,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值利用率;大力发展高新产业,降低环境负荷;转变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技术,从地形、气象、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雅砻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探索了1995、2005、2015年生态脆弱性空间格局特征与驱动力作用。结果表明,从时间尺度来看,雅砻江流域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逐渐升高,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空间尺度上看,从上游到下游生态脆弱性等级逐渐降低。不同海拔梯度带上,极高海拔地区(≥4 500 m)和高海拔地区(3 500~4 500 m)生态脆弱性程度较高,中高海拔地区(2 500~3 500 m)、中海拔地区(1 500~2 500 m)和低海拔地区(1 500 m)生态脆弱性程度相对较弱。由于当地政府大力推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研究区内9个县市2005年生态环境情况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20.
冀鲁豫省际边界区域撂荒地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受"边际化规律"影响下撂荒现象突出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为研究区,基于30 m分辨率的Landsat数据,将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波段及多项归一化指数进行多波段组合。运用CART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研究区各区(县)每年撂荒面积及撂荒率变化,分析撂荒耕地空间格局并对撂荒驱动因素进行探寻。结果表明,基于决策树分类方法的分类平均精度达到89.15%;2000—2018年研究区撂荒面积有些许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002年撂荒面积最大,2015年后撂荒面积维持在较低水平;冀鲁豫省际边界区撂荒时间大部分仅存在1~2年,常年撂荒较少;研究区复垦较好,年均复垦率32%;当地撂荒主要受制于务农人口占比、农业生产效率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