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业科学   9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掌握新疆地方苹果品种的果实特征特性,为新疆的苹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4个新疆地方苹果品种为材料,观察和测定其物候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单果重、可滴定酸、VC含量等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红肉果、夏红肉、中熟红果子、桑归奇阿尔玛成熟期较早,卡拉阿尔玛、托西干阿尔玛、冬酸甜VC和总酸的含量较高,克孜阿尔玛、冬酸甜、桑归奇阿尔玛果肉和叶片均为红色、树形俏丽.[结论]红肉果、夏红肉、中熟红果子、桑归奇阿尔玛可作为早熟品种选育的亲本,卡拉阿尔玛、托西干阿尔玛、冬酸甜适宜为榨汁专用优质品种选育的亲本,克孜阿尔玛、冬酸甜、桑归奇阿尔玛可作为观赏型品种的选育材料.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差异,明确林龄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福建武夷山脉选择3、12和38年生的杉木人工林,采用Biolog-ECO法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表土层(0~20cm)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特征,并对土壤微生物利用各类碳源的特性进行热图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揭示利用碳源的差异及导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cIntosh多样性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指数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在96~168h培养时间内,38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显著高于12年生和3年生(P<0.05)。38年生对酚酸类、胺类和氨基酸的利用强度较大,12年生对酚酸类、多聚物和氨基酸的利用强度较大,3年生对多聚物、羧酸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强度较大,并且38年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羧酸和胺类的强度显著高于3年生,而12年生和3年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热图分析结果表明:38年生和12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能够代谢31种碳源底物,而3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仅能代谢19种碳源底物。环境因子中,土壤pH、全氮、速效钾和碳氮比能够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结论】38年生杉木人工林表土层(0~20cm)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多样性最高,3年生最低,pH、全氮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上升,碳氮比则随林龄增加而下降,因此林龄是驱动杉木人工林土壤生物学和非生物性质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3.
[目的]为了探明库尔勒香梨树冠内各类枝的分布及结构特征,[方法]采用树冠分格法,统计分析每个立方格内各类枝的数量及分布特征。[结果]结果表明:疏散分层形骨干枝总数为97枝,主要分布在下层与中部,开心形的骨干枝总数为94枝,主要分布在下层与中部;疏散分层形一年生枝总数为3920枝,主要分布在中层与外围,开心形一年生枝总数为3183枝,主要分布在中层与外围;疏散分层形的多年生枝总数为2184枝,主要分布在下层与外围,开心形多年生枝总数为1444枝,主要分布在中层与外围。[结论]库尔勒香梨两种树形结构,骨干枝数量与主要分布部位基本相同,一年生枝总数差异明显,但主要分布部位相同,多年生枝数量与主要分布部位均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4.
[目的]了解‘冬杏’的花器官发育特性及其与其它杏品种间的差异。[方法]观察和测定冬杏和其它杏品种的花器官形态、花粉量、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结果]‘冬杏’中长花柱比率82.4%,雌蕊退化率较低。花粉量为32183.2粒/花,含量较低。离体花粉培养最适培养基为1%琼脂+15%蔗糖+0.01%硼酸,花粉萌发率为53.0%,花粉活力相对偏低。从蕾期到开花花粉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开花后1 d,离体花粉的活力随贮藏时间持续下降,在开花(贮藏)3 d后花粉萌发率下降至最大值的一半。柱头可授性先增强后减弱,开花后2h~4h柱头可授性极强。开花后1h至8h为‘冬杏’的适宜授粉期,略短于其它品种。[结论]‘冬杏’中长花柱比率较高,从蕾期到开花花粉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开花后1h至8h为‘冬杏’的适宜授粉期。  相似文献   
85.
亮果桉等10种26个种批抗寒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进 10种 2 6个种批号桉树在邵武卫闽、浦城寨下、漳平五一、闽清美菰国有林场布点进行桉树抗寒性试验。选择出保存率和生长性状俱高的 3种 6个种批号桉树。 1999年底 ,桉树受强降温寒潮天气影响 ,受到严重冻害。亮果桉表现出一定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86.
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适宜经营密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不同造林密度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管理方式32年生时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以间伐后保留密度为1 200株·hm-2的林分最高,1 620株·hm-2的林分其次,600株·hm-2的林分最低;径级分配状况差异明显,随着林分经营密度的降低,径级分布向大径木的方向偏移;不同规格材的出材量高低与林分密度相关密切.分析不同密度管理方式对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建立冠幅与胸径和最大密度等相关数学模型,得出培育杉木大径材的适宜主伐密度18指数级为1 005~1 382株·hm-2,20指数级为959~1 319株·hm-2,确定了不同径级适宜经营密度.表5参11  相似文献   
87.
【目的】对比分析环剥和绞缢处理对早熟杏品种‘苏勒坦’果实发育不同阶段光合特性的影响情况,明确不同处理方式对‘苏勒坦’杏光合效率和果实发育的调控作用,为‘苏勒坦’杏光合同化产物分配调控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在‘苏勒坦’杏盛花后14 d,选取树冠外围中部阳面的3~4年生结果枝组,在其基部分别进行环剥和绞缢处理,以不作处理的为对照,观测不同处理下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果实单果质量的变化差异,综合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叶片光合特性及果实发育的影响情况。【结果】叶片光合能力随着果实发育而逐渐提升。盛花后49 d时,不同处理之间叶片光合能力的差异最大,环剥和绞缢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苏勒坦’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了其胞间CO2浓度。盛花后49 d时,与对照的相比,环剥和绞缢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3.20%与5.43%,其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13.25%与24.40%,其气孔导度分别增加了7.83%与27.61%,其蒸腾速率分别增加了16.58%与37.81...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新疆杏果实发育进程中乙烯合成规律,为乙烯调控杏果实成熟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轮台白杏、库车白杏和库买提3个品种杏果实为材料,检测分析杏果实发育期间的乙烯释放量、呼吸速率、乙烯合成前体物质含量、乙烯合成中相关酶活性、果实硬度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分析比较新疆杏果实乙烯合成的变化规律及对果实成熟指标的影响。【结果】3个品种杏果实在花后42~56 d乙烯代谢系统Ⅰ产生少量乙烯,花后63~77 d果实乙烯代谢系统Ⅱ在少量乙烯自我催化作用下产生大量乙烯;轮台白杏成熟期的乙烯释放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P<0.05)且少量乙烯产生时间早于其他2个品种。杏果实发育期间的呼吸速率呈双峰曲线,果实硬度随着乙烯释放量的增加显著下降,其中轮台白杏硬度较其他2个品种下降更显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增加。3个品种杏果实乙烯合成前体物质整体呈增加趋势。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花后49 d后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酶活性和前体物质含量在不同杏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乙烯和酶活性及前体代谢物质含量间呈显著和及显著相关。【结论】新疆杏果实在整个生长发育期中乙烯合成规律和乙烯合成前体物质含量均分为2个阶段。杏果实在发育中乙烯合成中相关酶活性的逐渐增大与乙烯释放量的不断增加相一致。乙烯的合成使硬度显著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并出现呼吸跃变以调控果实的成熟。  相似文献   
89.
利用ISSR分子标记构建新疆野杏核心种质资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娟  廖康  赵世荣  曹倩  孙琪  刘欢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0):2017-2028
【目的】通过对不同取样策略和遗传距离相结合的组合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以此探讨分子水平构建新疆野杏核心种质的方法,确定最适核心种质资源,以利于种质的保护与利用。【方法】以分布于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大西沟、新源县博尔赛和巩留县伊依克台3个分布区的135个新疆野杏实生株系为材料,根据SM、Jaccard和Nei&Li遗传距离,采用UPGMA聚类法对新疆野杏整体进行多次聚类抽样,直到其中某个采样点再次聚类时无种质被抽取;以随机取样策略为对照取样策略,应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研究新疆野杏核心种质构建的方法;采用丢失的等位基因数以及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各遗传多样性指标进行t检验来确定最适构建方法;分别将核心种质与原种质和保留种质进行t检验和遗传多样性比较,以此来评价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并用主坐标轴分析法和表型性状对原种质和核心种质进行分析,以此对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位点优先取样策略构建的核心种质比对照随机取样策略丢失的多态性位点数少,且同一遗传距离下位点优先取样策略构建的核心种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更能构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种质;通过Nei & Li遗传距离构建的新疆野杏核心种质各遗传多样指标具有较大值,优于SM和Jaccard遗传距离;采用主坐标轴分析法和表型数据分析显示,利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和Nei & Li遗传距离构建的新疆野杏核心种质能够较全面的代表野杏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31份野杏核心种质资源,保留了原种质22.96%的样品,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分别达到92.69%、98.83%、99.42%、103.26%、109.24%和108.31%。【结论】采用位点优先法和Nei & Li遗传距离进行多次聚类,是较适宜的构建新疆野杏核心种质的方法,构建的31份核心种质能最大程度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同时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对其他作物核心种质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0.
以早、中、晚熟6个新疆杏品种为材料,测定果实坐果至成熟过程中细胞壁含量、细胞壁组成物质含量、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口一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深入探究杏果实发育成熟生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杏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壁含量下降;水溶性和离子型果胶含量上升,早熟品种巴都玉吕克水溶性果胶含量最高,成熟时为13.26mg/g,中熟品种轮台小白杏最低,为10.60mg/g,离子型果胶含量与其相似,两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共价结合果胶含量呈先上升,至成熟期下降的趋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至成熟期,纤维素下降至原含量的1/3左右;不同品种杏果胶酶活性大小依次为:早熟品种〉中熟品种〉中晚熟品种,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纤维素酶活性整体由0.47U/g左右上升至1.42U/g左右,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规律性不强,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早、中及中晚熟果实果胶酶活性依次递减,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