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9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重庆地区紫色土和紫色泥岩物质组成与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紫色土与紫色泥岩的X-射线矿物鉴定、粒度分析、电镜鉴定及野外观察,研究了紫色土与紫色泥岩的矿物组成、粒度组成及其易发生侵蚀的原因。结果表明,紫色土与紫色泥岩矿物成分与含量差异很小,均以石英和长石为主,黏土矿物中蒙脱石含量较其他矿物多;粒度成分也非常接近,以粉砂和黏粒为主。紫色土以碎屑粒状孔隙充填式胶结微结构为主,另有少量粒状接触胶结微结构和粒状块状胶结微结构,胶结物以黏土为主,仅含有3%左右的Fe2O3化学胶结物;紫色泥岩微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微型片结构和微型块状结构占主要地位。蒙脱石的较高含量指示紫色泥岩与紫色土为膨胀类岩土。紫色泥岩与紫色土在湿润气候条件下的频繁胀缩是它们易于发生物理风化和易受侵蚀的主要原因,微型块状结构、微型片状结构和密集微型裂隙也是其抗蚀性差的重要原因。紫色泥岩的微型块状与微型片状结构和密集微型裂隙主要是在成岩过程中产生的,是原始沉积形成的大量球形、椭球形黏土形态受到成岩过程中挤压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2.
农耕地土壤137Cs与210Pbex深度分布过程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137Cs与210Pbex在农耕地土壤深度分布过程的差异。基于137Cs与210Pbex的不同沉降过程,考虑到核素由犁耕层向犁底层的扩散,对农耕地土壤137Cs、210Pbex的深度分布过程进行了理论推导,并以杨凌符家庄麦田剖面的实测数据予以验证,同时讨论了实测符家庄麦田剖面137Cs、210Pbex深度分布的规律特征及其原因,以此阐明了137Cs与210Pbex在农耕地土壤深度分布过程的差异。137Cs源于大气核试爆,没有持续沉降补充,犁耕层和犁底层土壤137Cs深度分布一直处于随时间变化的非稳定态;而210Pbex是天然核素,存在大气沉降的持续补充,犁耕层和犁底层土壤210Pbex深度分布最终呈稳定态。农耕地土壤137Cs、210Pbex深度分布的实测值曲线与理论值曲线的差异,尤其210Pbex,可能与耕作深度的变化历史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3.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横跨我国地貌第1级台阶和第2级台阶,地形起伏显著,构造运动强烈,降雨集中,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发育,侵蚀类型多样。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有:坡耕地分布广泛,侵蚀强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泥石流、滑坡量大面广,活动频繁,威胁工程与公共安全;库区水土流失普遍发育,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水库水质;江河源区冻融、水力、风力侵蚀交互作用,草地退化严重,降低生态功能;石漠化过程加剧,危及土地安全,导致区域贫困;工程建设规模巨大,侵蚀产沙剧烈,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针对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提出如下治理对策:进行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建设为主的坡耕地综合整治;重点治理泥石流和滑坡,控制沟谷蚀;建设清洁小流域,综合控制面源污染;改良牧业生产方式,保护草地,修复生态;开展石漠化综合防治,抢救性保护土壤资源;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落实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有效减轻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4.
不同尺度域的侵蚀模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点、地块、坡面、流域、区域等不同尺度域侵蚀模数的物理概念和数学表达式,分析了其相关关系;介绍了不同尺度域侵蚀模数的测定和计算模型,对今后侵蚀产沙的监测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5.
[目的]厘清不同前处理方法对土壤颗粒组成(PSD)测定结果的影响,对土壤水分运移、养分迁移、土壤侵蚀和泥沙搬运过程研究有重要意义。[方法]选择典型紫色土人工林地剖面土壤(0—110 cm)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泡、振荡的物理方式,H2O2,HCl处理的化学方式等9种前处理方式,然后用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进行颗粒分析。[结果](1)各物理前处理中值粒径较干测(对照)平均减小33.79μm,其中浸泡、振荡2 h、振荡10 h中值粒径依次减小,但其对黏粒的释放作用较弱,不同振荡时间之间黏粒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各化学处理中值粒径较对照平均减小32.72μm,其中H2O2处理总体比HCl处理分散作用更强,该处理下黏粒含量为所有处理中最大,平均>4%。(2)各物理前处理方式下,不同土层间颗粒含量总体无显著差异。对不同H2O2用量的敏感性中土层(30—70 cm)>下土层(70—110 cm)>上土层(0—3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