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业科学   98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叶锈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 引进种质C615具有叶锈病成株期抗性, 但其抗病性遗传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抗病亲本C615与高感叶锈病亲本宁麦18构建的F2:7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 利用337对多态性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结合2016、2017连续两年的叶锈病鉴定结果进行复合区间作图, 结果在1BL、2DS、3BS、4DL和6BS染色体上共发现了5个抗性QTL, 暂命名为QLr.njau-1BLQLr.njau-2DSQLr.njau-3BSQLr.njau-4DLQLr.njau-6BS。其中, QLr.njau-1BLQLr.njau-3BSQLr.njau-4DL在两年均被检测到, 分别解释10.1%~15.7%、10.9%~13.5%和8.2%~9.0%的表型变异; 另2个QTL只在一年被检测到, 解释6.2%和9.2%的表型变异。除QLr.njau-2DS外的4个抗性QTL均来源于抗病亲本C615。QLr.njau-1BLQLr.njau-4DL分别与已报道的慢病性基因Lr46Lr67在同一区域, QLr.njau-3B可能为一个新的抗叶锈病QTL。此外, 本研究在C615/扬麦13 (轮回亲本)BC4F5回交群体中选出了15个农艺性状优良且抗叶锈病的株系, 利用与C615所含抗性QTL紧密连锁的7个SSR标记对其进行基因型检测, 结果显示所有这15个株系均含有来自C615的抗性QTL, 且有3个株系聚合了全部抗性位点, 表明C615可作为抗源亲本用于高产、抗病育种。本研究结果将为分子标记选育抗叶锈品种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2.
以弱筋小麦扬麦22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裂区试验,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其产量、品质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11月4日播种和225万苗·hm-2密度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千粒重是扬麦22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播期和施氮量影响,11月19日播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施氮量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氮肥农学利用率降低。11月4日播种、225万苗·hm-2密度、180kg·hm-2施氮量处理,弱筋小麦扬麦22产量和品质较为协调,产量可达7 343kg·hm-2,籽粒蛋白质含量达12.37%,氮肥农学利用率达12.43kg·kg-1。  相似文献   
33.
为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晚播应对栽培措施,设计裂区试验,研究晚播小麦籽粒产量、硬度和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氮肥和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中以扬麦16千粒质量最高,产量也最高;施氮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却显著影响穗数从而显著影响产量;密度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随密度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降低,穗数增加,以高密度处理产量最高。品种间籽粒硬度差异显著,施氮量和密度均显著调控籽粒蛋白质含量。可见,晚播条件下宜选用千粒质量较高的品种,并控制适宜施氮量,提高播种密度,通过增加穗数,协调产量三要素,降低晚播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硬度主要受品种基因型控制,受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影响较小,可作为小麦品种品质筛选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4.
扬麦13抗赤霉病品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回交育种方法,以苏麦3号为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2的供体亲本,以弱筋感病品种扬麦13为受体和轮回亲本,对扬麦13进行赤霉病抗性改良。利用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筛选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获得8个农艺性状似轮回亲本且含有目标基因的品系。通过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背景分析,获得3个与轮回亲本基本相同的品系。对这3个品系和扬麦13进行赤霉病接种鉴定和主要品质指标检测与比较,最终培育出携带赤霉病抗性基因且保持轮回亲本优良农艺性状及弱筋品质的品系R扬麦132、R扬麦137和R扬麦138,赤霉病病小穗率降低了78.82%~84.58%,产量提高了17.24%~26.72%,完全可以替代当前生产上高感赤霉病的扬麦13品种进行推广应用。这表明利用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实现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的目标。  相似文献   
35.
氮肥追施比例对弱筋小麦扬麦15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氮肥追施比例对弱筋小麦扬麦15籽粒品质和产量的调节效应,在施纯氮总量210kg·hm-2条件下,在江苏淮南的扬州和海安两地研究了3种氮肥追施比例对弱筋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拔节肥比例能显著增加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氮肥追施比例对弱筋小麦籽粒千粒重、容重、硬度、出粉率等磨粉品质以及降落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峰值黏度和稀懈值等品质指标影响不明显;随拔节肥比例上升,乳酸溶剂保持力呈上升趋势,而水溶剂保持力、碳酸钠溶剂保持力和蔗糖溶剂保持力变化不明显;随氮肥用量后移,籽粒产量显著提高。综合品质和产量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扬麦15的适宜氮肥追施比例为5∶1∶4(基肥∶壮蘖肥∶拔节肥)。  相似文献   
36.
扬麦12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麦 12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与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所合作 ,育成的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 ,2 0 0 1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会员审定。该品种在多年的试验示范中表现产量高 ,稳产性好 ,较对照扬麦 15 8增产 2 .6 4%~ 8.2 %。中抗至高抗白粉病 ,中抗赤霉病和纹枯病 ,抗倒性较好。容重约为 775g/L ,粗蛋白含量 11.9% ,湿面筋 2 4.9% ,沉降值 2 5ml,吸水率 5 7.6 % ,稳定时间 2 .8min。可作为我国南方馒头和面条小麦生产 ,适宜于长江中下游淮南麦区种植 ,尤其适宜白粉病重发地区 ,可作为扬麦 15 8的替代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37.
38.
以扬麦系统的4个基因型为材料,通过3年连续选择,考察了11个性状的自然变异幅度和现实遗传力;根据不同选择压下的理论人选率和实际人选率对合宜的选择方法作了讨论。11个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比率因不同的性状变化在22%~66%之间。±OS是一比较合理的选择标准,以此标准选择可逐步提高群体的综合性状水平。在每基因型选择400~600个单株/年的规模下,有望选出综合性状更好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39.
滚动回交结合碘染色培育糯小麦新品种(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滚动回交结合花粉和胚乳碘染培育糯小麦品种的效果,给糯小麦的选育提供材料,以Caiwx作为wx基因的供体亲本,以扬麦9号、扬麦15、扬麦17等品种为轮回亲本,培育出6个糯小麦品系(扬糯615、扬糯09、扬糯6733、扬糯465、扬糯06、扬糯05G68),并测定了它们的农艺性状、抗病性及粉质仪参数。结果表明,育成品系克服了供体亲本Caiwx株高过高、穗小、抽穗迟、成熟迟、熟相差等缺陷,同时保留了轮回亲本众多优良的数量性状,白粉病和赤霉病抗病性得到提高,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提高。扬糯09、扬糯6733、扬糯465、 扬糯06和扬糯05G68品系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扬麦11增产11.75%、1.99%、1.99%、0.6%、2.19%。其中扬糯05G68已进入江苏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糯小麦面粉吸水率明显提高,形成时间和断裂时间延长。研究结果证明,利用滚动回交结合碘染色鉴定方法培育产量、抗性、适应性达到大面积应用水平的糯小麦新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0.
小麦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小麦育种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早有详尽的研究,但是综合运用它们的策略尚有待发展,因为育种理论与方法需有育种实践的长期积累,并与育种理论结合才具实际意义。笔者所在单位近50年来育成了一系列小麦品种,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下游及中游部分地区小麦品种3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是小麦杂交育种的成功范例。笔者根据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