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业科学   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饲草燕麦是我国重要的优质饲草。倒伏是限制燕麦饲草高产、稳产和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系统整理、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倒伏对燕麦生产的影响。倒伏会降低燕麦营养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燕麦草饲用价值和贮藏品质。影响燕麦倒伏的因素主要包括燕麦形态特征、茎秆力学特性、木质素代谢等内在因素,以及自然条件、栽培措施等外界因素。目前评价燕麦倒伏性能的方法主要有田间观察法、人工模拟法、模型综合评价法等。通过关键性状筛选、品种培育及高产栽培措施优化等途径提高燕麦抗倒伏性能。  相似文献   
62.
为探究四川冬闲田燕麦/箭筈豌豆混合青贮适宜的生育期及混播混贮比例,本试验以‘贝勒’燕麦(Avena sativa)和‘川北’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原料,设置1∶0(T1),3∶1(T2),1∶1(T3),1∶3(T4),0∶1(T5)5个混播比例,在燕麦抽穗期/箭筈豌豆开花期、燕麦开花期/箭筈豌豆结荚前期、燕麦乳熟期/箭筈豌豆结荚后期刈割并混合青贮,青贮60 d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生育期中,燕麦抽穗期/箭筈豌豆开花期混合青贮的pH、氨态氮/总氮比值最低(P<0.05),燕麦开花期/箭筈豌豆结荚前期混合青贮的乳酸、乙酸含量最高;在5个混播比例中,T4较T1,T2,T3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淀粉含量更低、粗蛋白含量更高;T4组pH、氨态氮/总氮比值低于各比例,乳酸含量高于T1,T2,T5组。因此,在四川冬闲田于燕麦开花期/箭筈豌豆结荚前期刈割,以燕麦/箭筈豌豆1∶3比例混播混贮其青贮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63.
根鞘是沙地植物根系对干旱和贫瘠条件的适应性特征,受土壤微生物和水分影响。为探究糙毛以礼草苗期根鞘形成与根系生长的关系,采用双因素设计,分别设置2个土壤处理(未灭菌和灭菌)和3个水分处理(田间持水量的10%,25%和40%)。结果显示:灭菌与水分的互作对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分叉数、根系活力、脱落酸和赤霉素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土壤灭菌处理后,10%水分的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25%水分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著增加(P<0.05),40%水分的根系活力显著增加(P<0.05),不同水分处理的脱落酸、吲哚乙酸、赤霉素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不同水分处理下,10%水分的根鞘重、根系活力和细胞分裂素含量最低(P<0.05),25%水分的根鞘重最大(P<0.05),40%水分的细胞分裂素含量最高。土壤未灭菌时,根系活力对根鞘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土壤灭菌处理后,吲哚乙酸对根鞘重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均最大。本研究可为揭示根鞘的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目的】从广西北部湾海域分离筛选和鉴定针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细菌,研究其溶藻特性。【方法】采用梯度稀释和平板划线法从海水水样中分离纯化溶藻菌,菌藻共培养后,通过观察颜色和测定叶绿素a含量筛选溶藻菌,形态观察和细菌16S rDNA测序鉴定溶藻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溶藻菌的溶藻过程,测定溶藻菌菌液、菌体重悬液、无菌滤液的溶藻率,分析其主要溶藻方式,通过测定菌藻共培养后藻液的叶绿素a含量,研究溶藻菌的生长时期、菌液添加量、球形棕囊藻的生长阶段、光照等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结果】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高效溶藻作用的溶藻菌PG47,鉴定为高地芽孢杆菌。PG47间接抑藻,溶藻活性物质可以破坏藻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对数期以后的菌液均具有较好的溶藻活性,且当菌液与藻液体积比达到5%以后,溶藻率就高达80%,对处于延迟期、对数期、平台期的球形棕囊藻均具有高效的溶藻效果,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溶藻率均维持在60%以上,适用性广。【结论】筛选得到高地芽孢杆菌PG47是一株高效溶球形棕囊藻菌,为治理球形棕囊藻赤潮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