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业科学   1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1.
李卫东  梁慧珍 《种子》1999,(4):78-79
豫豆25号是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其遗传基础丰富,适应性广,比高产对照豫豆8号增产7.29%,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比对照豫豆8号增产13.16%,其子粒外观良好,是一个丰产,优质,多抗,早熟的夏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92.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是植物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为了探究SAMS在红花逆境胁迫方面的作用,本研究根据红花转录组数据从红花品种豫红花1号克隆得到1个SAMS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tSAMS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组织表达特性分析及非生物胁迫和激素诱导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红花CtSAMS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1 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其蛋白分子质量为42.7 kDa,蛋白保守区预测表明CtSAMS1具有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的保守结构域,属于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家族。系统进化分析显示CtSAMS1与来自菊科的SAMS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结果表明,CtSAMS1基因在花和茎中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部位中表达量极低;CtSAMS1基因表达量随着花瓣衰老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盐、干旱和低温胁迫均能够诱导CtSAMS1基因的表达,茉莉酸甲酯、水杨酸、脱落酸能够诱导红花花瓣中CtSAMS1基因表达,赤霉素对CtSAMS1基因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CtSAMS1在红花中的抗逆机制,以及为培育红花抗逆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3.
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在芝麻种子萌发阶段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芝麻种子发芽过程中芝麻素、芝麻林素、水分和干物质量的变化规律,以2个芝麻种质KUUS709和YZH11为材料,研究芝麻种子在21℃发芽条件下芝麻素、芝麻林素、水分和干物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芝麻种子发芽前期、中期和后期,芝麻素含量和芝麻林素含量呈现出“慢—快”的降解规律,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变化的转折点在萌发36 h和48 h;水分含量和干物质量呈“S”型曲线,符合“慢—快—慢”的增长规律,其中水分变化的转折点是在萌发24 h和84 h,干物质积累量变化的转折点在萌发36 h和96 h。在芝麻种子发芽过程中,水分与干物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芝麻素含量与芝麻林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水分、干物质量与芝麻素含量、芝麻林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探讨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在种子发芽过程的生理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4.
郑豆0689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以豫豆29为父本、自主选育品系QTL069为母本,通过有性杂交和系谱法选择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抗夏大豆新品种。郑豆0689在2012—2013年在河南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264.15 kg/hm~2,比对照品种豫豆22号增产5.47%;在2014年河南省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3 277.50 kg/hm~2,比对照品种豫豆22号增产15.96%,居8个参试品种第1位;其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2.16%,脂肪含量平均为20.08%,抗大豆花叶病毒病。该品种籽粒商品性好,具有高产、稳产、优质、综合抗性强等特点,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并于2015年8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为豫审豆2015004。  相似文献   
95.
6种大豆粒形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晋豆23和灰布支杂交构建的F13代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474个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个含有231个SSR标记的SSR图谱。通过一年两点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和分子标记分析,研究了大豆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6个重要粒形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同一性状两地点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粒宽、粒宽与粒厚、长宽比与长厚比、长厚比与宽厚比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长宽比和粒长与长厚比呈显著正相关,粒厚与长厚比和粒厚与宽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厚与长宽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通过500次排列测验分别确定各性状的LOD阈值,在汾阳和郑州2种环境条件下共定位了33个QTLs,其中粒长共检测到7个QTLs,粒宽共检测到3个QTLs,粒厚共检测到3个QTLs,长宽比共检测到6个QTLs,长厚比共检测到9个QTLs,宽厚比共检测到5个QTLs。这些QTLs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具有集中分布的特点,分别位于A1,B1,B2,D1a,D2,F_2,G,I,J_2和O染色体上。研究表明,大豆粒形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可能源于控制数量性状的QTLs位点间的相关。  相似文献   
96.
本研究通过室内外试验评估了12种苗前除草剂对红花的安全性和除草效果。盆栽试验表明,50%乙草胺EC有效剂量675~1 350 g/hm~2,33%二甲戊灵EC 495~990 g/hm~2,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 675~1 350 g/hm~2,24%乙氧氟草醚EC 60~180 g/hm~2,30%吡氟酰草胺SC 54~162 g/hm~2,250 g/L噁草酮EC 270~540 g/hm~2,50%丙炔氟草胺WP 45~90 g/hm~2,对红花生长抑制相对较小,鲜重抑制率基本上低于20%。田间对上述除草剂及其混用的安全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 900 g/hm~2+250 g/L噁草酮EC 450 g/hm~2对红花生长抑制较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他除草剂单独使用或混配使用对红花苗前期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叶色、株型等无明显影响,整体药害程度较轻。调查表明,除草剂混配使用较除草剂单用对杂草控制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97.
大豆γ-生育酚的混合遗传分析与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大豆γ-生育酚进行混合遗传和QTL定位分析,了解其遗传机制,定位其主效QTL,为高γ-生育酚含量大豆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以山西农家品种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作为供试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图谱全长2 047.6 cM,平均图距8.8 cM,包括227个SSR标记,232个标记位点。重组自交系试验群体及亲本材料分别于2011年、2012年和2015年夏季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原阳试验基地种植,冬季在海南省三亚南繁试验基地种植。田间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从6个环境中每个家系选取15.00 g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大豆种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样品中的γ-生育酚含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大豆γ-生育酚含量进行混合遗传分析;采用Win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γ-生育酚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表明,γ-生育酚受2对重叠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控制。遗传基因分布在双亲中。三亚试验数据检测出2对主基因间上位性效应值为0.4010—0.5169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0.1797—0.2146,主基因遗传率为11.27%—13.05%,多基因遗传率为82.51%—86.55%,多基因效应大于主基因效应。原阳试验数据检测到2对主基因间上位性效应值为0.9646—1.8455,主基因遗传率为39.51%—58.96%,没有检测出多基因效应。采用Win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9个影响γ-生育酚的QTL,分布于A1(Chr.5)、A2(Chr.8)、C1(Chr.4)、K(Chr.9)、M(Chr.7)和G(Chr.8)6条染色体中,单个QTL的贡献率为7.29%—29.55%。qγ-G-1同时在2011年原阳、2012年三亚、2015年三亚3个环境下检测到,且均定位在G(Chr.18)染色体Satt275—Satt038标记区间0.01 cM处,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8.97%、8.12%和7.91%。qγ-A1-1同时在2011年原阳和2015年原阳2个环境下检测到,且均定位在A1(Chr.5)染色体Satt276—Satt364标记区间0.01 cM处,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29.54%和28.23%。qγ-G-1qγ-A1-1 2个QTL能够稳定遗传。【结论】γ-T最适遗传模型符合MX2-Duplicate-A,即2对重叠作用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模型。其遗传同时受到基因型、环境和上位性的影响。检测到γ-T的2个稳定主效QTL,Satt275—Satt038和Satt276—Satt364是共位标记区间。  相似文献   
98.
<正>艾草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食同源,应用历史悠久。艾叶为植物艾的干燥叶,含有丰富的挥发油类、多糖类、黄酮类、微量元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去湿止痒等功效[1-4]。现代研究表明,艾草具有抗菌、抗炎、抗癌及免疫调节等作用[5-6]。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和人们对绿色医疗、中医养生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强,艾草及其制品在保健养生、美容护肤、动物饲料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国内外市场对艾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7-8]。艾草适应能力强,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也有栽培。就种植面积和产量而言,我国艾草种植主要集中  相似文献   
99.
100.
正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为菊科(Compositae)红花属(Carthamus)1年生草本植物。现在公认红花属有20~25个种,其中红花是唯一的栽培种。我国红花种植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张骞得种于西域",从西域引入内地,最初主要作为染料,已有2 10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红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新疆,其次为四川、云南、河南、河北、山东、浙江及江苏等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