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业科学   1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21.
艾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植物,具有抑菌、抗炎、抗癌防癌等多种功效。阐述了艾叶挥发油成分、黄酮、微量元素含量等方面研究进展,对影响艾叶挥发油组分及含量的产地、植株部位、生长期、采收期、储存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艾种质资源的品质评价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2.
为探究不同氮磷钾水平对大豆幼苗期下胚轴性状的影响,发掘其基因资源,了解其遗传机制,本试验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以山西农家品种灰布支黑豆为父本及其所衍生的447个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设置3个处理:CK(模拟种植不施肥)、T1(模拟大田正常配施氮磷钾肥)和T2(模拟高肥田块,含量为大田常规配施氮磷钾肥的1.5倍),研究不同营养水平水培条件下幼苗期大豆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基于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20个影响下胚轴长和下胚轴重的QTL,分布于第2、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3、第16、第20共9条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贡献率介于3.65%~18.13%之间。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CIM)检测到3对下胚轴长上位互作QTL,2对下胚轴重上位互作QTL,5对QTL均发生在2个非主效QTL之间。第9和第10染色体分别在3种处理中同时检测到下胚轴长和下胚轴重QTL,表明加性效应、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在下胚轴长和下胚轴重的形成和遗传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大豆幼苗期下胚轴性状的QTL定位、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为实际生产中苗期施肥时间的选择和氮磷钾高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3.
大豆籽粒贮藏蛋白11S/7S比值与生态因子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1~2002年在河南省夏大豆主产区的5个试点,以豫豆25号为材料分13期播种,将109个大豆样本的11S/7S比值与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纬度等29个生态因子进行了逐步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个生态因子与大豆11S/7S比值密切相关。并明确了在夏大豆鼓粒成熟期较低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11S/7S比值,鼓粒成熟期日照时数与11S/7S比值呈二次曲线关系,当日照时数在110.8 h时,11S/7S比值最小,当日照时数在459.2h时,11S/7S比值最大;在幼苗期较高的均温和较小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11S/7S比值;分枝期较大的昼夜温差利于提高11S/7S比值;土壤中钾含量与11S/7S比值呈二次曲线关系,较低的土壤钾含量有利于11S/7S比值的提高,当土壤钾含量在1.32%时,11S/7S比值最小, 当土壤钾含量在0.83%时,11S/7S比值最大。在本试验研究范围内,其它生态因子对大豆11S/7S比值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4.
将芝麻的SiLTP3序列与大豆的核苷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发现大豆含有与芝麻该基因同源性高达94%的序列,克隆该基因并命名为GmLTP3。通过GmLTP3的核苷酸序列推测出其氨基酸序列,利用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该氨基酸序列与已确定功能的大豆脂质转运蛋白同源性高达99%,与蒺藜苜蓿和巴旦杏的进化距离最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GmLTP3基因进行定量检测,组织表达分析表明,GmLTP3属于组成性表达基因,在大豆的根、茎、叶、花、萌发的种子中均有表达,并且在花蕾、茎和萌发的种子中表达量较高,在根、叶中表达量较低。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分析表明,GmLTP3基因能够对IAA、ABA、PEG、NaCl和冷害作出应答。胁迫处理2 h后,GmLTP3表达量均有下调趋势;胁迫处理12 h后,IAA、ABA、PEG、NaCl诱导GmLTP3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冷害处理则继续下调表达量。  相似文献   
125.
原花青素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人类膳食的重要营养成分,在防治病虫害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花青素还原酶(ANR)是合成原花青素的关键酶。以大果球红花品种为材料,克隆得到2个CtANR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tANR2和CtANR3的编码区分别为1 020,1 023 bp,对应基因组序列中均含有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第1个外显子长度不同,其余4个外显子长度一致,内含子长度差异较大。CtANR2和CtANR3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分别为339,340个,二级结构都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都属于水溶性蛋白,但CtANR2蛋白不稳定,而CtANR3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此外,2个蛋白质都不存在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可能定位于细胞外。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tANR2和CtANR1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3个CtANR蛋白与菊科植物ANR蛋白进化关系最近,与茄科、锦葵科和桑科植物ANR蛋白也同属一个大分支。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发现,CtANR2和CtANR1组织表达模式相似,都是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初期果球表达量最低,而CtANR3则在苞片中表达量最高,根和初期...  相似文献   
126.
研究红花表型性状与氮磷钾肥施用量的互作规律,为红花节肥增效提供技术参考。采用3因素3水平试验方法,分别对红花盛花期和成熟期的21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记载,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红花表型性状与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的互作,并采用DTOPSIS法评比红花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肥的需求规律。结果表明,盛花期的单株根鲜重、开花果球数、总果球数、单株鲜重、分枝高度、果球总鲜重、主根长等7个性状,成熟期的果球总干重、单株干重、顶果球着粒数和根干重等4个性状,随着不同氮磷钾施用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异系数均高于10%,占所测表型性状的53.8%和50.0%。13个盛花期性状和8个成熟期性状对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响应规律,但各性状间相互协调,部分性状间呈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盛花期4个主成分因子,能解释84.61%的变异;成熟期3个主成分因子,能解释85.70%的变异,适量施用氮磷钾肥可通过改变产量相关性状为红花花冠和籽粒高产奠定基础。红花盛花期和成熟期对氮磷的需求量较高,因此,适期适量追施氮磷肥利于红花高产形成。  相似文献   
127.
为了充分发挥我国石斛属植物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综合分析多方数据,整理出我国石斛属植物最新原生种数量104个,其中我国特有种13个,并对全国19个石斛资源分布省份的石斛资源分布情况开展梳理工作。我国石斛新品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晚,新品种数量相对不足。15年来,全国8省区注册登记、审(认、鉴)定石斛新品种80个。  相似文献   
128.
以70份菊花种质为试材,采用Shannon-Weaver信息多样性指数法、隶属函数值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其19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并筛选出优异种质,以期为菊花新品种选育提供亲本材料及参考依据。结果表明:70份菊花种质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28~2.20,多样性指数大于2.00的农艺性状分别是第一分枝高度、单株分枝数、舌状花轮数、舌状花数量、管状花直径和管状花瓣数,可作为菊花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的评价指标。19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3.23%~83.63%,其中单株花朵数变异系数最大,为83.63%;叶片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3.23%。花相关性状间大部分呈现出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4.67%、15.43%、12.63%、7.20%、6.19%、5.75%、5.43%,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7.31%。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0.0处可以将70份菊花种质聚为四大类,第1类群属于管状花直径大、舌状花短、花序直径中等的小黄花;第2类群属于小叶型且管状花直径小、舌状花短的小白花;第3类群属于大叶型且管状花直径小、舌状花长...  相似文献   
129.
开展艾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旨在为艾草新品种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采用SPSS 25.0软件对70个艾草种质资源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3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33~2.01,遗传多样性指数大于1.50的农艺性状有12个,占供试种质的92.31%;变异系数为16.97%~78.04%,变异系数大于30.00%的农艺性状有8个,占61.54%;大部分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主成分分析中,前5个主成分反映了13个农艺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6.31%。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12.0处可将70个艾草种质资源聚为2类群,第Ⅰ类群包含45个种质,呈现出第一分枝叶片数多、叶片长、叶片宽、单株鲜重高等4个有益性状;第Ⅱ类群包含25个种质,呈现出叶柄短、两叶鲜重高、五叶间距短等3个有益性状;根据综合得分值(F),筛选出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最好的5份艾草种质资源。本研究中70个艾草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将为艾草遗传改良、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