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业科学   33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21.
本研究以新麦草种子为材料,对种子进行丸粒化包衣处理,测定丸粒化包衣种子的质量、物理特性、萌发情况,以筛选出新麦草种子丸粒化包衣最佳配方。结果表明:A3B4C2D1为最佳丸粒化包衣配方,即胺鲜酯浓度为400 mg/L,聚乙烯醇缩甲醛浓度为20%,种子与包衣剂质量比为1∶1.5,滑石粉与膨润土质量比为9∶1。用该包衣材料获得的丸粒化包衣种子流动性好,种子萌发情况最优。  相似文献   
322.
目的:研究氢氧包衣EGCG对痤疮角质化疾病炎症因子的治疗作用。方法:构建兔耳痤疮模型,造模成功后取实验区域皮肤组织,做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取痤疮组织进行q PCR检测IL-1a、IL-6、IL-8、NF-k B p65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Model组皮肤角化层明显增厚、棘层细胞层数增多、毛囊扩张、毛囊面积增大,兔耳痤疮模型造模成功。包衣EGCG组治疗后角化层厚度减小、棘层细胞层数减少,毛囊扩张程度减轻,毛囊面积减小。包衣EGCG治疗后可以减轻炎症,抑制促炎因子IL-1a、IL-6、IL-8。结论:包衣EGCG对兔耳痤疮角质化疾病中炎性因子有抑制作用,从而减轻炎症。  相似文献   
323.
为研究夜间增温下农田管理(节水灌溉/晚播)对稻-麦轮作农田作物产量及CH4和N2O排放的影响,采用2因素2水平试验设计进行田间模拟试验。夜间温度设2水平,即常温对照(CK)和夜间增温(NW),用铝箔膜夜间(19:00—次日6:00)覆盖植株冠层模拟夜间增温。水稻季水分管理设2水平,即常规灌溉(F,间歇淹水,5 cm水层)和节水灌溉(M,湿润,无水层);冬小麦季播期设2水平,即正常播期(NS)和晚播(LS)。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夜间增温或湿润灌溉均降低水稻生物量和产量,降幅分别为14.69%~18.16%和7.27%~9.14%;而增温下适度晚播则使冬小麦产量增加0.71%。与常温淹水灌溉相比,夜间增温或湿润灌溉均显著降低稻田CH4排放通量,但湿润灌溉下夜间增温则显著提高稻田CH4排放通量。常温对照下,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使稻田CH4累积排放量降低79.46%,而使N2O累积排放量增加97.21%。夜间增温下,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使稻田CH4和N2O的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39.98%和45.62%。晚播使麦田N2O累积排放量降低21.46%~53.77%。用持续变化全球增温/冷却潜势(SGWP/SGCP)评估稻田和麦田温室气体排放对稻麦系统增温潜势的贡献,各处理稻田CH4排放的贡献均为主导作用。夜间增温显著降低淹水/正常播期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显著增加湿润/晚播稻麦轮作系统的GHGI。研究认为,综合考虑产量和环境效益,水稻季采用常规灌溉和冬小麦季正常播种是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应对气候变暖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24.
随着养猫爱好者越来越多,人们对猫科疾病愈发关注。公猫尿闭是公猫常见的症状,尤其是在绝育的公猫之中比较常见。公猫发生尿闭后是非常难受的,一旦引发急性肾炎就会严重危及到患病猫的生命健康。基于此,主要分析了公猫尿闭引发急性肾炎的病因、症状,探讨公猫尿闭引发急性肾炎的治疗方案,并给出预防策略,为公猫尿闭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5.
附加应力应变的存在降低了环焊缝对缺陷与管材力学性能差异的容许值,并可导致缺陷扩展直至失效。长输油气管道在途经山地、冻土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时,易受外部载荷影响,导致管道本体承受较大的附加应力,亟需可靠的技术手段以排查管体应力风险,确保管道安全运行。基于全尺寸牵拉试验平台,开展了S355、S235、X65共3种不同管材管道全尺寸试验,对管材力学性能与弯曲应变状态内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管材力学性能内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预先磁化的电磁涡流检测新型内检测技术,可以有效检测管材的屈服强度,并据此识别不同管节所使用的管道材料。该技术可用于环焊缝与母材强度匹配性预测,为管材力学性能快速在线检测和后期的完整性评价提供了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此外,该技术是基于惯性导航检测单元的弯曲应变内检测技术的有力补充,可对管道本体应力应变状态开展全面检测,及时发现并有效预防因附加应力较大而发生的管道失效。(图6,表2,参22)  相似文献   
326.
为提高黑土土壤地力,对玉米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进行筛选研究。以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不同耕作方式试验为基础,设置3个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处理:秸秆粉碎深翻还田(CK),玉米高留茬宽窄行栽培+秸秆覆盖+快速腐解菌剂处理(KZF),秸秆粉碎深翻+快速腐解剂(SF)。利用Biolog生态板法,测定黑土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耕作方式的AWCD值均显著增大。培养期内,AWCD的变化顺序为:KZF>SF>CK。培养144 h,KZF和SF处理的AWCD值显著高于对照CK。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E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碳水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是研究区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玉米高留茬宽窄行栽培+秸秆覆盖+快速腐解菌剂处理(KZF)和秸秆粉碎深翻+快速腐解剂(SF)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327.
为探明旱育秧模式下苗期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辽粳401为供试材料,选用2种育苗载体(基质和营养土),设置3种喷淋间隔(24、48和72h),研究秧苗素质、大田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喷淋间隔由24h延长至72h,秧苗株高降低,根数增多,根冠比增大,秧苗综合素质提高。喷淋间隔72h秧苗机插后分蘖发生早,分蘖数量多,生育时期提前。在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喷淋间隔72h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喷淋间隔72h处理成熟期有效穗数增加,结实率提高,实际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28.
随着能源危机与温室效应等问题日益严峻,各国对农业机械的能耗及排放水平也愈发重视,电气化与混合动力技术作为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逐渐成为行业内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基于农业机械电气化与混合动力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不同布置形式对混合动力农业机械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混合动力技术的优劣势与关键技术路径重点讨论混合动力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方式与发展要点,通过技术发展与经济层面的评估分析得出混合动力农业机械未来的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2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用多裂翅果菊秸秆对葡萄幼苗生长及硒富集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用多裂翅果菊不同部位秸秆均降低了葡萄幼苗根系、茎秆和叶片的生物量,也降低了葡萄幼苗的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其中,施用多裂翅果菊叶片秸秆的葡萄根系、茎秆和叶片的生物量分别较不施用秸秆对照降低了29.76%、22.50...  相似文献   
3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