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8篇
农业科学   2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为了明确在河南不同生产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耕作技术,通过CNKI和Web of Science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45篇相关大田文献和192组试验数据,以常规耕作(翻耕)为对照,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降雨量、不同施氮量、不同土壤类型下旋耕、深松耕、免耕对河南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旋耕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3.08% (P<0.05)和3.75%(P>0.05),深松耕提高10.46%(P<0.05)和8.56%(P<0.05),免耕提高2.32% (P>0.05)和8.32%(P<0.05)。其中,旋耕小麦产量在豫东、豫南、豫北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0.58%、7.85%、 4.05%;深松耕小麦产量在豫中、豫东、豫西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2.58%、15.01%、12.29%;免耕小麦产量在豫西和豫南分别显著增加(增幅8.38%)和显著降低(降幅4.15%)。与常规耕作相比,在年降雨量≤500 mm、500~600 mm、>600 mm下,旋耕小麦产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6.30%、4.20%、 3.33%,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变化;深松耕产量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3.68%、7.19%、11.4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23%(P<0.05)、6.45%(P>0.05)、16.79%(P<0.05);免耕小麦产量在年降雨量500~600 mm条件下提高6.23%(P<0.05),水分利用效率在年降雨量>600 mm条件下提高10.87% (P<0.05)。与常规耕作相比,旋耕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量150~240 kg·hm-2条件下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5.39%和 7.54%;深松耕小麦产量在施氮量≤150 kg·hm-2和150~240 kg·hm-2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量≤150 kg·hm-2、150~240 kg·hm-2、>240 kg·hm-2条件下均显著提高,产量增幅分别为12.41%和 9.65%,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8.98%、11.69%和11.21%;免耕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分别提高8.88%和11.10%。与常规耕作相比,在潮土和砂姜黑土条件下旋耕小麦产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9.48%和9.25%,而在黄土条件下免耕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8.38%和9.21%;深松耕在不同土壤类型下均能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用效率,且在壤土和黄土条件下效果较好。综上,旋耕在河南不同生产条件下均会降低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除豫南外,深松耕均可提高河南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免耕显著提高了总体水分利用效率,尤其在豫西地区、施氮量≤150 kg·hm-2以及黄土质地条件下效果显著。因此,采用深松耕技术有利于提高河南除豫南外地区的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豫西地区、施氮量≤150 kg·hm-2或黄土条件下也可以应用免耕技术。  相似文献   
92.
<正> 一、世界上的种植情况银合欢(Leucaena glauca)原产墨西哥和中美洲,现已普遍分布于整个热带地区,并在太平洋及东南亚的很多地区长成稠密的灌木林,尤其在石灰岩岛屿上,已成为优势植被。杂草型银合欢有夏威夷型及Acapulco型。到目前为止,银合欢主要用作种植园的遮荫作物,特别是在咖啡园或可可园。此外,还用作香蕉的支撑柱。  相似文献   
93.
豫西旱地脱毒甘薯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豫薯7号、8号为试材,比较分析了甘薯脱毒苗与普通苗生长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甘薯茎叶增长最快的时期在移栽后55~80 d,而块根增重最快的时期在移栽后80~105 d;LAI的高峰出现在移栽后80d左右,之后LAI开始下降,但脱毒甘薯的LAI则表现出峰值高、持续时间长、后期下降慢的特点;脱毒甘薯的RGR表现为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降低,而NAR则出现两个峰值,分别在移栽后55 d和105 d。脱毒甘薯的茎叶生长量、LAI、RGR、NAR及产量等指标都显著高于未脱毒的普通薯。不同品种的脱毒薯增产性能不同,豫薯7号脱毒薯的增产幅度达48.59%,豫薯8号达43.56%。  相似文献   
94.
在大田条件下,以河南温县牛膝为材料,对不同种植密度(A,500 000;B,330 000;C,250 000;D,200 000株·hm-2)条件下的怀牛膝生长发育、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牛膝多糖进行了测定,并对怀牛膝根长和株高进行logistic模拟.结果表明,怀牛膝的株高和根长生长均呈"S"形.不同密度的怀牛膝叶面积指数及先合势生长均呈单峰曲线,且随密度的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呈上升趋势;处理问光合势在出苗60 d左右差异最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主要出现在中后期.各处理中B处理怀牛膝产量和多糖含量最高(5 465.927 kg·hm-2和108.420 6 mg·g-1).  相似文献   
95.
96.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分和氮素形态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灌浆期旗叶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净光合速率增加,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降低,产量提高.施铵态氮肥提高了灌浆前期的叶绿素含量和整个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灌浆后期的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有效延缓了 郑麦9023旗叶的衰老,从而使产量提高.从水分和氮素形态互作效应来看,W3N3处理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和净光合速率最高,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最低,产量最高.总的来看,不同水分和氮素形态对郑麦9023旗叶衰老和产量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且水分的调控效应大于氮素形态.  相似文献   
97.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土壤特征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指标。分别从土壤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3个方面对国内外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8.
99.
我校与公司利用暑假联合进行生产实习,解决了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实习时间与农业生产结合不紧、实习经费短缺等问题。改革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办学质量,开创了一条“学校+公司”的新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0.
为探寻种衣剂浓度对玉米根除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规律,以科大16为供试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CT(10%克百威·10%福美双)和CIT(9%克百威·9%吡虫啉·9%福美双)在药种比分别为1∶20、1∶30和1∶40三种浓度处理下,对玉米杂交品种科大16的根际6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T和CIT不同浓度下,科大16根际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而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则表现为苗期最大后逐渐下降的趋势。CT和CIT不同浓度处理对根际6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与CK进行比较,苗期差异显著且最大,并且差异性大小与种衣剂浓度高低呈正相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花期,CT和CIT低浓度处理对根际酶的活性的影响与苗期相比变大。CT和CIT各处理显著降低了植株病虫侵害率,使玉米植株生长健壮,进而提升产量三要素,与CK相比增产效果显著。为提高玉米产量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种衣剂拌种来达到粮食高产的目的,种衣剂浓度以CT2(10%克百威·10%福美双按药种比1∶30拌种)和CIT2(9%克百威·9%吡虫啉·9%福美双按药种比1:30拌种)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