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业科学   104篇
  2021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徐世宏  包家爱 《中国稻米》1997,(2):26-27,30
广西上思县那琴乡排柳村位于广西十万大山脉,多属山冲田,人少田多,劳均耕种水田30多亩,多的达60多亩。常年插秧期长达1个多月,只能种植早稻,晚稻无法耕种,早稻产量低,历年早稻单产未突破6000kg/hm2。针对该村的这种情况,1996年广西区农技推广总站下达到防城港市农技推广站的抛秧试验示范项目,安排在上思县那琴乡排柳村进行。经区、市、县、乡四级有关专家联合验收,该试验示范点早稻塑盘旱育秧抛栽面积3.42hm2,平均单产8160kg/hm2,比手插对照秧平均单产5850kg/hm2,增产39.49%,打破了该村历年水稻单产不到6000kg/hm2的…  相似文献   
102.
水稻抛栽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世宏 《杂交水稻》1999,14(4):23-25
1995~1998年对水稻抛栽的高产配套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抛栽的适宜叶龄为3.5~4.5叶,抛栽密度早稻为30.0万~36.0万蔸/hm2、晚稻为33.0万~37.5万蔸/hm2,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早晚稻均以7∶3为宜,抛栽稻的立苗期为3~5d,大田抛栽水层深度以1.0~1.5cm为好。  相似文献   
103.
吴登  徐世宏 《作物杂志》1996,12(1):24-26
桂东南一年四熟种植模式吴登,徐世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市530022)广西桂东南地区,气温高,热量丰富,夏长冬短(或无冬),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温度20~22.5℃,大于10℃的有效积温6500~7500℃,全年无霜期……  相似文献   
104.
栽培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6和2007年,在桶栽条件下,以早稻(三系籼型杂交稻金优253)为试材,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稻草还田免耕、免耕、稻草还田常耕、常耕4种栽培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植株吸收的氮肥数量及其在体内的分配与土壤耕作方式密切相关; 免耕提高了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比率及在子粒和根中的分配比率,但降低了在叶和茎中的分配比率。2)免耕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总量与常耕水稻差异不显著,但免耕水稻吸收的氮素中来源于肥料的比例比常耕水稻的大; 免耕水稻的氮肥回收效率高于常耕水稻,但氮素的稻谷生产效率差异不明显。3)稻草还田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有显著的影响。免耕条件下,稻草还田降低了基肥和分蘖肥氮素的积累量,增加了穗肥氮素积累量,氮肥总积累量呈下降趋势; 常耕条件下,稻草还田提高了各个时期的肥料氮素积累量,氮肥的总积累量增加显著。4)稻草还田提高了免耕水稻和常耕水稻产量,2007年其差异达显著水平。免耕条件下稻草还田降低了氮素的回收效率,但常耕条件下稻草还田提高了氮肥的回收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