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业科学   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水稻纹枯病发生与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7年晚季,以杂交稻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处理,进行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纹枯病病情指数(ShBI)与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ShBI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施氮量越高,纹枯病发生越严重的趋势.同一氮肥水平下,两个供试品种的ShBI也存在显著差异,汕优63的ShBI显著高于博优998.在分蘖中期、穗分化始期、孕穗期和抽穗期,ShBI都与单位面积茎数、单位面积的叶重、茎鞘重和地上部干重呈正相关趋势,而与茎粗及茎叶比呈负相关趋势,其中穗分化始期、孕穗期和抽穗期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同一生育期,ShBI与叶重的相关系数都高于ShBI与茎鞘重的相关系数,表明与茎鞘重相比,叶重与ShBI的关系更密切.ShBI与稻谷产量呈正相关趋势,其中博优998的相关系数3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高产与防病存在一定矛盾.ShBI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呈正相关,而与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培育茎秆粗壮、茎叶比高的品种,采取栽培措施增加茎粗、提高茎叶比,适当控制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是控病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2.
不同氮肥施用对杂交稻产量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探讨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杂交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2001~2003年在湖南省宁乡县回龙铺镇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施氮处理的氮肥用量为100~120kg/hm^2,比农民习惯施肥减少38.9%~47.6%,产量增加0.48~1.48t/hm^2,增幅6.32%~27.3%,减氮增产的效果显著;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氮肥用量为99~147.5kg/hm^2,成熟期氮素吸收量为146.9~194.3kg/hm^2。改进的施氮处理AEN平均为10.6~14.3kg/kg.比农民习惯施肥增加7.0~10.7kg/kg;PFPN平均为65.2~96.8kg/kg,比农民的习惯施肥增加34.1~65.7kg/kg;REN平均为68.5%~76.2%,比农民习惯施肥增加14.1%~21.8%,增幅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分析了氮肥用量对植株干物质在茎秆、叶片和稻穗分配的影响,讨论了植株后期对氮素的奢侈吸收而导致减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3.
论新时期作物栽培管理在全球水稻增产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世界水稻生产与消费的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IRRI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实施的水稻栽培管理试验示范项目做了简单介绍,提出了水稻综合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的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54.
水稻生理生化特性对氮肥的反应及与氮利用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43,自引:6,他引:37  
选用水稻氮高效基因型IR72和9311及氮低效基因型Lemont和PECOS,采用土培方法,在5个施氮量(0、0.51、1.02、1.53、2.04 g N 钵-1,分别相当于0、75、150、225、300 kg N hm-2)处理下,研究了生理生化特性对氮肥的反应及与氮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幼穗分化期,氮高效基因型水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低,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高;不同氮效率基因型间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含量的差异不大;两种氮效率基因型间的净光合速率(Pn)在幼穗分化期差异不明显。而在齐穗期,氮低效基因型的Pn比高效基因型的低28.66%左右;氮低效基因型在两个时期的单位叶绿素光合速率(Pn/Chl)比氮高效基因型分别低18.51%和29.67%左右。在成熟期,氮高效基因型干物质积累能力强,籽粒产量高。这些结果说明氮效率不同的基因型对氮肥的生理反应差异大。相关性分析表明,低氮水平时(0~1.53 g N 钵-1), GS酶活性与收获时生物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氮肥偏生产力(PFP)、氮肥农学利用率(AE)及氮素生理利用率(NUEb)分别与GS活性、Pn/Chl和齐穗期的Pn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可溶性蛋白含量、Rubisco含量显著负相关;氮肥吸收效率(RE)与这些生理指标没有显著相关。结果表明水稻光合特征及氮代谢与水稻氮效率间存在紧密的关系,GS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对评价水稻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5.
转型时期杂交水稻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少兵 《作物学报》2016,42(3):313-319
杂交水稻技术是我国自主创新并领先于世界的重大技术, 杂交水稻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成功应用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杂交稻品种选育策略和种子生产与经营方式没有适应目前水稻生产的转型变化, 最近几年我国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有下降的趋势。这并不是杂交稻技术本身的问题, 国内外的生产实践证明杂交稻仍然代表先进的水稻生产技术。如果我们尽快地调整杂交稻的育种目标, 培育出适合于轻简化和机械化水稻生产方式、综合抗性好、资源利用效率高、稻米品质优良的杂交稻组合, 通过轻简化和机械化栽培技术降低杂交稻的种子生产成本和种子价格, 我国的杂交稻有望迅速走出目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56.
以树莓、黑莓不同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水分胁迫后,高生长、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抗旱性指标的变异性.结果表明,随胁迫程度加重,高生长受损,叶片的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加,丙二醛含量逐渐提高,SOD、POD的活性明显下降.而且,品种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7.
为有效控制核桃炭疽病田间为害势头,提高核桃产量和品质。本文利用壳聚糖盐为载体,创制了溴氰菊酯原液为核心药剂的两种混配剂,经过室内抑菌实验和大田防治测定发现B1GA和XLCH对核桃炭疽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0.68%和54.77%。两种混配剂对果实生长均无负面影响,其中B1GA田间防效和稳定性优于XLCH。  相似文献   
58.
早实核桃不同品种抗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9个早实核桃品种新梢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测定各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核桃叶片各项指标的抗寒系数作为衡量抗寒性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对早实核桃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其强弱排序为:辽宁4号 > 强特勒 > 扎343 > 香玲 > 西林2号 > 西扶2号 > 西林3号 > 辽宁3号 > 鲁光。辽宁4号和强特勒抗寒性最强;扎343、香玲和西林2号抗寒性中等;西扶2号、西林3号、辽宁3号和鲁光抗寒性最弱。综合评价结果与低温胁迫后新梢形态特征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9.
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及对水稻生育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常规品种辽星1和杂交粳稻辽优5218进行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处理,结果表明通过实地氮肥管理方式(SSNM),辽星1和辽优5218的农学氮利用率(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都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处理。这两个品种的AE分别达到了30.7kg/kgN和26.0kg/kgN,并超过了热带稻区的AE(15~25kg!kgN)。这两个品种的PFP分别为72.6kg/kgN和73.8kg/kgN,已接近日本的PFP水平(73kg/kgN)。SSNM明显降低了氮肥用量,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同时产量并未降低,反而有所增加,减少了投入,增加了效益。  相似文献   
60.
不同施肥水平下超级杂交稻对氮、磷、钾的吸收累积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目的】探索超级杂交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规律。【方法】于2004年和2005年,选用超级杂交稻品种准两优527和两优293为供试材料,在湖南省5个不同水稻种植生态区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在农民实际平均施肥量及分别减少和增加25%施肥量条件下,超级杂交稻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体内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和吸收积累规律。【结果】无论在抽穗期,还是成熟期,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水稻植株体内氮、磷、钾养分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其在不同地点间的变化幅度低于相应的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养分吸收量差异主要由单位面积干物质生产量不同所引起。在不同施肥水平下,随着产量升高,氮、磷、钾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但生产单位稻谷所需养分量呈下降趋势。在产量最高的桂东点,其植株体内氮、磷、钾养分含量和积累量均处于中等水平。【结论】采用多次施肥,不同施肥水平(135~225 kg N•ha-1、29.7~49.5kg P•ha-1、112.1~186.8 kg K•ha-1)对超级杂交稻株体内的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影响不明显;随着产量的提高,超级杂交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率也可提高,从而实现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