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业科学   25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宁夏枸杞蚜虫发生规律及其气象等级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工气候箱内不同温度条件下2次枸杞蚜虫饲养试验,确定枸杞蚜虫发育起始温度,建立蚜虫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方程,以50℃作为枸杞蚜虫发育的起点温度,利用该方程对1991-2012年宁夏枸杞蚜虫繁衍动态和全年可繁殖世代数进行推算。根据2006-2008年田间蚜虫调查的虫口密度与气象因子建立的统计关系,确定枸杞蚜虫发生程度的气象指标和为害等级预报模型,并用2012年中宁田间调查情况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宁夏枸杞蚜虫平均起始发生期为3月27日,终止时间为10月下旬,全年可繁殖21~25代,为害高峰时段为第3~12代,干旱、晴天条件下枸杞蚜虫更易发展,多雨、高湿环境抑制枸杞蚜虫的发展。预报模型回代准确率88.2%,异地检验准确率100%,效果良好,说明模型和气象指标可用于监测、预测枸杞蚜虫的繁殖世代数和为害的气象等级。  相似文献   
252.
西瓜砂田不同覆盖方式的增温保墒效应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玉兰  郑有飞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4):323-325,329
在传统的砂田抗旱保温基础上,为进一步选取较适宜的保水保温方式,提高砂田生产效率,在宁夏中卫干旱山区砂田上进行覆盖地膜、塑料碗和直接在砂田播种西瓜三种不同处理方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砂田上再次覆盖,对加快西瓜出苗、保苗及后期的生长和提高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种处理方式中,覆膜处理保墒效果最好,盖塑料碗处理的保温效果最好;但从经济角度,盖塑料碗处理成本相对较高,而该地区气候特点以干旱为主,因此建议在当地推广覆膜生产方式比较经济实用,在低温年份可适当采用盖塑料碗的方式。  相似文献   
253.
通过对乌盟呼市地区部分林场、苗圃、果园的考察,考证核对了本地区以辽宁山楂为主体的山楂属植物的三个种:辽宁山楂(C.sanguinea pall.)毛山楂(C、max imowiczii Schenid),光叶山楂(C.dahurica koehwe)。发现本地区山楂属第四个种——山检(C.pinnatifida Bge),山里红。发现马盟引进了一种有希望的砧木资源——甘肃山楂(C.kansuensis uils)。毛山楂嫁接大山楂表现矮化,丰产。几年来本地区山楂引种、育苗、建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今后应注意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优良品种。适地适栽,加强管理,加强各部门的横向联合,将乌盟及呼市地区山楂产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5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辽宁山楂(Crataegus.SanguieaPal.)矮生型和普通型9个株系的叶片、枝皮和根皮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器官的POD同工酶矮生型和普通型虽有共同酶带,但矮生型还具有自身特异性酶带;同龄树POD同工酶活性矮生型高于或显著高于普通型。  相似文献   
255.
覆盖与底墒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季节性干旱和土壤条件制约,四川丘陵地区旱地小麦产量常年处于不高不稳的被动局面,深入研究小麦节水栽培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覆盖与底墒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底墒是决定小麦出苗质量和分蘖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到最高苗时,A2和A3分别比A1提高15.60%和15.25%;②底墒对小麦分蘖成穗能力的影响不显著,不同覆盖之间分蘖成穗能力差异显著,地膜和秸秆覆盖比不覆盖提高21.19%和24.06%;③底墒和覆盖处理下小麦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交互作用不显著,且底墒是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主要因数,足墒地膜覆盖增产30%以上;④底墒对小麦水分利用率影响不显著,薄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处理水分利用率分别比不覆盖提高20.82%和8.28%。因此,丘陵旱地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是足墒播种和保墒栽培。  相似文献   
256.
化学肥料-有机物-微生物肥料菌剂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种微生物肥料菌剂与有机物腐熟并粉碎的玉米和小麦秸秆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加人3浓度4种组合的化肥,充分混合后24h、120h和350h取样检测微生物的数量。结果表明:化肥和有机物混合物中化肥和微生物制剂接触时间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因化肥浓度的不同而异,固氮菌在低浓度时随时间的延长活菌数反而增加;解磷和解钾菌都具有中间活菌减少后期增加的现象。在一定化肥浓度范围内,化肥浓度越高固氮菌活菌数越低,化肥浓度较低时,无机养分可以促进固氮菌的生长;化肥的浓度影响解磷菌的活性,但是,不如化肥接种时间和化肥品种影响显著;化肥浓度显著影响解钾菌的活性.化肥在低浓度时能够促进解钾菌的生长。化肥的组成对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比较复杂,而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57.
生物质炭与土质互作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生物质炭改良植烟土壤的技术途径,在玻璃温室内,用蒸渗仪种植烟草,研究不同炭化温度(360℃、500℃)的生物质炭与土质(壤土和砂土)互作对植烟土壤0~3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及土壤-烟株体系氮素表观损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施用生物质炭能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施用低温炭(360℃)和高温炭(500℃)土壤硝态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0.58%和8.97%,低温炭比高温炭对硝态氮的持留效果更好;②低温炭对土壤硝态氮的持留作用主要发生在0~10 cm土层,而高温炭主要发生在10~20 cm土层,分别比对照高38.39%和7.37%,均达到显著水平;③施加低温炭后壤土和砂土硝态氮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6.09%和29.18%,可见施加低温炭对砂土保肥效果的提升高于壤土;而施加高温炭后壤土和砂土硝态氮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1.03%和4.97%,可见施加高温炭对壤土保肥效果的提升高于砂土;④施用生物质炭能减少土壤-烟株体系的氮素表观损失量,低温炭比高温炭效果更好。各处理(壤土施化肥+低温炭、壤土施化肥+高温炭、砂土施化肥+低温炭、砂土施化肥+高温炭)分别较各自常规施肥对照的氮素表观损失量减少40.27%、34.10%、68.72%和54.05%,均与对照差异显著。因此,施用生物质炭能增强土壤对硝态氮持留效果,减少土壤-烟株体系的氮素表观损失量,低温炭比高温炭效果更显著,为生物质炭在植烟土壤中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58.
本文作者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在景县志清种植农民合作社的成果转化作为借鉴,归纳总结了以旱地为研究重点所进行成果转化的流程和方法,此外,还分别从国家政策、农业内部资源整合、人才引进、加强科企合作、推动种业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等方面对如何加强示范基地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了指导建议,为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