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在形象,这就使得人们更加深入研究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采用更多的造景技术来提高绿化效果,其中园林花卉设计可以丰富景观色彩,充实景观内容,被广泛应用到当前园林景观工程中来,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园林花卉设计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旨在理清耕地利用管理项目在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情况,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申请耕地利用管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供借鉴与参考。基于1999—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关于耕地利用管理项目的官方数据,采用数量分析、分类统计、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耕地利用项目的年度情况、项目类型、立项学部、立项单位和研究方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8年的20年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耕地利用管理立项数量和金额呈增长趋势;项目的类型主要是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研队伍壮大,项目立项单位范围广泛,但项目多数集中在科研实力较强的机构;立项学部与研究方向分别以地球科学部和土壤学为主,又趋于多元化,在对传统主流方向深度探索的同时,扩大了研究主题,创新了研究思路,把握了研究新热点。研究得出耕地利用管理的基金项目研究内容日趋丰富,研究体系逐渐系统化,但研究的深度和实时性需要加强,耕地保护、耕地可持续利用和耕地评价是近年的热点,相关研究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以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南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剖面采样法、室内测试法、方差分析法、拟合分析法等,分析土壤不同深度典型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对植被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值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质量含水量总体上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容重介于0.87~2.00 g·cm~(-3)之间,土壤质量含水量的范围为1.19%~20.97%。各个土层之间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均有较明显差异,且土壤容重在30~60 cm土层差异最明显,土壤质量含水量在0~30 cm土层差异最明显。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较好的样地土壤容重均值为1.47 g·cm~(-3),土壤质量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趋于10%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是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素。研究区内重构土壤的容重、质量含水量在不同剖面以及不同土层之间存在较显著差异,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以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南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剖面采样法、室内测试法、方差分析法、拟合分析法等,分析土壤不同深度典型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对植被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值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质量含水量总体上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容重介于0.87~2.00 g·cm-3之间,土壤质量含水量的范围为1.19%~20.97%。各个土层之间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均有较明显差异,且土壤容重在30~60 cm土层差异最明显,土壤质量含水量在0~30 cm土层差异最明显。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较好的样地土壤容重均值为1.47 g·cm-3,土壤质量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趋于10%左右,并且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与0~3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是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素。研究区内重构土壤的容重、质量含水量在不同剖面以及不同土层之间存在较显著差异,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宋蕾 《河北农机》2022,(6):124-126
在如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物质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对生活健康也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多人关注食品营养健康问题.其中,无公害蔬菜受到了大众的关注与喜爱,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行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减少因为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农作物种植问题,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宅基地退出问题探析:政策演进、内在逻辑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梳理了宅基地退出相关制度的主要演进过程,并采用文献研究和归纳分析法,对比现有研究内容与方法,探析了未来宅基地退出的研究重点。研究结果表明:①从相关权能、权利取得、使用税及产权登记等演变对宅基地退出政策演进分析:退出制度逐渐建立与完善,权属关系更加明晰,使用权能不断拓宽,使用税/费仍在探索。②对宅基地退出机制建立的需求日益增长,相关研究较多但缺乏较为统一的退出模式分类依据及科学评价体系。③目前宅基地退出研究的多学科视角与相关理论应用逐渐丰富,研究主要集中在意愿及影响因素、补偿、模式等方面,不同地区、方法的研究结果具有显著差异。宅基地退出的研究应通过多学科合作对内涵与理论进行明确与拓宽,从政策问题与政策理念的差异性把握制度变迁规律,加强基于面板数据的纵向研究,综合多学科视角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模式评价等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潮白河区域2001—2017年耕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使众多非首都核心功能逐渐疏解至津冀两地,三地接壤的潮白河区域逐渐成为协同发展的缩影,土地利用的协同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京津冀潮白河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空间基尼系数方法,分析耕地在2001-2017年的时空演变特征。数量结构上,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表现出耕地持续减少、城镇用地持续增加的趋势,耕地总面积减少3.77万hm2,耕地变化面积占变化总面积的32.61%;空间格局上,区域耕地由2001年各地均匀分布的格局逐渐转变成沿潮白河东南方向耕地面积较大、西北方向耕地呈小块分布的零散格局。耕地变化活跃区主要分布在通州区、顺义区及周边地势较平缓地区,且耕地与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水域的转化过程较为显著。研究区耕地空间集聚水平整体偏低,破碎化严重,2001-2013年耕地的空间基尼系数由0.000 68波动上升至0.004 14,2017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研究区耕地的空间基尼系数快速减少至0.001 04。综上,潮白河区域在2001-2017年耕地利用变化特征显著,空间分异性较明显,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泥沙颗粒在砂石过滤器滤层中沉积与迁移的规律,选用3种粒径(>0.90~1.25、>1.25~1.60、>1.60~2.00 mm)的石英砂作为滤料,通过滤柱模型开展0.4‰的浑水过滤试验,分析滤层沉积与迁移的泥沙质量、泥沙粒度分布以及过滤时的水力性能。结果表明:过滤过程3种滤柱泥沙截留率分别为97.07%、94.53%、90.50%,滤后水均满足微灌水质要求,但构成砂滤柱的滤料粒径越大,泥沙在滤层中分布越均匀。各砂滤层截留泥沙的粒径分布宽度自上向下分别为1.86、3.37、4.12、4.21,随滤层深度增加,截留泥沙颗粒粒径减小;在>0.90~2.00 mm范围内,随滤料粒径增大,更多的细颗粒泥沙可以随水流排出过滤器,但中砂与粗砂全部截留在滤层中。综上,3种砂滤柱过滤效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小粒径泥沙截留量上,而在满足微灌水质标准的情况下,该部分小颗粒泥沙并不会使灌水器流道产生物理堵塞。同时,根据流速与压强分析得,大粒径的砂滤柱不仅流速稳定,压强升高较慢,而且纳污能力强。因此,在滤后水满足微灌水质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采用大粒径滤料,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过滤效率,而且...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分形维数特征的砂滤层适宜粒径范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砂滤层过滤性能进行分析,该研究以粒径范围为1.0~1.18、>1.18~1.4和>1.4~1.7 mm的3种砂滤层为研究对象,以黄河泥沙作为原水杂质颗粒,采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测量了人民胜利渠泥沙粒度分布,得到了泥沙粒度分布的密度函数,并以兰考县黄河泥沙对泥沙粒度分布规律进行了验证。采用工业CT对3种砂滤层进行扫描,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采用像素点覆盖法,自编程序计算了3种砂滤层横截面特征参数,孔隙率均值分别为0.421、0.431和0.439,计盒分形维数均值分别为1.695、1.709和1.726,截面最小孔径与最大孔径比分别为1/17、1/18和1/21,拟合了孔隙率与计盒分形维数的相关关系,分析了砂滤层分形理论适用性。建立了砂滤层过滤概率分形模型,计算了3种砂滤层孔隙直径范围,分别为59.5~1 002、66.9~1 220和72.9~1 503 μm,计算了原水中100 μm以上杂质颗粒通过砂滤层的概率,对于人民胜利渠泥沙,分别为0.67%、0.81%和0.93%,对于兰考县黄河泥沙,分别为0.62%、0.80%和0.91%。从理论上证明了表层过滤的存在性,分析了表层过滤的机理及其对反冲洗频率的影响。同时,为了减轻表层过滤,粒径范围为>1.4~1.7 mm的滤层更适宜作为砂过滤器的滤料。研究可为砂滤层内部结构的研究和滤料选型提供基础理论与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数字虚拟技术对于景观设计意义重大,通过评价能直观地感受植物景观的优劣,其中视觉感知是研究景观效果的核心。以聊城大学东湖景点为例,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软件(Mars2020),构建植物景观空间,构建视觉舒适度(Con)评价体系。现截取8处植物景观察景观图像,用MATLAB与Color Impact4提取天空可视率(SVI)、空间开放度(VOI)、绿视率(GRL)、色彩复杂度(CRI)感知因子数值,再对景观空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空间开放度为主导视觉因子。对得分较低的植物空间进行方案优化设计,结果得VOI提升13.5%,SVI提升5.3%,GRL降低7%,CRI提升12.8%,Con提升7.5%,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虚拟现实技术为定量评估、优化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城市植物景观空间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