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业科学   14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唐向民  金刚  周琼  周瑞阳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1):1660-1663
[目的]观察水稻MS5同源基因OsMS5-1/OsMS5-2双突变体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水稻MS5同源基因OsMS5-1、OsMS5-2在水稻雄性育性中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前期通过RNAi干扰技术创制的两个水稻MS5同源基因OsMS5-1、OsMS5-2的粳稻中花1 1干扰单突变体T1代为亲本,将其进行正反杂交以创制双突变体,以野生型粳稻中花11成熟花粉粒为参照,对双突变体的花粉粒进行碘—碘化钾染色及电镜扫描观察.[结果]正反交双突变体的花粉粒均未被染色,呈细小、不规则、透明状,其不育度可达100%,而正常可育的野生型花粉粒被染为深蓝色,呈较大而规则的正圆形.双突变体的花粉粒存在发育缺陷,其外形、萌发孔和花粉粒外壁均明显不同于正常可育的野生型中花11的花粉粒.[结论]水稻OsMS5-1及OsMS5-2基因双突变体花粉粒形态特征与野生型可育花粉粒存在一定差异,但两种双突变体不育花粉粒总体上差别不明显,可作为鉴别早期不育与可育花粉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2.
广西南部宿生陆地棉产量和品质性状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年生陆地棉在多年生栽培条件下的产量和品质变化规律,为陆地棉宿生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4个陆地棉品种为供试材料,以一年生为对照,对三年生、二年生宿生陆地棉的产量品质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宿生棉的产量比一年生棉显著提高,4个品种三年生和二年生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391.75和1491.37kg·hm-2,比其一年生的分别增产39.98%和50.00%,其中高产品种中928F1三年生和二年生的产量分别为1781.67和1882.94kg·hm-2,比其一年生的分别增产53.95%和62.71%;宿生年限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宿生棉的纤维品质性状与一年生棉相比基本不变,宿生年限对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公制支数无显著影响。【结论】陆地棉经宿生栽培产量显著提高,纤维品质性状基本不变;宿生陆地棉可直接应用于生产,应用前景好;宿生栽培应选择高产的抗虫杂交棉品种。  相似文献   
103.
品种、播期及宿生年限对陆地棉越冬成活率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10个陆地棉品种为供试材料,分2期播种和以4个陆地棉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3年生、2年生、1年生棉的越冬成活率。结果表明,品种、播期对越冬成活率有显著影响,中928 F1、太175-1 F2、湘杂棉3号的越冬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播种早的越冬成活率显著高于播种迟的;种植密度、冬季施肥对越冬成活率无明显影响;宿生棉的越冬成活率因品种、时期而异,宿生年限对陆地棉越冬成活率无明显影响。宿生栽培应选择越冬抗寒性较强、宿生性较好的抗虫杂交棉品种,加强宿生棉的中后期管理,有利于提高越冬植株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4.
遗传学是种植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它的教学质量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文章总结了这五年来广西大学农学院开展的遗传学双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讨论了今后提高遗传学双语教学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5.
为发掘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采用RFLP分子标记、Northern blot、同源克隆及RT-qPCR的方法,对离核木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7-113A’及其保持系‘07-113B’进行线粒体差异基因发掘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以12个线粒体基因为探针,结合EcoRⅠ和HindⅢ2种限制性内切酶对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RFLP分析,发现atpA/EcoRⅠ及ccmB/EcoRⅠ2个基因/酶组合存在RFLP多态性;2)以atpA和ccmB为探针,对‘07-113A’和‘07-113B’进行Northern blot分析,检测到atpA、ccmB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中转录本大小均相同;3)获得atpA的CDS全长及其部分侧翼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的atpA编码序列相同;与保持系相比,不育系5′端侧翼序列有2个碱基的变异,3′端侧翼序列有4个碱基的变异;4)RT-qPCR分析发现,不育系中atpA在败育后的表达量是保持系的0.44倍,极显著低于保持系。推测‘07-113A’花粉败育可能与atpA的异常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06.
红麻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红麻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各项遗传效应、关联性及其杂种优势表现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了7个杂交红麻亲本和21个F1 代组合的12个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1)株高、鲜皮厚、单株干皮重、千粒重、纤维支数同时受到加性和显性效应的控制;而茎粗、单株干茎重、皮骨比、出麻率、单株纤维重、精  相似文献   
107.
茉莉酸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花药开裂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AOC)是茉莉酸合成途径关键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育性调控过程也发挥关键作用。为了探究红麻茉莉酸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HcAOC1)的调控机理,本研究以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UG93A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以UG93A的g DNA和cDNA为模板,成功克隆获得HcAOC1基因全长。其CDS序列为780 bp,编码259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子量为28.4 kD,等电点为9.28。HcAOC1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红麻与棉花、蓖麻、榴莲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小果野芭蕉、萝卜的亲缘关系较远(GenBank登录号:MW520098)。此外,在花期采用不同浓度的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红麻。在处理的第0天、5天、10天和15天后取样成熟期花药,利用RT-qPCR分析不同处理时间下HcAOC1的表达差异,发现HcAOC1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存在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即0.5 mmol/L (T1)、1 mmol/L (T2)、2 mmol/L (T3)处理在第10天HcAOC1的表达量达最高值,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8.
苎麻雌性不育株的发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09.
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杂种优势利用取得突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红麻的传统用途是织地毯、麻袋和编麻绳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森林资源大量减少,全球变暖及沙漠化地区增多,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发出了比造纸,制作纤维板、无纺布和可生物降解地膜等红麻利用新用途。红麻以其巨大的生物产量(为树木的3~4倍)和极强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引起了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为建立红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与杂交种子生产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宁单瓣木芙蓉和红麻野生种H040的越冬枝条为砧木,以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763A和保持系763B越冬枝条上的新生芽为接穗,采用单芽切接法嫁接后扦插繁殖,成活后移栽大田与本砧嫁接株和种子繁殖株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不育系嫁接处理的成活率显著高于保持系嫁接处理,用红麻野生种H040作砧木表现出较高的嫁接成活率,而用木芙蓉作砧木的成活率较低;嫁接处理可使植株矮化,其中以木芙蓉作砧木的矮化效果最显著;嫁接对红麻的现蕾开花始期影响不大;用H040和木芙蓉作砧木的处理,其接穗的梢部枯萎长度显著小于本砧嫁接,表现出较强的越冬抗寒性;结果数的多少与越冬期的梢部枯萎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实越多,越冬抗寒性越差.[结论]越冬枝条嫁接对红麻不育系与保持系成活率及越冬抗寒性存在一定差异;嫁接处理可使植株矮化;选择适当的砧木对提高接穗的抗寒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