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业科学   9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大豆对SMV SC-3株系的抗性遗传和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大豆对SMV抗扩展的遗传机制,以中豆29×中豆3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人工接种SC-3株系。以病情指数为抗性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该RIL群体对SC-3株系的抗性遗传符合B-2-3遗传模型,即抗性由2对等加性主基因控制,加性效应为-9.78,主基因遗传率为97.65%。在3个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抗性相关QTL,表型贡献率为10.80%~13.41%。  相似文献   
42.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对2007-2010年收集的1 000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性筛选,得到1份高抗材料SX6907。SX6907在接种后20d不产生侵染病斑;在高浓度锈菌接种时,产生少数红褐色RB(Red-brown)病斑,但无孢子堆破裂现象,无孢子产生;SX6907的接种表现与已知抗病品种主要表现为黄褐色TAN型感病病斑明显不同。组织学观察表明, SX6907在接种部位造成细胞坏死,侵染点无孢子形成,其抗性表现为抗锈菌侵染。SX6907是一个优异的抗锈病资源,可做亲本在抗锈病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43.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表皮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表皮和外皮层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程度也高于栽培大豆;2)野生大豆皮层、韧皮部、木薄壁组织和髓的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茎秆机械强度降低,可塑性升高,抗逆性增强;3)栽培大豆木质部、木纤维和总纤维比例均大于野生大豆,并且表皮细胞壁厚度、韧皮纤维壁厚度、木纤维壁和导管壁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组织木质化的比例大于野生大豆,茎秆的机械强度升高,可以更好地维持直立生长和形态构建;4)栽培大豆微管形成层的细胞层数和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木质部的比例大于韧皮部的比例,而野生大豆两者比例基本相同;5.)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几乎是连续分布,仅在髓射线处中断,而栽培大豆是不连续的,呈片状分布,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的比例大于栽培大豆;6)野生大豆导管壁强度(t/b)2和小导管比例大于栽培大豆,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较高,但野生大豆木质部的连通性和水分运输的效率低于栽培大豆。本研究较系统地比较了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茎秆解剖结构特点,可为大豆抗性遗传改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高效准确的孢囊计数方法对大豆孢囊线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改善普通的荧光成像系统激发光能量偏低,褐化孢囊被激发的荧光减弱,难以清晰成像且计数效果欠佳的问题,本研究改用激光为激发光源,在470nm的激发波长和535nm的发射波长组合或532nm激发波长和620nm发射波长组合条件下,褐化孢囊也可得到对比度高且清晰的图片,配合使用自动计数软件,可以准确高效地进行孢囊计数。  相似文献   
45.
大豆倒伏性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利用来自中豆29×中豆32的165个重组自交系F10进行2年田间试验, 以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与大豆倒伏及形态性状有关的QTL。结果表明, 2年分别检测到25个和19个与大豆倒伏及茎杆性状和根系性状有关的QTL, 分布于A2、C1、C2、D1a、F、G、I和L连锁群, 可解释4.4%~50.1%的表型变异。在F连锁群上, 2年均检测到倒伏主效QTL(qLD-15-1)和株高主效QTL(qPH-15-2);G连锁群和L连锁群上分别有1个主茎节数QTL和2个根重QTL在2个年份重复出现。在倒伏QTL的附近检测出株高、根重、茎叶重、茎粗、主茎节数和分枝数QTL, 表明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性状与抗倒性普遍关联;QTL定位结果与表型相关分析一致, 反映了这些形态性状表型相关的遗传特性。部分性状QTL存在共位性, 但是未在2个年份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46.
油6019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中豆32为母本,郑851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夏大豆新品种.2015-2016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256.5 kg·hm-2,较对照品种中豆41增产7.1%;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21.5 kg·hm-2,较对照品种中豆41增产12.1%;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油6019产量高、籽粒大、抗逆性好、商品性优,适合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种植.2018年在湖北省天门市开展了油6019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高产地块产量可达4 500 kg·hm-2以上.试验表明油6019接油菜茬最佳,适时早播,根据土壤肥力情况保苗16.5万~22.5万株·hm-2,初花期化控1次,可创高产,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47.
介绍了评价农业研发经济效果的动态决策支持系统-DREAM,对DREAM的核心经济理论“局部均衡模型”和“新技术的动态采用率方法”进行了重点分析。同时以评价大豆新品种中豆35的研发效果为例,阐述了DREAM系统在中国农业研发投资效果评价上的具体应用。进而讨论了DREAM在国内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48.
高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中豆8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用多个优良亲本经复合杂交育成的中豆8号产量高,在南方夏大豆区试中居第一位。蛋白质及蛋白质与脂肪总量分别高达49.61%和66.72%,百粒重18g,粒近圆形,外观品质优商品性好,是一个集高产、优质、多抗、综合性状优于一体的夏大豆新品种,适宜长江流域中下游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49.
本文研究了大豆锈菌在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菜豆和豇豆叶片上的致病反应。接种后锈菌均能在上述植物的叶片上形成侵染病斑,病斑形成时间和形态因物种而异;锈菌在大豆和豌豆叶片上可形成孢子堆,豌豆叶片上的孢子堆能释放出具有交叉侵染能力的夏孢子;锈菌在绿豆上可形成具有突起的病斑,在其它豆科叶片上仅形成过敏型枯死病斑,不形成孢子堆。组织学观察表明:大豆和豌豆叶片上孢子堆周围组织布满菌丝,孢子堆中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夏孢子;其他豆科植物叶片上的病斑中仅含有一些细胞碎片,未见孢子堆和夏孢子形成。  相似文献   
50.
大豆(Glycine max(L.)Merill)是植物蛋白质和油脂的重要来源。盐胁迫是造成大豆产量损失的主要非 生物胁迫因素。耐盐基因的挖掘对培育大豆耐盐品种至关重要。本文一方面总结了通过正向遗传学获得的大豆 耐盐相关数量性状位点或基因,如萌发期耐盐性主效基因GmCDF1(Glyma.08g102000)、2个出苗期QTL(分别位于6 号和14号染色体);苗期耐盐性主效基因GmSALT3(Glyma03g32900)以及位于G连锁群的QTL。随着对大豆耐盐性 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认为大豆萌发期、出苗期、苗期的耐盐性无直接相关性。另一方面总结了通过反向遗传学途 径获得的参与离子运输、转录调控等耐盐性基因,以及通过生物工程技术转入外源基因提高大豆耐盐性的研究进 展,期望为解析大豆耐盐分子机制和耐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