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5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推进南漳县蚕桑产业发展,2017年改造旧桑园1867hm2,新栽桑园1000hm2,5年内桑园面积达到5333hm2,建设小蚕共育室15个,面积达720m2,养蚕大棚20个面积达9000m2,推广方格蔟使用,提高蚕茧质量,惠及5个蚕桑产业镇,78个专业村,4948养蚕农户.产茧量达到5000t,农业产值达到2亿元.  相似文献   
42.
建立了新蚕药中磺胺嘧啶钠及其他2种有效成分的HPLC分析方法,液相分析条件为:以WatersSunfire C18(2)(1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以乙腈-0.05 mol/L磷酸水溶液(体积比为85:15)(三乙胺调磷酸-水溶液pH至2.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35°C,检测波长235 nm。结果表明,其有效成分的分离度为5.4和8.4,磺胺嘧啶钠的理论塔板数为11 185,在0.5~200.0μg/mL范围内检测磺胺嘧啶钠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回收率为98.70%~101.81%,RSD小于2.0%,检测限为0.3μg/mL。该法简单、快速、准确、选择性高,适合新蚕药中磺胺嘧啶钠及另2种有效成分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43.
以湖北省认定香菇(Lentinula edodes)品种久香秋7(秋栽7号)为对照,考察5个秋季主栽香菇品种在郧阳区的种植表现及子实体特征、产量和主要营养功能成分。首次在郧阳区“工厂化集中制棒养菌、农户基地分散出菇模式”下开展秋栽香菇的品比试验,筛选适合郧阳区种植的优质香菇品种。结果表明,秋栽DH3菌株环境适应性好、菇形好,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质含量较高,产量适中;秋栽SN7品种的环境适应性强、子实体小而圆整、适合工厂化集中养菌,出菇快,容易形成花菇,产量高。秋栽SN7和秋栽DH3可作为适合郧阳区“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模式下的秋栽香菇品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4.
为了解我国猪群中猪输血传播病毒(TTV)与猪圆环病毒(PCV)混合感染情况,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采自14个省280份病料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TTV1和TTV2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1.8%和28.2%,TTV1与TTV2混合感染率为18.2%;PCV1和PCV2阳性率分别为41.1%和37.5%,PCV1与PCV2混合感染率为19.6%;PCV2阳性样品中TTV1和TTV2混合感染率达75.0%。此外,对2株TTV1基因组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登录的6个TTV1序列比对,相似性结果为67.3%~95.1%;对4株TTV2基因组测序,与GenBank登录的4条TTV2序列比对,相似性为84.7%~90.4%;将TTV1与TTV2进行序列比对,相似性仅为44.0%。TTV1和TTV2基因高变区分别位于520 nt~2 594 nt和720 nt~2 170 nt;TTV1基因保守区位于1 nt~520 nt和2 595 nt~2 800 nt;而TTV2基因保守区位于1 nt~719 nt和2 171 nt~2 800 nt。以上结果表明,我国猪群中存在TTV与PCV2的混合感染,并且两种病毒混合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45.
2019年6月26日,湖北电视台垄上频道对阳新县蔡贤村蚕丝被作专题报道,从栽桑养蚕、蚕丝被制作、蚕丝被品质到蚕桑产业对精准扶贫的作用进行了大篇幅的宣传,吴洪丽站长作为专家对蚕丝被的优良品质、真假蚕丝被鉴别及蚕丝被的保养进行了介绍。湖北省阳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武汉综合试验站的扶贫点之一,该村有桑园200余hm^2,专业养蚕房6000余m^2,全部由阳新县蔡贤村蚕桑产业合作社管理和经营,最初技术水平跟不上,产量低,效益差。  相似文献   
46.
简述了家蚕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并从传统镜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介绍了已用于家蚕病原微生物检测诊断的生物技术,探讨了可用于这一领域的新技术新思路。  相似文献   
47.
对比研究了多功能蚕具与普通蚕具在收蚁给桑、加网除沙、上蔟采茧等各个饲养环节的使用情况,调查了其使用效率与茧丝质成绩,分析多功能蚕具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办法。试验表明,该多功能蚕具立体化程度较高,能较大限度的利用空间,节省蚕室基建投资;饲育过程中,蚕匾、蚕蔟可以套用,减少了蚕具开支。该蚕具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饲养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蚕收入。  相似文献   
48.
49.
浅议高产优质高效的养蚕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消毒防病、省力化养蚕、合理的布局与科学饲养、上簇管理以及人工饲料育蚕几个方面,综述了当前实行高产、优质、高效养蚕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0.
基于为蚕区桑园及周围农田安全合理选择和使用农药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采用浸叶法测定了部分常用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比较了同一类型不同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相同但由不同生产商生产的农药对家蚕的毒性,并根据其毒性强弱进行分级。结果表明:蛀迪(20%三唑磷EC)等5种有机磷类农药和比奇(4.5%高效氯氰菊酯EC)等16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家蚕高毒性(0.1 mg/L≤LC50<10 mg/L),农斯特(48%毒死蜱EC)等5种有机磷类农药和甲功(2.5%高效氯氰菊酯EC)等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为中等毒性(10 mg/L≤LC50<1 000 mg/L);同一类型农药不同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相同但由不同生产商生产的农药对家蚕的毒性不同。因此,在桑园及周围农田用药时应仔细分辨药剂生产商和有效成分种类,尽可能避免使用对家蚕高毒性的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