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业科学   27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复合型缓释肥包衣剂理化性质及缓释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了探明复合型缓释肥包衣剂的理化性质及其缓释特性,对复合型缓释肥包衣剂的粘度、成膜性、成膜时间、膜韧性、包衣脱落率、包衣肥的养分初期溶出率、养分微分溶出率、养分累积释放曲线等进行了测定。理化性质测试结果显示:缓释肥包衣剂的粘度为44.5 MPa/s、成膜性良好、成膜时间7 min、包衣膜拉长倍数达2.8倍,包衣脱落率< 5%。缓释特性测试结果显示:包衣肥养分N、P、K初期溶解率< 15%、微分溶解率< 2%,符合中国《缓释肥料》标准GB/T23348-2009。其中P的初期溶解率小于N、K的初期溶解率,而N、P、K微分溶解率相差不大。养分累积释放曲线大致呈“S”型,与作物生长需肥规律一致。表明复合型缓释肥包衣剂的理化性质良好,能有效控制普通复合肥养分的缓释。  相似文献   
102.
湖南发展双季稻生产的优势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论述了湖南双季稻生产的有利气候生态条件和生产技术基础。从气候生态条件来说,一是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的夜间高温和高温火南风天气,不利于一季中稻的开花和灌浆结实;二是8月和9月的台风或热带风暴.容易造成一季晚稻的倒伏和两迁害虫的危害;三是4月初到10月底≥10℃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均能满足双季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尤其是在抽穗开花到灌浆结实阶段避免了不利气候的影响。从生产技术基础来说,首先是双季稻品种产量高,稳产性好,能满足早晚两季不同熟期搭配种植的需要;其次是双季稻的生产技术成熟,农民具有种植双季稻的习惯和经验;再就是双季稻的早晚两季互补性强,避免了单季稻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减产所引起的粮食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03.
双季超级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超级早稻和晚稻的产量构成和氮磷钾吸收的基因型差异,2007年在湖南省衡阳市、益阳市和岳阳市进行了不同品种的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地点间和品种间的产量差异显著,其中:地点间产量以岳阳点较高,平均产量早稻为7.95t/hm^2。晚稻为7.86t/hm^2;品种间产量早稻以陆两优996和中嘉早32最高,平均产量分别为8.03和7.91t/hm^2,晚稻以钱优1号和天优华占产量较高,产量分别达到7.69和7.55t/hm^2。成熟期植株NPK含量和吸收量的品种间差异显著,但与产量的高低不相关。单位产量(1000kg稻谷)的NPK养分需要量分别为15.0~18.9,3.29~5.17和13.6~16.49kg。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探讨氮肥用量与插秧密度对超级早稻产量的影响,2007年在长沙、常德、郴州进行了大田栽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处理间产量及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等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显著.中早22产量与施氮量呈单峰曲线,以150kg/hm^2施氮量处理的产量最高(长沙7.5t/hm^2,常德9.4t/hm^2).在0~150kg/hm^2的施氮范围内增产效应最明显;陆两优996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195kg/hm^2施氮量处理的产量最高。在30&#215;10^4~36&#2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密度间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和栽插密度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5.
双季稻定产、定苗、定氮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双季稻定目标产量、定群体指标、定技术规范的栽培技术,其技术关键是因地定产、依产定苗、测苗定氮,即定产、定苗、定氮的栽培方法。提出了以精量播种、宽行匀植、测苗施肥、干湿灌溉、综防病虫等技术配套应用的双季超级稻育苗移栽技术规范,以及双季早稻分厢撒播栽培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06.
水稻灌浆结实期减源疏库对源库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穗型水稻品种超丰早和中穗型品种湘早籼13,齐穗后进行剪叶疏粒处理创造不同的库源比例,重点考察了源库互作关系,干物质生产和分配,源、库、流活性的动态变化和产量性状等。结果表明,库对源具有反馈促进作用,库/源比高和库容量大的处理净同化率(NAR)较高,茎鞘和叶中非结构碳水化合物滞留量少,14C同化物向籽粒输送比例增加,输导组织和库器官活性趋于增强。  相似文献   
107.
为了探究湖南地区机插杂交稻在不同基本苗配置与施肥量下的产量与干物质生产表现,2016年在湖南宁乡以杂交稻品种隆两优1212和隆两优华占为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置了3个施肥水平(500、900、1400kg/hm~2)和4个基本苗组合(28.6万丛/hm~2+单本/丛、23.5万丛/hm~2+单本/丛、23.5万丛/hm~2+双本/丛、19.0万丛/hm~2+双本/丛)。试验结果表明,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基本苗配置以及基本苗配置与施肥量的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和干物质生产显著增加,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下降。综合考虑产量与成本,900~1 400 kg/hm~2施肥量与23.5~28.6万丛/hm~2+单本/丛的基本苗配置比较适合湖南地区杂交稻机插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8.
以杂交稻泰优390和隆晶优1212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在不同秧龄(15、20、25和30 d)下对单本密植机插和常规机插杂交晚稻的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各秧龄下,单本机插的处理分蘖数均少于常规机插,但成穗率、每穗粒数和二次枝梗比常规机插平均高18.36%、21.00%和26.92%;单本机插分蘖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低于常规机插,但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要高于常规机插;单本机插分蘖中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单茎干物质量分别比常规机插高0.02 g、0.11 g和0.37 g;单本机插在15、20、25和30 d秧龄下的产量分别较常规机插高10.08%、11.08%、18.64%和20.07%。由此可见,杂交晚稻采用单本密植机插,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形成个体优势,增加二次枝梗数,扩大库容量,提高齐穗后群体干物质量,进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9.
作物复种的免耕直播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综述了国内外水稻、油菜等作物复种的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发展,免耕稻田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生物特征,免耕直播栽培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及适合于我国水稻-油菜复种的免耕直播栽培的技术。指出作物免耕直播与翻耕移栽具有同样的产量潜力,省工、节本、增效的效益显著,是我国作物低成本、高效益栽培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0.
作物栽培产品研究的展望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论述了以物化技术研究为核心的作物栽培产品的概念、产生的背景、研究内容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