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业科学   4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氮肥减量配施菌剂对水稻土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彦粳软玉1号水稻为供试作物,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肥减量30%并配施两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对水稻土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氮肥减量配施两种复合菌剂处理均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就产量而言,相比常规施肥,添加两种复合菌剂均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其中,化肥减量配施复合菌剂S处理的产量最高。可见,施用微生物菌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贡献。研究结果对化肥合理减施并保障作物产量和合理应用微生物菌剂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c-Myc原癌基因与胚胎干细胞(ES细胞)和诱导的多能性干细胞(iPS细胞)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制备其相应的多克隆抗体尤为必要。本研究以pMD18T-Myc质粒为模版,PCR扩增c-Myc片段,然后将其亚克隆到pSE380表达载体上,获得pSE380-Myc重组质粒。该质粒转化工程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His-Myc融合蛋白,随后用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加以验证。在变性条件下用Ni-NTA argrose介质分离纯化His-Myc融合蛋白,并以此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经过4次免疫,采集血液、分离血清,用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结果表明:(1)pSE380-Myc重组质粒在工程菌BL21(DE3)得到了高效表达;(2)得到了高纯度高含量的His-Myc融合蛋白;(3)经Wstern blot检测发现,c-Myc多克隆抗体与His-Myc融合蛋白能够特异性结合。本研究获得的特异性山羊c-Myc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山羊ES细胞和iPS细胞的自我更新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离子界面行为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有机物质与土壤矿物质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普遍存在,有关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理论的研究倍受关注,土壤有机质与矿物质结合的紧密程度直接关系到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在环境科学与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有重要意义。但关于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机制还不完善,土壤宏观、介观及微观各尺度间的作用机制未能衔接。本文综述了土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形成(形成学说、作用机制与影响因子)及此过程中离子的界面行为;系统地梳理了离子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回顾了土壤有机无机组分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最后强调了离子特异性效应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中的作用,特别是化合价相同的不同离子对土壤系统的性质与过程具有不同的影响。即离子电子层数和外层电子排布的微小差异在土壤表面附近的强电场中被放大,通过极化作用提高离子的有效电荷,增强离子所受的库仑作用力。离子的有效电荷数可以定量表征该土壤胶体复合过程中界面上离子作用的强弱程度。结论不断完善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理论,为土壤培肥和污染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环境化学和微粒污染物迁移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辽宁省各地棕壤型、草甸土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开垦年限的棕壤型、草甸土型水稻土中还原性物质总量、活性还原性物质、络合态铁、水溶性亚铁、水溶性亚锰含量及其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不同开垦年限供试水稻土随着开垦年限增加表层还原性物质总量、活性还原性物质、络合态铁、水溶性亚铁和水溶性亚锰含量明显增加,且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其积累主要集中在土壤上层。土壤络合态铁与还原性物质总量和活性还原性物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层土壤有机质对铁、锰的络合减少了铁、锰元素向剖面下层的迁移数量。开垦10年以上,水稻土耕层中还原性物质就明显积累,直至60年,其积累量仍不断增加,因此生产上必须采取措施抑制水稻土中还原性物质的累积。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枯萎病是马铃薯主要土传真菌病害之一,已成为限制我国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菌株ZF128是本实验室从马铃薯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得到的一株对马铃薯枯萎病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细菌。经生理生化、BIOLOG GENIII和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菌株ZF128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抑菌谱测定结果显示,ZF128对5种病原真菌和5种病原细菌都具有显著拮抗效果。光学显微观察发现,菌株ZF128处理的病原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并出现膨胀变粗现象。发酵试验表明,菌株ZF128在甘露醇培养基中发酵上清液对马铃薯枯萎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盆栽试验结果证明,接种菌株ZF128后马铃薯发病明显减轻,防效为82.46%。此外,定殖和促生试验表明,菌株ZF128能在马铃薯根际和根部有效定殖30d以上,处理组马铃薯株高、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及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菌株ZF128生防性状优良,是一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芽胞杆菌。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新疆县级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库车县耕地地力进行评价.[方法]在GIS支持下,应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及成果,利用新疆库车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划分法确定评价单元7 352个,采用模糊评价、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选取了土壤管理、物理及剖面性状、化学性状等3个方面12个影响因子,[结果]全县 73 553.52 hm~2耕地可分为6级,其中一级地7 713.07 hm~2、二级地20 526.13 hm~2、三级地14 621.53hm~2、四级地11 987.8 hm~2、五级地11 302.33 hm~2、六级地7 402.53 hm~2,分别占库车县耕地总面积的10.49;、27.91;、19.88;、16.3;、15.37;和10.06;.[结论]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  相似文献   
17.
以胡敏酸为研究对象,通过光散射技术比较土壤中常见盐基离子(Na~+、Ca~(2+)和Na~+-Ca~(2+)混合三种电解质)不同浓度条件下胡敏酸胶体凝聚动力学过程,明确不同价态离子界面行为和陪补离子效应对胡敏酸分散稳定性和凝聚体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Na~+和Ca~(2+)对胡敏酸胶体聚沉能力的差异远远大于舒尔策-哈迪(Schulze-Hardy)规则中因其化合价不同所引起的差异;Na~+-Ca~(2+)混合体系中Ca~(2+)主导凝聚过程,且Na~+-Ca~(2+)混合与Ca~(2+)两种离子体系中凝聚现象的差异随离子浓度的降低而增大;混合离子体系中Na~+作为陪补离子,其陪补离子效应对临界聚沉浓度、颗粒间活化能和胡敏酸凝聚体结构均有一定影响,尤以对凝聚体的结构特征影响显著;Na~+-Ca~(2+)混合体系中胡敏酸凝聚体的结构紧实程度介于单纯离子体系之间,因此可通过调节溶液中的离子组成实现对凝聚体结构紧实程度的调控。上述结果表明,Ca~(2+)对胡敏酸的聚沉不仅依赖于静电作用,还有Ca~(2+)在强电场中的极化诱导其与胡敏酸表面含氧官能团之间发生的共价键和桥键的贡献;此外,陪补离子Na~+与Ca~(2+)在胡敏酸胶体表面的竞争吸附抑制了Ca~(2+)对胡敏酸的聚沉作用,从而形成紧实程度适中的结构体。研究结果为探究胶体界面反应及土壤胶体凝聚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  相似文献   
18.
目前辽宁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土壤管理和施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我国的农业土壤资源数量十分有限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情况下 ,土壤质量的好坏、土壤利用管理的科学与否 ,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1 目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土壤管理问题土壤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基础上 ,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果在农业生产中只注重当前利益 ,忽视了土壤的科学利用和管理 ,就会出现一系列农业生产问题。例如 :土壤对化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农产品出现营养品质和适口性不良的问题等等。目前辽…  相似文献   
19.
刘峰  赵鹏程  张昀  高晓丹  沙飞  孙萌  张景雯 《土壤通报》2022,53(6):1492-1498
土壤有机碳(SOC)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的关键,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对全球SOC转化产生关键作用。微生物是SOC周转的动力,是全球变暖影响SOC储量与化学特性的关键媒介。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导致大部分农田和森林有机碳储量下降,但草原有机碳含量升高,这可能与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异化分解和同化固定之间的权衡有关。气温升高可直接提高微生物的呼吸活性,导致真菌在土壤微生物的比例降低,而细菌所占比例升高,对土壤碳库储存产生不利影响;在永久和半永久冻土中,冻融促进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释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碳矿化速率,导致有机碳严重的矿化流失。然而,气温升高和与之相伴的CO2浓度升高有利于植物生长,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增强,向土壤中输入的有机碳增加;这些外源有机碳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稳定的SOC,有利于SOC累积。尽管已有大量研究,但气候变暖对SOC库的整体影响与微生物机制仍不明确。从多角度入手,深入认识气候-微生物-SOC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土壤碳汇效应,为“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外源洛克沙胂对土壤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洛克沙胂对几种土壤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加作用程度加剧。在整个培养期内对各种酶的抑制率呈现上升-降低的趋势,在第10天达到峰值,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分别最高可达54.71%,33.92%和13.81%。。以ED10来表征土壤酶对洛克沙胂的敏感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第10天分别为18.83mg.kg-1、48.31mg.kg-1和185.2mg.kg-1。利用指数负增长模型对酶活性的抑制率和时间进行拟合,得出洛克沙胂对土壤酶的毒性影响时间随浓度增大而延长,且同浓度毒性影响时间最长为中性磷酸酶,长达188.4d,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