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业科学   6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122份野生稻和75份栽培稻在44个RFLP位点的多态性为资料,采用逐步聚类法和分组随机法,按原始样本的50%、20%和10%,分别构建初级核心样本、次级核心样本和核心样本,用多态位点数(Np)、等位基因数(Na)、基因型数(Ng)及平均基因多样性(Hs)等参数,检测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初级核心样本的Np、Na和Ng分别达到原始样本的  相似文献   
22.
以中苎1号、湘苎3号、多倍体1号和新品系R057苎麻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插条粗细对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成苗率、单株根干重、主茎高度增加量及分枝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苎麻品种(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成苗率、主茎高度增加量和单株根干重都表现为扦插粗细0.6 cm〉0.8 cm〉0.4 cm,且不同插条粗细处理间差异显著;分枝数、最低和最高分枝位长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综合考虑,在进行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培育时,扦插苗的粗细以0.6 cm较为理想。虽然不同品种在各个性状上表现各不相同,但从成苗率、单株分枝数和最低分枝位这3个最关键的性状上看,新品系R057表现最好,多倍体1号次之。  相似文献   
23.
苎麻扦插苗特征对其低位分枝扦插苗繁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特性对扦插苗成苗率及麻苗素质的影响,以期获得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繁育的最佳方式。以‘中苎1号’、‘湘苎3号’、Tri-1和新品系R057 4个苎麻品种(系)为材料,通过苎麻扦插苗特性(插条粗细、插条长度、插条留叶数、扦插深度、扦插密度)对其低位分枝扦插苗繁育的成苗率及麻苗素质(单株根干重、主茎高度增加量、单株平均分枝数、最低分枝位、最高分枝位和分枝位长)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获得了当前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繁育的最佳方式:中等粗度(茎基部粗0.6 cm)的插条、5~10 cm的插条长度、4片的插条留叶数、1.5~3 cm的扦插深度和10 cm×10 cm(即100株/m2)的扦插密度有利于苎麻低位分枝苗成苗率及麻苗素质的提高。不同的苎麻扦插苗特性对其低位分枝扦插苗成苗率及麻苗素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4.
普通野生稻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利用一套以籼稻品种“特青”为遗传背景的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渗入系为材料,采用单标记回归分析和渗入片段叠代法,对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长宽比等5个品质性状的QTL进行了分析,初步定位了16个QTL,有10个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能改良群体的品质性状。在第5染色体RM289附近检测到了同时影响长宽比、垩白粒率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能增加长宽比、降低垩白粒率,贡献率也较高。在第8染色体RM152附近检测到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QTL,其贡献率分别为14%和9%。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而且充分显示了利用野生稻的优异基因改良栽培稻品质性状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5.
孙传清  袁平荣 《作物学报》1998,24(6):677-686
本研究对来自12个国家的74份亚洲栽培稻进行了核DNA,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和叶绿体DNA的ORF100的PCR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74个栽培稻品种,除CR147的线粒体基因组的类型较为特殊外,其它73个品种的细胞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均可分为籼粳两种类型,可见籼粳分化是栽培稻核DNA,met DNA和cpDNA遗传分化的主流,同一品种3个DNA的籼粳属性即有一致的,又有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26.
从普通野生稻DNA的籼粳分化看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普通野生稻DNA的籼粳分化看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孙传清,王象坤,李自超RFLP(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已成为有效的分子标记之一,广泛用于指纹分析...  相似文献   
27.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分化的研究──普通野生稻与籼粳亲和性的初步研究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袁平荣,杨从党,周能,贺庆瑞中国农业大学孙传清,王象坤关于栽培稻起源演化的研究,近年的结果是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L.)起源于普通野生稻(Oryzarufi...  相似文献   
28.
热带远缘杂交水稻高光效后代在温带的光合特性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确定热带形成的水稻高光效材料在温带地区光合性能的表现 ,本研究在北京地区对从热带地区(国际水稻研究所 )筛选出的栽培稻与野生稻远缘杂交高光效后代材料 SHP1 (F2 代 ) ,SHP1 - 6(F3 代 ) ,SHP1 - 8(F3 代 )与亲本及另外 6个栽培稻 (Oryza sativa)品种、4个普通野生稻材料 (O.rufipogon)进行了光合速率(Pn)、比叶面积和 PS 活性等相关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在热带地区选出的高光效材料在温带同样表现出很高的光合速率 ,其 3个后代材料的光合速率均大于 34μmol.m-2 . s-1 ,其中 SHP1 - 8比其父、母本分别高出61 .54,2 3.53个百分点 ,并且明显高于其他所有供试栽培稻、野生稻。同时 3个后代材料还表现出较高 PS 活性 (Fv/ Fo)、PS 原初光能转化效率 (Fv/ Fm)和相对较低的比叶面积 (SLA)。进一步研究还表明 ,水稻叶片SLA与 Pn存在负相关关系 (r2 =- 0 .65) ,Fv/ Fo和 Fv/ Fm与 Pn的相关性较高 (r2 ≥ 0 .85)。本研究证明了在热带地区获得栽培稻与野生稻的高光效杂种后代在温带也具有稳定的高光合特性  相似文献   
29.
农杆菌介导的抑制衰老的嵌合基因转化籼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是一种天然的遗传工程,具有诸多优越性.1993年Chan等首次利用农杆菌法成功地将外源基因转入水稻.随后又有一些实验室进行了农杆菌转化水稻的研究,并获得了较高的转化频率.但大部分的实验都是采用标记基因进行的,有用基因转化的报道则较少.同时,籼稻优良品种的转化也较困难.本实验采用抑制衰老的嵌合基因进行转化,以我国生产上的优良籼稻圭630为转化受体,力求获得有应用价值的转基因植株,为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30.
云南稻种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以5285份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为材料,以<云南稻种资源目录>中记录的31个数量和质量性状为基本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大,稻种类型多,优异资源丰富.云南稻种资源主要分布于思茅、临沧、文山等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占总数的80%;全部稻种资源中粳稻占54%,基本表现籼粳各半;滇西南和滇东南的遗传多样性最大,粳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