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肉眼观察和组织学方法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外科手术后不同时期的切口及周围组织进行观察,研究切口愈合过程,探讨施氏鲟组织修复能力,为术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采用150mg/L的MS-222对30尾2龄施氏鲟进行快速麻醉,于腹中线第3~5腹骨板处切开约5cm的切口。采用间断缝合法对切口进行缝合,于术后4d、7 d、14 d、28 d、42 d、56 d,通过肉眼观察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切口愈合过程中的宏观和微观的变化。结果发现:术后4~7 d表皮沿切口边缘向腹腔内延伸,并与腹膜相连。切口边缘出现炎性渗出物,并有少量网状或束状的Ⅲ型胶原纤维生成。术后14~42 d切口显著愈合,红肿明显减少(P0.05)。表皮逐渐覆盖切口,并在切口中部发生部分重叠。切口处表皮细胞层数显著增加(P0.05),并高于周围与对照组。切口边缘出现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聚集和新生血管,形成肉芽组织。42~56 d表皮完全愈合,与对照组无差异。肉芽组织中Ⅰ型胶原含量显著增加(P0.05),成纤维细胞和血管明显减少,形成瘢痕组织。研究结果表明,施氏鲟具有较强的组织愈合能力,术后56 d切口完成愈合。14~42 d是切口愈合的主要时期,这一时期应作为术后管理关注的重点时期。相比于表皮细胞的快速迁移,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愈合速度缓慢,是愈合过程中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广西丘陵山地15°~25°坡地的经济作物种植园区坡度较大、地块分散、缺少机耕道,现有机械化割草机具难以进入并进行作业的难题,结合种植园区生草栽培的农艺技术,研发一种可遥控的履带割草机。根据园区作业环境的割草机工况要求,对整机及关键部件如履带行走系统、切割系统、变割草高度调节系统等进行计算分析与设计;设计并进行整机性能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割草机动力充足,最大纵向爬坡角度为36°,最大斜向爬坡角度为41°,在增程系统作用下,综合工况下作业时间由1.5 h延长至1.8 h;最小转弯半径为403.5 mm;对割草机的遥控操作性能做直线行走试验,测试路段试验最大偏驶角度不大于3°;倾翻试验台架测试纵向倾翻稳定角为48.9°,横向倾翻稳定角为64.4°;在广西某机械化茶园示范区进行割草试验,平均割草率为95%;可通过遥控实现割草机的行走、制动、转向和割草刀具高度调节,满足丘陵山地作物园区作业需求。  相似文献   
13.
正土地流转政策公布以来,农村传统的生产劳作方式已经开始转变。新洲区作为武汉市的传统农业区,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农业从业人员。那么,农业从业人员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他们的困难有哪些呢?近日,长江蔬菜杂志社一行人走访了新洲区具有代表性的蔬菜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以及大型公司,力图为广大读者展现新洲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4.
从郑王混合稠油集输工艺现状出发,以稠油混合油为研究对象,对乳化油的制备、流动特性、稳定性、含水量、配伍稳定性、破乳脱水影响稠油乳化降粘集输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集输工艺改造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2021年春、夏、秋和冬四个季节在保护区水域设置了10个断面,开展了保护区浮游植物现状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02种,隶属于8门49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其次为绿藻门。优势物种共计16种,以绿藻门种类为多。浮游植物的密度范围为10.21~102.09×104 Cells/L,全年平均密度为27.92×104 Cells/L;物量范围为0.10~6.96 mg/L,平均生物量为2.26 mg/L;生物量及密度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上游高下游低。浮游植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39~3.25,年均值为2.43;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波动范围为0.25~0.87,年均值为0.47。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指示水体较为清洁,浮游植物密度指示水体营养类型为极贫营养。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冗余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受温度、溶解氧和流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了解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保护区的鱼类资源现状,为豚类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也为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于2017-2019年在保护区水域进行了渔获物和渔业水声学调查。调查共采集到鱼类83种(亚种),结合历史资料,保护区共分布有鱼类154种(亚种),隶属于11目25科85属。历史资料中的71种在此次调查中未采集到,有7种为此次调查新增种类。长江干流和天鹅洲故道的优势种和鱼类密度均存在较大差别。在保护区长江干流江段,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和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为优势种,在天鹅洲故道,光泽黄颡鱼(Tachysurus nitidus)和贝氏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为优势种。长江干流和天鹅洲故道的鱼类资源平均密度分别为(0.40±0.38)和(0.94±0.81)尾/m~3。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的鱼类资源仍处于衰退的进程中,需针对保护区不同水域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