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业科学   1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01.
为探明不同直播方式下稻田杂草最佳防除时期,本试验以杂交稻柒两优2012为供试材料,设置旱直播、湿直播和水直播3种直播方式与播后2叶1心前除草(C1)、2叶1心至3叶1心除草(C2)、全生育期除草(C3)及全生育期不除草(CK)4个处理,研究不同直播方式与杂草防除时期对稻田杂草发生及早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直播和湿直播相比,旱直播方式可显著提高早籼稻出苗率,且土壤中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发生严重,而水直播和湿直播方式下水莎草、鸭舌草等水生性杂草发生严重;在播后3~29 d左右,旱直播方式下杂草发生相对较严重,但在播后43 d杂草发生量显著低于水直播和湿直播处理;对于水稻全生育期来说,旱直播杂草发生密度总体下降12.57%~15.72%,且杂草生物量显著低于水直播和湿直播,鲜、干重分别平均下降65.83%、57.45%及69.73%、59.04%。相关分析表明,杂草生物量与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播后15~22 d杂草的发生对早籼稻产量降低影响显著。与CK相比,各杂草防除处理均显著提高早籼稻产量,表现为C3>C1>C2>CK,增产17.91%~31.21%,且C1是杂草防除的最佳时期,其中旱直播增产效应高于湿直播和水直播处理,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提高。总体来说,不同直播方式杂草发生因生育期而异,旱直播有利于降低直播田杂草发生量,且在播后至2叶1心期前防除杂草利于水稻增产增效,其中旱直播方式明显。  相似文献   
102.
在构建不同栽培技术模式(高产抛栽模式、高产移栽模式、农户模式)的基础上,监测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产量及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抛栽模式和高产移栽模式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农户模式,增产幅度分别达到16.4%和17.7%,高产抛栽模式和高产移栽模式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模式甲烷排放对全球增温潜势贡献均在90%以上。高产抛栽模式全生育期甲烷排放显著低于高产移栽模式和农户模式,而高产移栽模式和农户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全球增温潜势变化趋势与甲烷排放相同。高产抛栽模式温室气体强度最低,农户模式最高,高产移栽模式居中。因此,在抛栽条件下,配以合理的肥料运筹是同步实现水稻高产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探明杂草防除对双季直播优质晚籼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优质常规稻美香占2号(MXZ2)和优质杂交稻泰优871(TY871)为材料,设置化学除草剂除草(CW)和不除草(NW)2种处理。与NW处理相比,CW处理下MXZ2和TY871分别增产75.71%和76.00%,增产原因主要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增加。与NW处理相比,CW处理总体能够改善直播稻的加工和外观品质,且胶稠度显著降低7.65%~8.03%。CW处理显著提高直播晚稻稻米淀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消减值显著下降,提升了稻米的适口性,而NW处理显著降低了MXZ2的回复值,对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总体来说,化学除草剂除草显著提高直播优质晚稻的产量,对直播优质晚稻的加工品质有显著改善作用,同时降低稻米垩白度和胶稠度。此外,化学除草显著影响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有利于蒸煮与食味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4.
双季机械直播早籼稻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双季机械直播早稻品种的丰产和稳产特征,筛选出一批适宜在江西双季稻区机械直播的早籼稻品种,为南方双季机械直播稻品种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个早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江西省3个不同生态区(赣北、赣中、赣南)进行人工模拟机械直播种植,通过聚类分析、联合方差分析和GGE双标图等方法,对双季机械直播早籼稻品种的丰产稳产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各品种的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受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效应的影响显著。各生态区供试品种的产量聚类分析显示,赣北、赣中与赣南高产类型品种分别占总数的38.10%、19.05%与23.81%,其中,潭两优83产量最高且稳定性最好,五丰优286及株两优171品种次之,永3优华占产量最低,而两优287丰产性好但稳产性差。与中、低产类型品种相比,高产类型品种有效穗、每穗粒数与总颖花量显著增加,且千粒重与日产量具有显著优势;呈现较好的早生快发能力,分蘖增长率、高峰苗数与成穗率显著提高,且分蘖下降率显著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均最高且高产类型品种在干物质输出率、表观转换率和表观转化率具有显著的增加优势。【结论】机直播条件下,丰产稳产早籼稻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分蘖成穗率高、总颖花量大、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大、干物质输出与转运效率高、日产量高等特点。综合来看,潭两优83、五丰优286、株两优171、永优9380丰产性和稳定性好,熟期也适中,适合在江西双季稻区作早稻直播。  相似文献   
105.
利用60Coγ射线辐照粳稻品种Kitaake,获得一个性状稳定遗传的水稻矮杆突变体del1,本研究对其形态学、矮化性状遗传、叶片超微结构及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田间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直立,叶色浓绿和不结实;矮化突变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控制;突变体的叶肉细胞超微结构正常,但体积明显小于野生型;突变体幼苗株高对...  相似文献   
106.
该研究对一个大粒型水稻材料lg1的表型、生理和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粒材料lg1田间表现为植株高大,穗长粒大,千粒质量达47.58 g;光合能力较强,但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较对照9311分别小32.1%,3.94%;lg1为同步灌浆,强、弱势粒早、中、后期灌浆贡献率相差不大,强势粒灌浆时间比弱势粒长;遗传分析表明,F2群体的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和千粒质量均呈连续变异的正态分布,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粒宽与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粒宽和粒厚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推测粒宽、粒长、长宽比、粒厚和千粒质量性状同时受一个或多个共同的QTL控制.研究结果为大粒型材料lg1在超高产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7.
选择不同生育期的早、晚稻品种各8个,研究宽窄行和等行机插秧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缓苗期的长短与插秧机的性能有关;机插对早稻分蘖的影响大于晚稻,早稻比晚稻分蘖起始慢、分蘖期长,不同品种的单株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差异较大;在相同密度的情况下,宽窄行机插处理水稻在缓苗期后分蘖发生快、消亡慢,宽窄行机插有利增加水稻分蘖、有效穗数以及提高水稻产量;不同品种的机插适应性有差异,生育期短、单株分蘖力强和单株有效穗多的品种适合机插;机插对水稻缓苗的影响应该可以通过提高插秧机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8.
选择双季不同生育期的早、晚稻各8个品种,采用等行和宽窄行2种机插方式,探讨了2种机插方式下双季稻不同品种的产量和主要生理性状表现,旨在为双季稻机插的品种选择和适宜机插方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宽窄行机插处理较等行机插处理,早晚稻产量各提高2.90%和2.73%;宽窄行机插处理叶面积指数高于行机处理;宽窄行机插处理平均光合势高于等行机插处理,从分蘖盛期到成熟期各生育阶段,早稻分别提高了0.92%、3.99%、5.64%,晚稻分别提高了3.46%、7.09%、6.79%;宽窄行机插处的叶绿素 SPAD值、根系活力高于等行机插处理;宽窄行机插处的单穗枝梗和颖花分化数较高、退化率较低。同等机插条件下,早稻品种株两优819和晚稻品种丰源优299有明显的产量优势,此类品种可作为江西等双季稻区机插品种首选。  相似文献   
109.
近30年江西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明确水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的变化规律,是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和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分析了江西不同生态区(赣南、赣中、赣北)15个气象站近30年(1984-2013)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参照水稻生产中常用的安全生产临界温度指标,研究了近30年来不同地区50%和80%保证率下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99-2013年(前15年)各地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较1984-1998年(后15年)发生明显变化,且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早稻覆膜育秧安全播种期平均提前了10d(气候变化倾向率-4.16d/10a,下同),早稻安全直播期提前了4d(-3.17d/10a),早稻安全移栽期提前了2d(-2.21d/10a)。晚稻安全齐穗期延迟趋势不明显(1.16d/10a),晚稻安全成熟期延迟了8d(3.56d/10a)。全年安全生产期天数在早稻覆膜育秧和直播条件下分别延长了18d(7.72d/10a)和11d(6.73d/10a)。安全生产期内温光资源总体呈温度明显升高、积温显著增加、日照时数无明显变化的特点。监测资料表明,近年来各地区实际生产日期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仍与安全生产日期存在较大偏差,因此,推算了近30年各站点80%保证率的安全生产日期,以就近指导各地稻作季节安排、种植方式选择及早晚稻品种搭配。最后,依据气候变化趋势,讨论了农艺措施的可能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明确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双季籼稻品质形成的淀粉积累特征。【方法】早稻以湘早籼45号(常规籼稻)和柒两优2012(杂交籼稻),晚稻以九香粘(常规籼稻)和泰优398(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利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设置全生育期增温(早稻增温1.4~1.5℃,晚稻增温2.0~2.3℃)和不增温2个处理,探明全生育期增温对双季籼稻籽粒淀粉合成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开放式增温条件下,稻米中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变化,直链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占总淀粉比例降低,其中,柒两优2012和九香粘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4.2%和3.4%。与不增温处理相比,增温提高了灌浆前期(抽穗后7~14 d)籽粒中总淀粉和直链淀粉积累量,但对晚稻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的影响持续时间要大于早稻,主要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不同程度升高有关。增温条件下,早稻灌浆结实期籽粒中二磷酸腺苷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GPase)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晚稻呈逐渐升高趋势;增温降低了早稻抽穗后14 d和晚稻抽穗后7 d籽粒中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但显著增加晚稻抽穗后期(抽穗后21、28 d)籽粒中GBSS活性;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