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业科学   9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陆地棉推广品种中棉所36和海1配制杂交组合,并用中棉所36为轮回亲本构建回交群体(BC1F1,BC2F1和BC1S1).用亲本和F1对新开发的2102对SSR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共筛选到317对含有海1显性带的引物,占筛选引物总数的15.08%;最终对其中的275对引物进行了BC1F1群体扩增,获得306个SSR标记差异位点.连锁分析表明(LOD=6.5),有254个标记位点连锁,分布在42个连锁群中,覆盖2252.36 cM,约占棉花基因组的50.05%;平均每个连锁群有6.08个标记,覆盖53.63 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8.87 cM.利用BC1F1、BC2F1和BC1S1三个不同世代分离群体产量性状数据,共定位16个产量性状QTL,解释表型变异5.77%/~19.86%.其中,衣分6个,铃重6个,籽指4个.有9个增效基因来自陆地棉亲本中棉所36,7个增效基因来自海岛棉亲本海1,说明了表型性状较差的品种同样可能含有可用于性状改良的增效基因.控制衣分的3个QTL可在不同的世代稳定检测到,效应稳定,增效基因均来自高值亲本陆地棉,为进一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
为了探讨芒属植物种间杂交种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征,本文选择了芒属植物中主要农艺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的荻(Micanthus.sacchariflorus)B0134和五节芒(M.floridulus)A0430种间杂交获得F1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F1杂交群体的12个重要农艺学性状进行遗传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群体中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呈连续的单峰、偏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茎节数、主茎长、株高、分蘖数、单株重5个性状具有较大的中亲优势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中亲优势率30.65%~584.12%,其中分蘖数、单株重达到了极显著的超亲优势;混合遗传分析表明:叶长、叶宽、花序长和单茎重均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茎节数、株高、最大茎重由1对主基因控制;其他5个性状不存在主基因,只有多基因存在。12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单株重与叶宽、分蘖数、单茎均重、最大茎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长和主茎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在荻和五节芒杂交种后代中选择高产单株时应特别注重对分蘖数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83.
建立了一种利用PCR-96孔板法快速筛选棉纤维cDNA噬菌体文库,分离全长基因序列的技术体系.首先根据已知EST片段设计一至两对特异PCR引物,通过在96孔滴定板上逐级稀释cDNA文库,利用特异引物以及特异引物与通用引物组合逐级从cDNA文库中筛选目标克隆,最终可获得目标全长cDNA。  相似文献   
84.
针对部分杂交稻在生产上不抗病的问题,通过传统选育方法与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结合,将转溶菌酶基因水稻中花9号(粳稻)与杂交稻亲本MH63(籼稻)进行杂交和多次回交,以期快速筛选出持久高抗的优良株系,进而配制新的杂交稻组合,获得既抗稻瘟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杂交稻亲本新品系.试验结果表明,转育后代对叶瘟和穗颈疽的抗性均明显优于轮回亲本,叶瘟的病情指数降低了39.39,穗颈瘟的发病率降低了10.21%,经病圃筛选和室内分子检测,证明转育后代已携带有溶菌酶基因,现已得到167个综合抗性好且表型趋向于轮回亲本的单株。  相似文献   
85.
苎麻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虫转基因苎麻的获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了以下胚轴切段为外植体的高效苎麻再生体系,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到苎麻体内,获得了16株独立来源的转化植株。经点杂交分析和PCR-Southem分析,结果表明有12株苎麻转化植株的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Bt基因。  相似文献   
86.
多年生黑麦草成熟胚为外植体,选择CC+2,4-D 4 mg/L为诱导培养基,NB+6-BA 2 mg/L为分化培养基,1/2 NB+IAA 0.5 mg/L+NAA 0.5 mg/L为生根培养基,建立了多年生黑麦草胚性愈伤组织高频诱导与再生系统,确定了G418(150~200 mg/L)、Hpt(50 mg/L)、Basta(20~30 mg/L)的筛选临界浓度,确定了最佳分化时间,探讨了建立多年生黑麦草转化受体系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7.
四倍体盾叶薯蓣综合经济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四倍体盾叶薯蓣和二倍体盾叶薯蓣进行了单株产量、薯蓣皂甙元含量、芽头数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倍体盾叶薯蓣综合经济指数为20.35,其亲本的二倍体实生苗和二倍体无性繁殖苗的综合经济指数分别为33.45和7.38。四倍体盾叶薯蓣虽然有一定的优良特性,但结合其种苗组培快繁的代价考虑,不值得推广。通过实生繁殖优良品种是一条较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88.
观赏凤梨组织培养中防止外植体褐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植体褐化是观赏凤梨等许多植物离体培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观赏凤梨的褐化程度不一,粉叶珊瑚凤梨褐化程度较红星凤梨和黄莺歌凤梨严重;不宜选取凤梨的花序轴和花托部分作为外植体进行诱导;而减少基本培养基中的氨态氮和2,4-D浓度,初始阶段进行7 d暗培养同样有助于减少褐化的发生。不同防褐化剂处理观赏凤梨外植体的实验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200 mg/L的抗坏血酸可以有效防止褐化产生,而不影响外植体的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89.
利用CTAB/酸酚法提取棉花组织总RNA   总被引:67,自引:18,他引:67  
蒋建雄  张天真 《棉花学报》2003,15(3):166-167
通过借鉴植物DNA的CTAB提取方法,结合总RNA的LiCl沉淀法,摸索出一套适合于棉花组织总RNA提取和纯化的技术—CTAB 酸酚法。该方法与异硫氰酸胍法或冷酚法等相比具有更简便、得到的棉花组织总RNA完整性好和纯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0.
蒋建雄  张天真 《作物学报》2004,30(5):512-515
植物体内的半胱氨酸蛋白酶(CP)在一系列重要的生理代谢途径中发挥作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它们与许多贮藏蛋白的降解有关[1],它们可能催化大多数蛋白前体向成熟蛋白转化过程中的翻译后加工过程[2,3],从而为幼苗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