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业科学   1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施N对超级杂交稻中后期根系活力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采用不同的氮管理模式,在孕穗期、齐穗期及齐穗后15d,对超级稻两优293进行根系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氮管理模式(FFP:农民习惯施肥模式,SSNM:实地氮管理模式,RTNM:实时氮管理模式)中,以采用SSNM模式和RTNM模式处理的根系活力最强,它们与同等氮施用量的FFP模式相比,其根系活力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同样,相同氮施用量处理,采用不同氮管理模式,其产量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2.
为探究再生季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在不同生态区的差异,并从淀粉结构与性能角度揭示其差异机理,本试验以杂交稻甬优4149、晶两优1468为供试材料,按再生稻栽培模式分别种植于肇庆、长沙、信阳3个生态区,研究了再生季齐穗后温光条件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RVA 谱特性及淀粉热性能和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肇庆试验地区的再生季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优于长沙、信阳,其直链淀粉含量适中,胶稠度长,糊化温度较低,总淀粉含量较高。再生季齐穗后温光条件与稻米胶稠度、糊化特性以及淀粉热性能和相对结晶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籽粒灌浆初中期的温度和光照对再生季稻米淀粉的糊化性能与热性能影响较大;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受中后期的日均温度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将有助于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优质稻米的生产。  相似文献   
33.
为探究有序机抛下密度对Y两优911作再生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抛栽密度水平(D1,18.2万穴/hm2;D2,22.2万穴/hm2;D3,25.0万穴/hm2;D4,30.8万穴/hm2;D5,33.3万穴/hm2)。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减。D2、D3和D4处理的头季和周年产量分别比D1处理显著增产12.52%~15.84%、11.78%~14.70%,比D5处理增产5.38%~8.49%、3.03%~5.72%;D2、D3、D4和D5处理的再生季产量比D1处理显著增产9.94%~14.42%。与D1处理相比,D2、D3、D4处理的头季茎蘖数、再生季发苗数和各主要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与D5处理相比,D2、D3和D4处理的头季分蘖率和分蘖成穗率较高,头季抽穗后叶绿素含量衰减率显著较低,头季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能力较强。综上,有序机抛下再生稻Y两优911适宜的抛栽密度范围为22.2万~30.8万穴/hm2。  相似文献   
34.
陈东  武伟成  陈坤  钟港  唐启源 《中国饲料》2022,1(21):125-132
为研究全株水稻青贮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对泌乳后期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状况良好、胎次相近(2~4胎)、平均泌乳量(16.63±4.22) kg/d、泌乳天数和体重相近的荷斯坦泌乳后期奶牛45头,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15头牛。对照组饲喂全混合饲粮,其中粗饲料由全株玉米青贮、全株燕麦干草和苜蓿干草组成,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用全株水稻青贮替代对照组饲粮中35%和70%的全株玉米青贮(干物质基础),其他原料不变,预试期10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对照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试验I组和试验II组(P <0.01),且试验I组显著高于试验II组(P <0.01),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P> 0.05)。(2)试验Ⅱ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 <0.01);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各组之间其他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 0.05)。(3)试验Ⅰ组血清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 <0.05),各组之间其他各项血清抗氧...  相似文献   
35.
总结了国内关于水稻和超级稻高产栽培的基本生物学规律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经验,提出了定目标产量、定群体指标、定技术规范的超级稻“三定”栽培法,并论述和讨论了“三定”栽培法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指出超级稻品种有其适宜的种植区域,在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超级稻产量表现不同。生产上应按照超级稻的种植区域,以确定适合的栽培目标产量,采用与目标产量相一致的定量化栽培技术和群体发育调控技术,实现高产稳产高效的超级稻生产。  相似文献   
36.
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特点与产量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目的】探明超级杂交稻在不同种植地点和不同施肥量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干物质生产特点。【方法】于2004~2005年在湖南省桂东、长沙、衡阳、南县和永州5个地点进行大田试验,按照N﹕P2O5﹕K2O为1﹕0.5﹕1的比例,设置3种施肥量处理(135、180、225 kg N•ha-1),田间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以超级杂交稻组合准两优527和两优293为试验材料。【结果】超级杂交稻收获产量以桂东点产量最高,地点间差异显著,其中准两优527平均为7 492.3~12 209.2 kg•ha-1,两优293为6 984.0~11 679.5 kg•ha-1。产量构成因子和干物质生产量的地点间变化与收获产量一致,但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施肥量处理间收获产量和干物质生产量差异均不显著。收获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为正相关,而与每穗粒数表现为负相关。【结论】超级杂交稻存在适宜的种植区域,且在施肥量为135~225 kg N•ha-1的范围内,施肥量不是超高产栽培的限制因子。超级杂交稻的库容量大,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是获得超高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7.
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在晚稻上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为了探明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对秧苗生长、苗期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用种庆剂宏力2号包衣杂交(常规)晚稻种子,进行了湿润育秧及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具有促进秧苗生长、防治病虫害和提高成秧率、有效穗数及产量等作用,新香优80,湘晚籼10号包衣处理的成秧率较对照分别提高8.6%和13.9%,增产5.3%和8.3%;对苗期恶苗病、稻蓟马和稻飞虱的防效分别为94.7%-98.5%,83.0%-94.9%和74.l2%-90.3%。  相似文献   
38.
稻田春玉米迟熟品种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在长沙对不同植株高度的8个迟熟杂交玉米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中秆品种登海11号产量最高,达8632.5kg/hm^2,抽雄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快,为6.33g/d·株。春玉米抽雄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速率和收获指数均与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598^**和0.4801^*穗位高、株高均与穗粒重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3,-0.3701。  相似文献   
39.
超级杂交稻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报道了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等组合不同播种期试验、不同施氮水平试验、不同移栽密度与叶龄试验、改进的SRI与传统栽培比较试验的主要结果,并提出了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的优化技术。  相似文献   
40.
以常规早稻品种湘早籼24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试验,设3个氮肥水平,即120 kg/hm2(N1)、150 kg/hm2 (N2)和180 kg/hm2 (N3),4个氮肥分配处理T1、T2、T3、T4,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分别为1∶1∶1、0∶1∶1、1∶0∶1、1∶1∶0,以生产推荐施肥CK(施氮量120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为5∶3∶2)和零氮处理(N0)为对照,研究施氮量和氮肥分配对有序机抛早稻产量、生长特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3、N2、N1的早稻平均产量依次降低,N1的平均产量显著低于CK而高于N0的;在不同氮肥分配下,T2的产量低于T1、T3、T4和CK的,其中显著低于T4的;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发现,产量的降低主要缘于单位面积穗数的下降;基肥不施氮肥的T2处理的分蘖率虽未显著降低,但其成穗率低,导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早稻氮素利用率随之下降;在不同氮肥分配下,T2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低于T4的。可见,基肥缺失氮肥对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