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业科学   1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21.
杂交水稻新组合品比试验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年在浏阳市永安镇将11个新培育的杂交水稻组合作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栽培,比较其产量表现、产量构成因素、生育期等综合性状。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参试品种产量表现高于对照,其中荃9311A/RC6株型适中、穗大粒多,综合性状表现优于其他参试品种和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22.
【目的】 为了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稻作模式,对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和再生稻稻作模式的产量潜力和CH4排放特征,以此为选取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的稻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2018年依托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科研基地,设置了双季稻和再生稻2种模式,对比分析了产量潜力、稻田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和稻田生态系统CH4季节性累积排放规律以及评估了单位产量稻田CH4排放。【结果】 试验期间,从产量方面来看,双季稻早稻产量为7.37 t·hm -2,再生稻头季产量为8.84 t·hm -2,头季相比早稻增产19.95%。双季稻晚稻产量为6.82 t·hm -2,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为3.39 t·hm -2,再生季相比晚稻减产50.29%。综合两季,双季稻总产量为14.19 t·hm -2,再生稻总产量为12.22 t·hm -2;从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来看,双季稻在分蘖期和齐穗期左右排放较强峰值,再生稻除了在分蘖期和齐穗期有较强的排放以外,其在施用促芽肥时也出现了小峰值。但总体双季稻的排放范围(- 0.06—1.30 μmol·m -2·s -1)要高于再生稻的排放范围(- 0.01—0.70 μmol·m -2·s -1);从稻田CH4季节性累积排放来看,双季稻CH4累积排放要高于再生稻。再生稻头季累积排放范围在23.90—266.59kg·hm -2,再生季累积排放范围在0.00—46.14 kg·hm -2。双季稻早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35.57—251.29kg·hm -2,晚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10.74—321.59 kg·hm -2。双季稻CH4季节累积排放A-B(两叶一心至分蘖后期)段>B-C(分蘖后期至齐穗期)段>C-D(齐穗期至成熟期)段,且全生育期双季稻累积排放达922.35 kg·hm -2。再生稻CH4累积排放B-C段>A-B段>C-D段,且全生育期CH4累积排放为609.74 kg·hm -2,即相比对照双季稻,再生稻CH4累积排放降低了33.89%;最后通过评估单位产量CH4排放可知,早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9 kg·kg -1,头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2 kg·kg -1,头季相比早稻减少了10.14%;晚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1 kg·kg -1,再生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18 kg·kg -1,再生季相比晚稻降低了70.49%。综合两季,双季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5 kg·kg -1,再生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50 kg·kg -1,再生稻相比双季稻降低了23.08%。 【结论】 从单位产量下CH4排放角度来看,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主产区扩大种植再生稻是为良策。  相似文献   
23.
种子引发作为一种播前处理技术,其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已被广泛报道,赤霉素(GA3)和亚硝酸钾(KNO2)均参与调控种子发芽过程。但是,GA3引发和KNO2引发对水稻种子萌发出苗及相关生理代谢过程的影响及其复合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常规稻湘早籼45号和杂交稻株两优4024为供试品种,在生长箱条件下,以非引发处理为对照(CK),探究水引发(HP)、赤霉素引发(GA3)、亚硝酸钾引发(KNO2)和复合引发(GA3+KNO2)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淀粉降解代谢和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引发处理均显著提升了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增强了幼苗素质,且GA3引发和KNO2引发的促进作用要优于HP引发;同时,GA3引发和KNO2引发较CK和HP引发显著提升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一定...  相似文献   
24.
水稻碳氮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碳氮代谢特点、栽培措施、矿质营养对水稻碳氮素代谢的影响等方面究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碳氮代谢特征以及碳氮代谢之间的关系,并对该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5.
东帝汶发展杂交水稻实现粮食自给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东帝汶水稻生产的现状和利弊因素,总结了中国杂交水稻组合在东帝汶的品比试验和示范种植结果,对东帝汶发展杂交水稻、实现粮食自给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主要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26.
氮素与密度对稻田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杂交种登海11号(DH11)为材料,在氮素与密度相互作用条件下,对DH11的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试验,并对植株高度、最大叶面积指数等4个因素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和密度对玉米品种登海11的产量以及农艺性状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实现.其中,密度为(4.8万株/hm2),施氮量为(240 kg/hm2)时的产量较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吐丝期地上生物量、吐丝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速率、玉米植株株高和最大叶面积指数均与产量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9 2、0.791 6、0.778 0和0.5704.  相似文献   
27.
种子休眠类型及休眠解除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休眠是种子对环境产生的一种生物学适应性,对植物而言,既有利又有弊。导致种子休眠的因素是复杂的,文章主要从种子休眠类型,休眠原因以及休眠解除的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种子休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8.
为探讨不同利用模式下的冬季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变化和系统净碳交换变化特征。本研究对冬闲(F)、单种黑麦草(R)、单种紫云英(M)、种黑麦草养鸡(RC)以及种紫云英养鸡(MC)的冬季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碳氮及系统净碳交换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RC和MC短期内增加了系统净碳排放,在早稻播种前,白天总体表现为碳汇(RC为817.38 g/m2,MC为472.90 g/m2);且所有处理对CH4表现为弱汇(3.06~22.88 mg/m2)。2)R和M固碳量显著高于F和RC、MC处理。3)RC,MC,R和M与F相比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碳氮含量。4)虽然RC和MC土壤微生物量碳平均值低于R和M,但其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平均值更高。5)R, M, RC, MC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土壤碳汇。综上所述,种养结合既提高了土壤活性碳氮,同时增加了冬季稻田系统固碳量。  相似文献   
29.
湖南玉米生产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南省是我国玉米"北粮南调"主销区之一,尽管近年来湖南省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养殖业和玉米深加工业迅速发展使玉米需求量远大于省内供给量,玉米供求矛盾紧张的状况依然突出.通过实际调杏发现,湖南省玉米生产上还存在生产要素成本高、施肥结构不合理、水利设施落后、粗放经营疏于管理、科技水平低等问题.为增加玉米产量,政府应提高国家补贴,组织研发节本高产栽培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稳定农资价格,严格监管农资质量,加强涉农水利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30.
光周期对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8育性转换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控制光周期和控制光温条件下,研究了光周期和短日适温对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8育性转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S-8的雄性育性受光周期的影响,表现为10~11h短光照下雄性不育,花粉败育率为100.0%;自交结实率为0.0%;在12~13h长光照下可育。ES-8存在两个光周期敏感期,最敏感期为雌雄蕊分化期至药隔形成期,次敏感期约在药隔形成期至四分体形成期。孕穗至结实期的短日(10h)适温(16/12℃昼温/夜温)处理结果表明,温度对育性的影响很小,雄性仍表现不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