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业科学   14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为调整粮食结构,提高水稻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靖州县在湖南省农委的支持下,2015年引进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和甬优538在靖州县生产大田进行了试种,2016年又进行了千亩大田生产示范,亩产850 kg以上,取得了良好效果。1试种示范试种示范在靖州县甘棠镇乐群村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社长姚争云的承包稻田进行,2015年试种籼粳杂交稻组合为甬优538和甬优1540;2016年千亩示范供试品种为甬优1540,均由浙江宁波市农科院  相似文献   
12.
湘北高蛋白饲料早稻新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6年高蛋白饲料早稻品种(组合)筛选基础上,1997年又比较研究了省内外征集的高产早稻新品种(组合)。结果表明,95早鉴25,WH07,中早18,湘早籼24号,威优56,96早鉴112产量优势明显,蛋白质含量高,生育期适宜,经济性状好,可作为饲料稻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
明确长江流域春玉米适宜的栽培调控措施。比较不同处理间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产量性状以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苗期利用地膜提前播种及生育中后期采用化控剂的调控,既可调节生育期,又可以优化资源分配模式,提高物质生产效率,在适宜密度范围内,在稳定粒重的前提下,增加穗粒数,可以达到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产量高低主要在于花后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的积累量,覆膜及化控剂调控对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互作增产效应大,说明两种栽培措施可以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但高产互作效应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的优化(稀植、结构施肥)栽培试验于2002-2004年在长沙进行,以比较不同栽培方法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以两优培九为材料,并以汕优63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法,两个供试品种的产量表现不同,其中两优培九采用优化栽培单产为8.20~10.37t/hm2,比传统栽培增产显著。主要表现为有效穗多,而结实率、千粒重、穗实粒等产量因子差异不明显。汕优63采用优化栽培单产比传统栽培减产0.37%~8.8%。两种栽培方法间的茎蘖发生动态和单株分蘖数存在极显著差异,两组合单株分蘖数优化栽培比传统栽培分别多110.36%和110.64%,但由于移栽密度不同,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单位面积分蘖数没有明显差异。两优培九采用优化栽培的在各个生育时期,植株体内的含氮量比传统栽培的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设置了5种栽培模式(T1氮空白、T2当地常规、T3高产高效、T4超高产、T5高效超高产),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索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齐穗后的光合性能(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齐穗后的20 d内,T2的叶绿素含量较T3、T4和T5含量高,而后其叶绿素含量较T3、T4和T5低;叶绿素荧光指标Y(NPQ)在齐穗后10 d,T3,T4,T5分别比T2高26.1%,60%,18%,在齐穗后30 d,T3,T4,T5分别比T2高25.5%,32.3%,32.0%,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在齐穗后10 d,T3,T4,T5分别比T2低5.6%,13.3%,0.9%,在齐穗后30 d ,T3,T4,T5分别比T2低5.1%,16.6%,0.8%;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在齐穗后10 d,T3,T4,T5分别比T2高34.9%,87.9%,21.1%,在齐穗后10 d,T3,T4,T5分别比T2高38.0%,57.8%,34.8%;T3、T4和T5的产量分别比当地常规模式T2提高8.3%、14.6%和25.8%,并且T4和T5在5%和1%显著水平上都与T2差异显著。说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可提高齐穗后叶片的光合性能,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农学专业“六边”实习的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在学生学完了专业基础课进入专业课学习时,于第六学期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实行专业课教学与全方位全程综合实习相结合,在一季作物(早稻)完整的生长周期内“六边”结合,即边生产实习,边教学,边科研,边搞科技推广,边搞生产和社会调查,边做群众工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不同稻田状态下克无踪快速灭茬控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控明不同稻田状态下克无踪快速除草灭茬的效果,2000年在湖南宁乡进行了克无踪用药量、对水量、施药时天气、增效剂、前作留茬高度等对除草剂清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克无踪有效用量为3.75L/hm^2左右,视杂草基数适当增减;对水量对灭草和灭稻茬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二甲四氯、乙草胺、碳铵+氯化钾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克无踪的控草效果;卵茬高率不同的主要影响稻茬原再生蔸率和再生株数。推荐克无踪施用量,早稻冬泡田为3.00-3.75L/hm^2,早稻冬干田3.75-4.50L/hm^2,晚稻免耕田为3.75L/hm^2,同时加入碳酸氨铵45kg/hm^2和乙草胺450mL/hm^2为增效剂,对水900kg/hm^2于傍晚或清晨喷施,晚稻免耕清茬时,前茬留茬高度不超过4cm杂草枯黄以后应及时灌水淹没杂草或稻茬,以有效控制杂草或稻茬再生。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对50个籼稻(粘)品种进行了食味与其它米质性状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a.在籼稻总体中,碱消值与食味成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呈显著负相关,碱消值,直链淀粉以及蛋白质含量对食味有显著的影响效应,又以直鲢淀粉含量的负效应最大;b.在早籼类品种中,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是显著降低食味水平的品质性状,且二者对食味的影响效应独立,程度相近;c.晚籼类品种以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含量对食味影响显著;d.优质类和中质类品种中,蛋白质含量是显著影响食味的共同要素,其作用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但作用方向相反,另外,本文还对食味的影响因素,以及蛋白质和食味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东帝汶水稻生产的现状和利弊因素,总结了中国杂交水稻组合在东帝汶的品比试验和示范种植结果,对东帝汶发展杂交水稻、实现粮食自给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主要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常规早稻品种湘早籼24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试验,设3个氮肥水平,即120 kg/hm2(N1)、150 kg/hm2 (N2)和180 kg/hm2 (N3),4个氮肥分配处理T1、T2、T3、T4,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分别为1∶1∶1、0∶1∶1、1∶0∶1、1∶1∶0,以生产推荐施肥CK(施氮量120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为5∶3∶2)和零氮处理(N0)为对照,研究施氮量和氮肥分配对有序机抛早稻产量、生长特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3、N2、N1的早稻平均产量依次降低,N1的平均产量显著低于CK而高于N0的;在不同氮肥分配下,T2的产量低于T1、T3、T4和CK的,其中显著低于T4的;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发现,产量的降低主要缘于单位面积穗数的下降;基肥不施氮肥的T2处理的分蘖率虽未显著降低,但其成穗率低,导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早稻氮素利用率随之下降;在不同氮肥分配下,T2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低于T4的。可见,基肥缺失氮肥对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