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953篇
  免费   16181篇
  国内免费   9654篇
医药卫生   183788篇
  2024年   568篇
  2023年   2190篇
  2022年   5175篇
  2021年   7069篇
  2020年   5896篇
  2019年   3539篇
  2018年   3700篇
  2017年   4690篇
  2016年   3766篇
  2015年   6449篇
  2014年   8329篇
  2013年   10155篇
  2012年   14367篇
  2011年   15226篇
  2010年   13287篇
  2009年   11882篇
  2008年   12344篇
  2007年   11906篇
  2006年   10467篇
  2005年   8469篇
  2004年   5907篇
  2003年   4757篇
  2002年   3725篇
  2001年   3330篇
  2000年   2738篇
  1999年   1245篇
  1998年   381篇
  1997年   392篇
  1996年   351篇
  1995年   287篇
  1994年   253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141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组织工程中胶原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组织工程是应用工程学、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替代物,用以维持、恢复或提高人体组织、器官的一部分或全部功能。组织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细胞的选择、支架材料的制备、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体内植入相容性情况等方面。其中生物支架材料的选择是组织、器官重建的关键因素之一。理想的细胞种植基质材料应具备:①良好的  相似文献   
122.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5年9月收治74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椎体后凸成形术组,24例)和B组(椎弓根螺钉固定组,50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变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VAS),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VAS评分A组较B组低(P<0.01).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相似效果,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微创优点.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探讨转染Stat3(转录信号传导子和激活子3)显性负性基因Stat3β质粒阻断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细胞的Stat3信号传导通路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应用阳离子脂质体向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细胞中转染携带Stat3β基因的质粒,四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tat3靶基因cyclinD1、bcl-xL mRNA表达情况.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转染Stat3β质粒36 h后,SW480细胞的增殖受到显著抑制(t=5.216,P=0.006);G0/G1期的细胞比例由40.37%上升至67.25%,S期细胞由44.68%下降至31.23%;发生早期凋亡的细胞比例由5.34%上升至24.42%;同时cyclin D1、bcl-xL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5.228,P=0.010;t=3.517,P=0.025).结论 转染携带Stat3β基因的质粒可以通过下调Stat3靶基因的表达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为以Stat3为靶点的结肠癌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评价改良引流法用于肛肠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半随机方法将 10 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 5 0例 ,对肛肠术后患者切口分别采用传统引流法和改良引流法 ,比较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并发症出现的平均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和并发症出现的时间少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改良引流法能减轻患者痛苦 ,疗效好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5.
周启燕  李小麟 《华西医学》2006,21(4):835-836
目的:了解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状态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48例住院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卫生统计学分析。结果:该组48例调查对象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为41·7%(20/48)。女性,疾病进展,接受姑息治疗,放疗,化疗及疾病本身所致不适症状,经济压力大与抑郁状态密切相关。本组抑郁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纳差,体重变化,失眠,疲乏。结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伴发抑郁状态发生率高,值得重视。在治疗、护理躯体疾病的同时应给予心理支持,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6.
对有机相脂肪酶催化合成技术的研究及其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精细化工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表明有机相脂肪酶催化合成技术具有直接利用底物、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选择性高、产品容易分离纯化、产品具有绿色环保概念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6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38例,Ⅱ级54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必要时辅以篮筐技术、重塑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126例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12例在栓塞后6~18个月进行造影随访,所栓塞动脉瘤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8.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误诊原因和诊疗方法。方法自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问我院收治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21例,回顾性分析21例病人的误诊原因、诊断要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结果及其预后。结果患者都有从初诊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的诊治史。21例患者都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的用量、时间因人而异,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有16例患者获长期缓解,有5例需要长期服用激素治疗,有3例病程进展快发生“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死亡1例。尚无肝移植手术的病例。结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因不明,本病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治疗效果差。激素可以长期缓解部分病例,有复发病例;部分病例需长期口服激素治疗。激素可以缓解症状、延缓病程发展进程;部分患者病程进展速度快, 激素仅能使胆红素和转氨酶降低,不能阻断病程的进展,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是其必然的结果,肝移植术是唯一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9.
腹腔镜下切口疝补片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手术方法、安全性等问题。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79例行腹腔镜下补片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8例(98.7%)手术成功,1例因腹腔内广泛粘连而中转开放修补。平均手术时间为88min,平均术后住院4.6d,18例(22.8%)病人术中发现有1个以上的隐匿性缺损。术后并发症:术后短期内修补区腹壁明显疼痛58例(73.4%)。腹壁缝合点较长时间疼痛6例(7.6%),浆液肿14例(17.7%),无手术死亡,1例术后出现肠瘘,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腰部切口疝的病人术后复发。结论 多数病人腹壁切口疝可以经腹腔镜行粘连松解及补片修补术,并可在术中发现其他隐性缺损,手术安全性较高。对腹腔内广泛粘连而影响操作器械进入及粘连分离者,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30.
11C-乙酸盐PET显像在肾脏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11C-乙酸盐PET显像在肾脏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与^18F-脱氧葡萄糖(FDG)肾肿瘤显像的关系。方法29例疑肾肿瘤患者行^11C-乙酸盐PET早期及延迟显像,其中22例1周内行^18F—FDG PET显像。所有患者均有手术病理检查或CT、随访结果。患者静脉注射^11C-乙酸盐后即刻采集肾脏部位早期图像,以反映肾皮质血流灌注;10min后采集延迟图像,以反映^11C-乙酸盐在肾皮质内的代谢。观察^11C-乙酸盐在人体内的分布,并比较^11C-乙酸盐与^18F—FDG肾肿瘤显像的阳性率及其与病理类型、分级的关系。结果^11C-乙酸盐在人体内以胰腺摄取最高,并可能经胰液分泌人肠道。肾皮质对^11C-乙酸盐摄取随时间而变化,延迟相大部分原发肾皮质肿瘤(13例中分级Ⅰ~Ⅱ为12例)对^11C-乙酸盐摄取高于正常肾皮质,阳性率为76.9%(10/13例);而^18F—FDG显像仅为30.8%(4/13例)。6例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11C-乙酸盐显像阳性仅2例;其中5例行^18F—FDG显像,均阳性。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1C-乙酸盐早期及延迟显像均清晰显示,2例输尿管炎症对^11C-乙酸盐无摄取。结论^11C-乙酸盐PET显像对恶性程度较低的肾皮质肿瘤显像阳性率较高,可弥补^18F—FDG显像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