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3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心肌梗死后的表达是否具有动态过程,及其在迷走神经重构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3-08/2004-0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56只,分为心肌梗死后3,7,30d取材的3个心肌梗死组及相应时间点取材的3个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模型的制作:将大鼠麻醉后,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间环绕左冠状动脉主干标志处结扎冠状动脉。假手术组为穿线后不结扎冠状动脉。②从各组大鼠梗死中心、梗死周边、室间隔和右室取材,通过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抗囊状乙酰胆碱转运体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迷走神经支配,并通过图像分析测定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阳性染色密度及迷走神经支配密度。③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与迷走神经支配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术后41只大鼠存活。心肌梗死后3,7,30d组分别为7和8及8只,其余18只大鼠为各假手术组(各组均为6只)。①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假手术组中未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心肌梗死后7和30d组梗死周边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d组(t=2.986,3.025,P<0.01);心肌梗死后30d组室间隔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d组(t=3.126,P<0.01)。②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中未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仅在心肌梗后30d组的梗死周边和室间隔心肌中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9.54±2.36)%,(11.25±4.60)%]。③心肌中迷走神经支配密度:心肌梗死组中梗死中心区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为0。心肌梗死后30d组梗死周边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和7d组及相应假手术组(t=2.452~3.186,P<0.05~0.01)。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和右心室7和30d组明显高于相应假手术组(t=2.327~3.467,P<0.05~0.01);心肌梗死后30d组室间隔和右心室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和7d组(t=2.506~3.332,P<0.05~0.01)。④相关性:心肌梗死后7d组梗死周边心肌细胞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与迷走神经支配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5),心肌梗死后30d组室间隔心肌细胞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与迷走神经支配也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5)。结论:①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能主要在心肌梗死等病理状态下发挥一定的作用。②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在心肌局部发挥其神经营养作用进而参与心肌梗死后的神经重构及神经内分泌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心肌梗死后的表达是否具有动态过程,及其在迷走神经重构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3-08/2004-0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56只,分为心肌梗死后3,7,30 d取材的3个心肌梗死组及相应时间点取材的3个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模型的制作:将大鼠麻醉后,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间环绕左冠状动脉主干标志处结扎冠状动脉.假手术组为穿线后不结扎冠状动脉.②从各组大鼠梗死中心、梗死周边、室间隔和右室取材,通过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抗囊状乙酰胆碱转运体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迷走神经支配,并通过图像分析测定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阳性染色密度及迷走神经支配密度.③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与迷走神经支配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术后41只大鼠存活.心肌梗死后3,7,30 d组分别为7和8及8只,其余18只大鼠为各假手术组(各组均为6只).①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假手术组中未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心肌梗死后7和30 d组梗死周边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 d组(t=2.986,3.025,P<0.01);心肌梗死后30 d组室间隔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d组(t=3.126,P<0.01).②心肌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中未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仅在心肌梗后30 d组的梗死周边和室间隔心肌中检测到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9.54&;#177;2.36)%,(11.25&;#177;4.60)%].③心肌中迷走神经支配密度:心肌梗死组中梗死中心区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为0.心肌梗死后30 d组梗死周边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和7 d组及相应假手术组(t=2.452~3.186,P<0.05~0.01).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和右心室7和30 d组明显高于相应假手术组(t=2.327~3.467,P<0.05~0.01);心肌梗死后30 d组室间隔和右心室明显高于心肌梗死后3和7 d组(t=2.506~3.332,P<0.05~0.01).④相关性:心肌梗死后7 d组梗死周边心肌细胞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与迷走神经支配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5),心肌梗死后30 d组室间隔心肌细胞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与迷走神经支配也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5).结论:①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能主要在心肌梗死等病理状态下发挥一定的作用.②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在心肌局部发挥其神经营养作用进而参与心肌梗死后的神经重构及神经内分泌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应用QTVI技术测定三尖瓣环的运动速度和幅度评价初次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右室功能。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急性下壁心梗组20例。急性前壁心梗组16例和对照组20例,用QTVI技术中的时间速度积分测定三尖瓣环右室收缩期,舒张早期与晚期运动幅度;应用QTVI技术中的组织速度成像测量右室收缩期,舒张早期与晚期的运动峰速度。结果 下壁心梗组和前壁心梗组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Vs,VE,VE/VA,SD与DE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下壁心梗组患者降低尤为显著。下壁心梗组和前壁心梗组LVE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前壁心梗组LVEF减低更明显。结论 应用QTVI测量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和幅度可作为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右室舒缩功能的新指标。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随访观察。心肌梗死患者左、右室功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4.
许多心血管疾病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预凋亡细胞上磷脂酰丝氨酸(PS)由细胞膜内侧翻转到外侧。乳黏素比膜连蛋白Ⅴ可更早地识别预凋亡细胞上暴露的PS,因其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等优点,已发展成一项新的PS检测技术,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可能对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从乳黏素和膜联蛋白Ⅴ的生物学特性及心血管疾病检测方面进行介绍,并对乳黏素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5.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对人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HCASMC)转录因子E2F-1及基质内皮单核细胞激动肽Ⅱ(EMAP-Ⅱ)的作用,从而揭示该药物促HCASMC凋亡及其抑制HCASMC增殖和迁移的机制.方法 将4.0μmol/L三氧化二砷与HCASMC共育12,24,48 h,设空白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三氧化二砷对E2F-1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该药物对EMAP-Ⅱ的作用.结果 HCASMC与4.0μmol/L三氧化二砷共育12,24,48 h后细胞凋亡率于48 h最高(P<0.05).RT-PCR可见E2F-1 mRNA表达于48 h最少(P<0.05).Western blot可见48 h组EMAP-Ⅱ表达最少,细胞黏附率最低(P<0.05).结论 三氧化二砷能够促进HCASMC的凋亡,降低HCASMC转录因子E2F-1 nnqNA表达,减少基质EMAP-Ⅱ的表达,从而抑制HCASMC的过度增殖、迁移和黏附.  相似文献   
86.
观察Enalapril对CHF患者血清类洋地黄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Enalapril后,患者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类洋地黄因子水平从0.21±0.06μg/L升至0.46±0.09μg/L(P<0.05);而对照组的心功能和类洋地黄因子浓度均无改变(P>0.05)。提示Enalapril的治疗机理之一可能是促进类洋地黄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87.
心率变异性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8.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已有15年历史,由于其无须手术,疗效显著,仅在美国每年治疗人数,已由1985年的100000人次增加到1989年的300000人次。由于球囊扩张技术的不断改进,新  相似文献   
89.
90.
中华医学会心脏电生理和起搏学会第一届全国学术会议纪要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届全国学术会议1994年9月26至28日在北京举行。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367名代表参加大会,其中包括黄宛、方圻、林传骧、傅士英、赵易等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