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3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射频导管消融术心脏压塞原因、临床表现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各种心动过速是近年来心律失常治疗方法的重大进展之一 ,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技术 ,心脏压塞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资料和方法自 1991年 1月~ 2 0 0 3年 4月连续 4 0 0 0例射频消融术(左侧旁路 16 0 0例、右侧旁路 70 6例、房室双径路 15 94例 ,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 10 0例 ) ,其中 4例发生心脏压塞 ,女性 3例 ,男性 1例 ,3例穿孔位于左心室游离壁 ,1例位于右心室游离壁。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操作程序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CS) 10极导管 ,高位右心房、右心室心尖部 (RVA)和希氏束4极导管。经RVA快速起搏和程序刺激证实…  相似文献   
102.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动过缓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病后数小时内发生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窦房结的急性缺血,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病变累及房室结、希氏束及室内传导束,可发生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房室传导阻滞,并出现结性或室性逸搏性心动过缓。这些过缓心律一方面可诱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以及心室停顿而威胁生命,而且,即使急性  相似文献   
103.
吞咽引起的心律失常较为少见 ,临床容易被忽略 ,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惑 ,我们遇到 1例病人 ,报告并分析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 ,5 4岁。于 2 0 0 3- 11在我院心内科住院。主诉近 10余天每次进食吞咽时出现心悸、气短 ,吞咽动作停止后症状消失 ,吞咽干食时症状明显。查体 :血压15 96 / 10 6 4kPa ,心界不大 ,心脏听诊无杂音 ,吞咽动作时可闻及早搏及心动过速。空腹血糖 5 6mmol/L ,血中肌酸激酶 (CK) 4 3U/L ,乳酸脱氢酶 (LDH) 14 1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 17U/L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3 5U/L。上消化道钡…  相似文献   
104.
探讨数字化Holter记录仪监测长程心室晚电位 (LVLP)的可靠性。健康受试者 30例 ,按立体正交导联方式记录 2 4h动态心电图 ,选择 1个LVLP数值 ,与同时记录的短程心室晚电位 (VLP)进行比较。结果两次记录的各参数差异不大 (95 .83± 8.34ms,2 2 .9± 7.0 3ms,5 4 .73± 2 5 .89μV及 95 .5 7± 8.5 7ms,2 3.99± 7.81ms,5 3.6 1± 2 5 .4 1μV ,P均 >0 .0 5 ) ;选取Holter中任意 3个连续的时间段 ,计算机自动计算出VLP各项参数的数值 ,分别比较这 3组数值 ,结果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95 .5± 7.94ms,2 4 .6± 7.11ms ,4 6 .6± 2 4 .99μV ;95 .7± 8.73ms ,2 6 .6± 7.83ms,4 5 .8± 2 3.86 μV及 95 .6± 8.32ms ,2 6 .0± 8.6 8ms,4 7.6± 2 5 .12 μV ,P均 >0 .0 5 )。总QRS持续时间是各项参数中重复性最佳的指标。结论 :数字化Holter监测的LVLP与标准的实时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 ,且LVLP各项参数的重复性均很高  相似文献   
105.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t)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病人常常有明显的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头晕、胸部不适、晕厥等,但是临床上很多病人没有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房颤(AsymptomaticA—trialFibrillation或SilentAtrialFibrillation)。无症状房颤同样可增加心力衰竭、栓塞及心肌病的发病风险,甚至因其发生隐匿而危害更大。本文对其发病概况、监测方法和重点并发症及治疗策略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6.
电击终止AF的机制不甚明了。对于心室颤动(VF)电击使颤动的心肌同步除极,完全或部分地减少于波,使之低于持续VF的阈值。对于AF也可复制出同样的结果。研究证明电击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延长、波长增长,使折返不能持续。如同VF一样,AF除颤的绝对阈值也还不清楚。对羊慢性AF模型进行研究发现成功除颤的电能量与AF颤动波周期的长度及心房有效不应期均呈反比,这可能用以说明为何房扑转复能量较AF能量低;也可用以解释为何同样的能量对不同病人产生不同的效果。AF存在传出裂隙,因而快速起搏心房常可呈现拖带现象,暂时或持久地部分…  相似文献   
107.
目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目前介入治疗乃至静脉高营养常用的血管入路.根据我们的体会手指法定位锁骨下静脉穿刺较原常用穿刺法更科学、简单易掌握、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通过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中迷走神经支配的研究,探讨心肌梗死后迷走神经重构现象及β受体阻滞剂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左心室心肌梗死模型,分为3、7、30天心梗组及普奈洛尔+30天心梗组,并分别以假手术组作为各组的对照组.普奈洛尔用量为50mg·kg-1·d-1.分白从各组大鼠的梗死周边区、室间隔和右心室取材,通过抗囊泡乙酰胆碱通道(VACHT)的免疫组化方法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检测心室中迷走神经支配的密度和范围.结果①心肌梗死后3天,迷走神经支配密度在梗死周边、室间隔心肌中有增加趋势[(1078.60±1316.77)μm2/mm2vs.(305.00±428.33)μm2/mm2,(846.20±338.50)μm2/mm2vs.(325.60±206.25)μm2/mm2,P>0.05],在右心室中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462.80±437.46)μm2/mm2vs.(303.80±330.87)μm2/mm2];心肌梗死后7天,迷走神经支配密度在梗死周边心肌中有增加趋势[(2718.00±1446.27)μm2/mm2 vs.(1314.40±562.42)μm2/mm2,P>0.05],在室间隔、右心室中明显增加[(3832.80±1129.11)μm2/mm2vs.(254.40±255.78)μm2/mm2,P<0.01;(1067.80±468.63)μm2/mm2vs.(287.00±411.78)μm2/mm2,P<0.05];心肌梗死后30天,迷走神经支配密度在梗死周边、室间隔、右心室中均明显增加[(5695.40±1887.57)μm2/mm2vs.(1420.40±447.87)μm2/mm2,(7377.80±1595.26)μm2/mm2vs.(341.60±346.82)μm2/mm2,(4504.60±1708.01)μm2/mm2vs.(282.20±349.13)μm2/mm2,P<0.01].同时心肌梗死后7天和30天时,各部位心肌中膜均可见到密度较高的迷走神经支配.②普奈洛尔降低左心室梗死周边、室间隔、右心室心肌中的迷走神经支配密度[(1718.80±726.24)μm2mm2,P<0.01;(3699.40±1607.12)μm2mm2,P<0.01;(1920.00±1672.80)μm2mm2,P<0.05],并促使各部位心肌中膜处增高的迷走神经支配密度趋于正常.结论左心室心肌梗死后的梗死周边、室间隔和右心室心肌中具有迷走神经重构现象,普奈洛尔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中的迷走神经重构.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通过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心肌运动指数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卡维地洛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4-2006年住院和门诊的患者,其中正常对照组50名,慢性心力衰竭组45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6个月时分别用多普勒超声测量左心室传统Tei指数(c-Tei)和组织多普勒Tei指数(t-Tei)、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组较正常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c-Tei和t-Tei明显增高(P<0.05).LVEF明显降低(P<0.05);卡维地洛治疗1个月时,c-Tei和t-Tei明显改善(P<0.05);治疗6个月时,c-Tei、t-Tei、LVEF、LVEDd和美国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应用Tei指数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进行评价简便、可行,c-Tei和t-Tei具有同等作用.  相似文献   
110.
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QT变异和QT变异指数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QT变异(QTV)和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122例冠心病患者(75例劳累性心绞痛患者,47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和55例正常对照组,在保持日常生活起居的情况下佩戴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计算机辅助下自动测量QT间期,计算相应时间段的QT间期均值(QTm)、QTV、HR间期均值(HRm)、HR间期变异(HRV)和QT变异指数(QTVI)。同时采用时域法(SDNN)和频域法(LF、HF)分析心率变异性。结果①正常对照组24hLF/HF、HF、QTV均呈昼夜节律性变化。②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劳累性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QTV差异显著(29.2±13.6ms、26.8±13.1ms、21.7±12.4ms,P<0.05)。③正常对照组QTV与SDNN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0,P<0.05。而劳累性心绞痛组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的QTV与SDNN无相关性,P>0.05。④QTV、QTVI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变大,且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QTV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QTV的变化不仅依赖于自主神经,而且是许多不同病理生理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能更直接地反映心肌的代谢和病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