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8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微量元素和某些金属常量元素如锌(Zn)、铁(Fe)、铜(Cu)、硒(Se)、锰(Mn)、钙(Ca)、镁(Mg)等是构成多种激素、酶和维生素的关键成分和反应催化介质,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及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同时这些元素能够促进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刺激机体抗体或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与寄生虫的感染、致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将有关微(常)量元素与寄生虫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巢式PCR法检测弓形虫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山东省商品肉弓形虫污染和动物弓形虫感染情况,并进行SAG2分型研究,分析商业肉制品在弓形虫传播中的作用。方法自由市场采集商品内,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弓形虫DNA,阳性经纯化PCR产物,进行SAG2临床分型研究。结果共检测商品内89份,阳性22份,阳性率为24.72%。其中,猪肉标本56份,16份阳性,阳性率为28.57%,Ⅰ型13份,Ⅱ型1份,Ⅱ型与Ⅰ型混合感染1份,未能定型1份;羊肉标本33份,6份阳性,阳性率为18.18%,Ⅰ型5份,Ⅱ型与Ⅰ型混合感染1份。22份阳性标本中单纯Ⅰ型占81、82%,Ⅱ型与Ⅰ型混合感染占9.09%,Ⅲ型未能检测到。1份可疑病人血标本阳性,为Ⅰ型。结论肉类弓形虫污染率很高,以Ⅰ型为主,是人类感染的重要来源。家庭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熟不分与人们对食品鲜美的追求造成误食包囊感染,可能是造成人类弓形虫感染率大幅升高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囊虫病人血清和脑脊液中囊虫循环抗原的检测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市272133)时法茂,魏庆宽,张志华,葛凌云,王金祥,张敬举目前,囊虫病免疫学诊断多采用检测抗体为指征,阳性结果不能区分患者系既往感染,还是目前感染,为此我们利用猪囊尾蚴抗原免疫...  相似文献   
14.
为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丝虫病监测方法,根据班氏丝虫p W b12 重复序列,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班氏丝虫特异的 D N A 片段(490 bp),回收后用光敏生物素标记该片段,制备成非放射性 D N A 探针,并在探针的制备方法上做了新的尝试。实验结果显示,该探针只与班氏微丝蚴及其感染蚊 D N A 出现杂交,与马来微丝蚴、正常蚊以及人白细胞的 D N A 未出现杂交;检测 6 份现场镜检班氏微丝蚴阳性的血样 P C R 产物全部阳性,8 份正常对照均阴性;与微丝蚴模拟血样本和 D N A 样本的 P C R 扩增产物杂交时,敏感性分别达1 条微丝蚴/100 μl和 2 pg;检测人工感染的班氏丝虫阳性蚊虫扩增产物全部阳性,正常蚊全部阴性。  相似文献   
15.
包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分布在畜牧地区,在内地(非畜牧区)该病较少见。由于用于诊断该病的免疫试剂保存时间较短,各级医院以往确诊多依赖X线、CT、同位素扫描以及病理切片等,对患者造成一定损伤且花费颇巨。近年来,作者应用无创伤、价格低廉的B超对该病进行诊断和疗效考核,结果令人满意。资料和方法1 资料1993年以来我所经B超诊断并应用手术等方法证实的包虫病患者8例,共13个囊肿。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6~58岁。就诊的患者均有青海、新疆、西藏或黑龙江牧区生活史,最短15d,最长20年。2 方法使用日本Aloka-SSD6…  相似文献   
16.
及时、准确地预测和预报疟疾疫情是控制疟疾流行的关键。地理信息系统在疟疾控制中的推广应用,为开展疟疾现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并为决策者制定预防策略,赢取宝贵时间,以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减少社会和人民的经济损失。因此,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在疟疾控制与研究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弓形虫多基因核酸疫苗, 评价其免疫保护性。方法 PCR扩增热休克蛋白 (HSP70) 基因片段, 克隆到 pcDNA3?ROP2?p30重组质粒中, 构建pcDNA3?ROP2?p30?HSP70多基因核酸疫苗。采用该疫苗免疫BALB/c小鼠, 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及全血CD4+ 、 CD8+ , 血清、 脾淋巴细胞培养液中IgG、 IgM、 IgA和IFN?γ、 TNF、 IL?2、 IL?4、 IL?12等, 并进行弓形虫攻击感染实验。结果 应用PCR扩增出916 bp HSP70基因片段, 成功构建pcDNA3?ROP2?p30?HSP70重组体, 其中包含 HSP70 蛋白基因读码框内的完整序列。该弓形虫多基因核酸疫苗能诱发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实验组小鼠血清抗体滴度高, CD4+ 和 CD8+ 均增殖明显,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CD4+ =45.00, FCD8+ =15.01, P均<0.01); 其血清及脾细胞培养液中IFN?γ、 IL?2和IL?12含量均明显升高, 尤以血清中升高显著。攻击实验结果显示, 实验组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pcDNA3?ROP2?p30?HSP70多基因核酸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能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弓形虫微线蛋白16(TgMIC16)B/T细胞抗原表位并对抗原表位区进行酿酒酵母菌的表面展示。方法利用DNAStar和IEDB对TgMIC16进行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利用SYFPEITHI和BIMAS预测其T细胞抗原表位。参照预测结果,采用pCTCON2/EBY100展示系统对抗原表位区进行酵母表面展示,利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情况。结果 TgMIC16存在潜在的B/T细胞抗原表位且集中在aa343-625区域;该抗原表位区成功展示到酵母细胞表面,最佳诱导时间为24~36h。结论为下一步酵母载体疫苗的研制及疗效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山东省间日疟原虫MSP-1和CSP基因类型及其同源性,为病例溯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1年山东省报告的12例间日疟患者血样,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分别根据间日疟原虫MSP-1和CS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酶切、测序、序列比对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12份间日疟患者血样MSP-1基因全部出现470bp扩增条带以及350、120 bp酶切片段,均为Sal-1型;MSP-1进化树分析显示,9份省内感染者样品序列同属一个分枝,1份印度感染者样品序列与印度分离株位于同一分枝。12份间日疟患者样品CSP基因均包含GDRA(D/A)GQPA序列,为PV-Ⅰ型,其中10份省内感染者和1份广东感染者样品CSP基因出现560~840 bp和150~230 bp两种扩增条带,为PV-Ⅰ型温带族,1份在印度感染者样品CSP基因仅出现560~840 bp条带,为PV-Ⅰ型热带族。CSP进化树表明,10份省内感染者及1份广东感染者样品序列同属一个分枝,1份在印度感染者样品序列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分离株位于同一分枝。结论山东省本地感染间日疟原虫MSP-1基因型均为Sal-1型,CSP基因型均为PV-Ⅰ型温带族,本地虫株具有较强的基因同源性。  相似文献   
20.
疟疾与艾滋病、结核是世界公认的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公共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16年全球还有44.5万人死于疟疾,疟疾的早期快速诊断对于及时治疗感染病例,降低死亡率,显得尤为重要。疟原虫诊断主要分为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传统病原学诊断是疟疾诊断公认的“金标准”,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病原体检测较为费时费力,且受专业镜检人员匮乏,临床经验等因素限制,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已远不能满足疟疾防治工作的需要。免疫学诊断主要采用检测抗原、抗体的血清学方法,由于可用于检测的特异性抗原较少、抗原抗体反应的干扰因素较多,血清抗体产生的时间较长等因素,使疟疾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上还有待提高。进入21世纪,随着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反应、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下一代测序技术等的应用,为疟原虫的实验室检测提供了新的途径,表现出了越来越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本文就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疟疾诊断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