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32.
宣传劳动法贯彻劳动法切实搞好安全生产──致全国化工企业厂矿长的一封信全国各化工企业厂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自1995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是保护我国亿万劳动者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第一部法律。其宗旨是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  相似文献   
3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近40年来,对其发病状况的报道不一,但仍无证据能够表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降低。脓毒血症、多发性创伤和急性重症胰腺炎等仍是ARDS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多器官功能衰竭为AR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盐酸甲氯芬酯对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探讨其对脑梗死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9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甲氯芬酯治疗组46例、吡拉西坦对照组45例),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甲氯芬酯治疗组静滴盐酸甲氯芬酯,吡拉西坦对照组静滴吡拉西坦,共15 d;比较各组HRV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脑梗死患者SDNN、SDANN、SDNN Index、RMSSD、PNN50、HRVTI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甲氯芬酯治疗后HRV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吡拉西坦治疗后SDNN、SDANN、SDNN Index较治疗前增高(P<0.05),而RMSSD、PNN50、HRVTI无显著变化.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甲氯芬酯治疗组各项指标高于吡拉西坦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受到抑制,甲氯芬酯能改善脑梗死后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对预防心血管事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检测社区获得性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与预后关系.方法 前瞻性观测3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致ARDS患者入选时、24 h及72 h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分析其与ARDS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35例ARDS患者中入选14 d时生存20例(占57.1%),死亡15例(占42.9%);入选时生存组APACHE Ⅱ 评分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在入选时、24 h及72 h后,生存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都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2、0.001和0.016).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如入选时血清PCT>10 g/L,与ARDS患者死亡显著相关,危险比3.23,95%可信区间(0.58~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 ARDS患者如发病72 h内血清PCT水平增高则预示ARDS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6.
血脂康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35例脉压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脂康胶囊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一种控制血脂的中成药,主要成分为天然他汀类物质,包括洛伐他汀、羟基酸钠及内酯脱水物,大多数成分均有降脂活性~([1]),其安全有效的调脂作用已经为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2]).  相似文献   
37.
紧急肺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中/大块肺栓塞初步经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紧急肺动脉介入治疗对中 /大块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紧急肺动脉造影确诊后、即刻行肺动脉内导管机械性碎栓、吸栓及接触性尿激酶溶栓治疗 ,观察处理前后的肺循环梗阻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8例经紧急肺动脉造影确诊伴肺动脉高压患者 (男 6例 ,女 2例 ,平均年龄 6 3 3± 15 0岁 )。处理前后Miller指数从 0 5 1± 0 17减小至 0 2 9± 0 15 (P <0 0 0 1) ,肺动脉收缩压从 (5 9 75± 2 2 6 5 )mmHg降至 (42 75± 16 6 4 )mmHg(P <0 0 5 )。术后 7例症状明显改善 ,死亡 1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2例。经 2周静脉内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7例患者临床表现完全缓解。结论 用普通导管紧急肺动脉内碎栓、吸栓、接触性溶栓治疗能迅速改善重症肺栓塞肺循环梗阻状况 ,改善临床症状 ,未见明显并发症 ,安全有效 ,治疗消费较低廉。  相似文献   
38.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引导丝(A组)在RVOT间隔部起搏术中操控主动固定电极中应用效果。结果起搏阈值、导线电极阻抗无显著差异,感知R波振幅B组较A组低(12.32±3.80mVvs9.28±3.34mV,P=0.037);电极定位操作X线曝光时间A组大于B组(23.29±9.23minvs12.85±5.82min,P=0.002),电极固定次数A组大于B组(2.64±1.22次vs1.62±0.77次,P=0.015)。两组RVOT间隔部定位成功率:A组14/20(70%),B组18/20(90%),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RVOT间隔部失败者均固定于低位间隔部。术后3个月内仅A组1例导线脱位。结论RVOT间隔部电极定位双弯曲指引导丝支撑下操作,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电极固定次数,比单弯曲指引导丝方法更加简单化。两种方法均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39.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2岁。2005年10月19日因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 胆总管切开胆管镜探查、网篮取石术 T管引流术,于11月3日出院。出院后3个多月,出现上腹部疼痛、发热、消瘦。既往糖尿病6年。2006年2月6日再次入院时体温37.8℃。血常规:白细胞13.78×109/L,氮90.6%。2月7日查上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左侧肝内胆管扩张,其中见高密度影,考虑结石。次日于T管窦道胆道镜检查并冲洗,肝内胆管结石胆道镜取石术后腹痛加剧,伴寒颤、胸闷、气急、烦躁、端坐呼吸;查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轻度升高43.3U/L,肌钙蛋白(Tn…  相似文献   
40.
病例1患者女,64岁。因活动后胸闷、气急5年,入院。既往有风心病史,无栓塞史。体检:心率98次/分,律不齐,心尖区闻及2^+/6级双期杂音,P2亢进,血压13/8kPa。心电图:心房颤动,S—T段压低;胸片示左心耳膨出,CTR58%;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未发现左房内血栓。冠脉造影:左冠前降支中段轻瞍狭窄,回旋支左房支终末端成网状血管团,并有造影剂喷入左房腔,形成血管瘘(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