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0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评价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阵发性房颤患者33例,Carto系统下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消融术前1~3 d、术后1、3、6、12个月静息时窦性心律下左心房内径、容积指标、二尖瓣口A波速度峰值(VA)及E波速度峰值(VE),并计算左心房排空分数,分析消融术前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3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成功施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1年治愈率82%。左房前后径消融术后1个月较术前显著增大[(44±4)mm vs. (41±3)mm,P<0.01],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随访1年时左房前后径较术前有显著减小[(40±3)mm vs. (41±3)mm,P<0.05]。与左心房辅助泵功能相关的左心房最小容积,术后1个月显著增大,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左心房总排空分数显著降低(P<0.05),术后3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VA术后均低于术前(P<0.05,P<0.01),而VE/VA术后1个月显著上升(P<0.05,P<0.01),但在随后的随访中与术前无显著差异。 结论: 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近期左房前后径增大,辅助泵功能下降,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年左房结构可部分逆重构。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自主研发植入型迷走神经刺激(VNS)和心电采集系统,探索多因素(VNS的频率、强度、脉宽、时间)电刺激迷走神经的最佳效果参数值,并观察VNS对血压、心率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正常新西兰兔10只)使用自主研发的植入型VNS和心电采集系统,在适宜的程控刺激模式:频率20 Hz、强度1mA、脉宽0.5 ms、间隔刺激(开25 s,停250 s),与对照组(正常新西兰兔10只)进行体外实时监测心电和遥控VNS 4周,对比血压、心电图结果;心功能不良实验组(新西兰兔5只),使用自主研发的植入型VNS和心电采集系统,程控刺激模式:频率20 Hz、强度1mA、脉宽0.5ms、间隔刺激:开25 s,停250 s与心功能不良对照组(新西兰兔5只),进行体外实时监测心电和遥控VNS 4周,对比血压、心电图以及超声结果.结果 本实验的程控刺激可使新西兰兔心率下降10%~20%,正常条件下,实验组收缩压(123.6±2.6)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4.3±1.5) mmHg,心率(233.4±7.4)次/min;对照组收缩压(126.0±3.3)mmHg,舒张压均值(95.0±1.9) mmHg,心率(256.0±7.4)次/min.心功能不良条件下,实验组收缩压(117.6±2.6)mmHg,舒张压(76.8±2.2)mmHg,心率(193.6±4.7)次/min,射血分数0.55±0.01;对照组收缩压(116.2±9.3) mmHg,舒张压均值(79.2±4.9)mmHg,心率(211.0±7.9)次/min,射血分数0.49±0.02.VNS对于血压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心率和心功能有改善作用.结论 自主研发的植入型VNS和心电采集系统是可行的,实验程控刺激模式下VNS治疗心功能不良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3.
【摘要】目的:探讨MR薄层斜冠状面评估正常膝后外侧小结构-腘腓韧带(PFL)、弓状韧带(Ar)及豆腓韧带(FFL)的价值,提高对相应结构的认识。方法:60名膝后外侧角(PLC)未损伤者行常规方位及薄层斜冠状位MR扫描,采用四分法评价不同方位显示PFL、Ar及FFL的价值,并分析毗邻的Ar与FFL两条韧带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MR薄层斜冠状面显示PFL、FFL的评分均优于常规冠状面(P<0.05),显示Ar的评分两种方位无明显差异(P>0.05)。薄层斜冠状面上PFL、FFL的显示率分别为87%(52/60)、35%(21/60),表现为清晰连续的条状低信号。Ar的显示率分别为完全显示37%(22/60)、部分显示47%(28/60)、未显示16%(10/60),Ar与FFL显示情况间呈负相关(rs=-0.417,P=0.001)。结论:MR薄层斜冠状面较常规冠状面更易于显示PFL及FFL,是用于更精确显示膝后外侧小结构的有效补充方位;毗邻的Ar与FFL因形态显示上密切相关,在共同维护PLC区稳定方面可能兼具功能相关性。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不同时期的影响。方法:临床诊断房颤的79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阵发性房颤组65例、持续性房颤组14例),随访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监测左心房最大面积(左心房左右径×上下径)、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P容积(LAVp)等左心房结构指标,并通过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房排空容积等指标探讨左心房功能的变化。体检非房颤人群22例作为对照组。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消融术前检测显示:房颤组左心房最大面积、LAVmax、LAVmin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增大更显著(P0.05)。房颤组LAAEF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持续性房颤组下降更明显(P0.05)。LAPEF及左心房排空容积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房颤患者术后左心房最大面积、LAVmax较术前均有变小(P0.05),但两者出现变化的时间点不同,阵发性房颤组在术后1年明显变小(P0.05),持续房颤组在术后近期就出现明显变小(P0.05)。两组LAAEF、LAPEF、排空容积等较术前均无显著性变化。③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最大面积术后近期、中期变化率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但至术后1年变化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能缩小房颤患者增大的左房结构,近、中期在持续性房颤患者更加显著;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本身对左心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控制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率对炎症反应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30例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按静息心率水平分为:高心率房颤组(心率≥90次/min,70例)和低心率房颤组(心率<90次/min,60例),另入选窦性心律对照组20例.高心率房颤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美托洛尔(50mg/d),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浓度.结果:治疗前高心率房颤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低心率房颤组[(9.23±4.39) mg/L比(5.97±2.85) mg/L,P<0.01].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月后高心率房颤组患者心率显著下降[(110±19)次/min比(83±25)次/min,P<0.01],且与低心率房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高心率房颤组治疗后心率≥90次/min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心率<90次/min的患者(P<0.01).结论: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静息心率有关,控制心率可减轻炎症反应,而对反映心功能的N端脑钠素前体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6.
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建立围绕"触发"和"维持"两个方面。触发因素为局灶的异常放电,可能来自心房肌、自主神经、肺静脉心肌袖,由相应部位的电刺激模拟。维持因素为时间依赖性的心房结构和电生理重构,研究病因学时可由疾病模型模拟,探讨机制时则多由起搏模型模拟,心房、心室、肺静脉、迷走神经干或神经结是可供选择的起搏刺激部位。在起搏模型中联合各种化学药物,包括神经递质、离子通道阻滞剂,可用于探讨心房颤动促进和终止因素。  相似文献   
27.
吞噬性清除凋亡细胞是巨噬细胞的重要生理功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和维护斑块的稳定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识别、摄取和吞噬的分子机制,以及在维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
目的 采用2-脱氧5氮杂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尾静脉移植入不同时期的心肌梗死(MI)后心衰大鼠中,观察其向病损心肌的趋化作用及其在局部分布的特点,探讨其对心肌α-肌球蛋白重链(α-MHC)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培养Wistar大鼠的MSCs,用0.3 μmol/L的5-aza-CdR两次诱导第2代的MSCs。用溴氮胞苷(BrdU)标记后,经尾静脉植入MI后不同时期的心衰大鼠中,实验分为MI 1 d、8 d、3周、1月后移植组及MI 3周、1月后DMEM假移植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移植后3 d及1月的MSCs在大鼠心肌中的分布情况,并用RT-PCR检测移植1月后MI局部α-MHC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在MI后不同时期(1 d内、8 d、3周、1月),通过尾静脉给予相同数量的MSCs,3 d后在各组大鼠的心肌中均发现抗BrdU+的移植细胞。移植的MSCs主要分布在心肌受损区域,分布特点与移植时心肌的病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急性、亚急性期,有较多的移植细胞,与自身细胞均匀分布。进入慢性期,移植细胞沿着纤维方向线样排列,呈团簇样分布,数目较急性期减少。移植后1月,各组大鼠心脏中仍有抗BrdU+的移植细胞,移植细胞分布的特点与移植后3 d所观察的结果相似。研究发现,MI区域rattus α-MHC mRNA的表达,与MI 3周移植的MSCs相比,在MI 1 d或8 d后移植,差异无显著性。MI 3周后移植MSCs,rattus α-MHC mRNA的表达较DMEM假移植组有明显提高(P<0.01),但在MI 1月后移植与假移植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不同的MI时间段经尾静脉植入MSCs,其能向心肌趋化,主要分布在心肌的受损区域,分布特点与移植时心肌的病理特点有关。MI后早期给予MSCs移植,更有利于提高MI区域rattus α-MHC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9.
30.
迷走神经刺激(VNS)可通过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和动作电位时程(APD)、增加AERP和APD离散度、促进心房电重构等机制诱发和维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但最近有实验表明VNS除了致房颤作用外,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治疗作用,低强度VNS可以抑制房颤的诱发,选择性房室结VNS可以控制房颤时快速心室率,但VNS治疗房颤的作用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