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4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李建平  陈森林  蔡青 《当代医学》2016,(18):132-133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中下腹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按入院编号随机选取3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将另外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药物泵入速度、单位时间用药量较少、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活性物质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用药较少,且患者术后意识恢复较快,麻醉效果显著,可在全凭静脉麻醉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2.
本文应用P53单抗以DO—1在石蜡切片上对71例各种肿瘤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其中20例作了PAb1801单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比较、染色,同时观察了五种固定液、三种免疫组化方法对P53表达的影响。结果P53DO—1阳性为33例/71例。PAb180119/20例阳性,PAb1801阳性为高。P53高水平的免疫反应与PCNA增高相呼应、在固定液中以常规福尔马林和中性福尔马林为最佳。免疫组化染色首选ABC法,它较LSAB法内源色素酶着色少且背景清晰而染色后的切片较APAAP法保存长久。上述结果提示:石蜡切片中检测P53蛋白时固定液、免疫组化方法、P53抗体的不同均直接影响阳性率的检出。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其他滤泡源性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73例甲状腺肿块手术标本,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2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6例,甲状腺腺瘤29例,桥本氏病5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73例甲状腺组织标本中RASSF1A、Galectin-3和TPO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RASSF1A、Galectin-3和TPO mRNA在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1%、82.6%和21.7%,均与其他滤泡源性良性病变中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SSF1A、Galectin-3和TPO mRNA在各滤泡源性良性病变中的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甲状腺滤泡源性良恶性病变中,RASSF1AmRNA与Galectin-3 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Pearson点相关系数=-0.4090,χ2=12.2088,P=0.000);RASSFIA mRNA与TPO mRNA的表达旱正相关(Pearson点相关系数=0.2763,χ2=4.8217,P=0.028).结论 RASSF1A和TPO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普遍缺失,而Galectin-3mRNA表达率较高.RASSF1A、Galectin-3和TPO mRNA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标志物,且联合检测的结果 更可靠.  相似文献   
104.
组织芯片技术(tissuechip)又称组织微阵列(tissuemicroarray,TMA)是由Kononen[1] 等在1998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TMA是将数十个至数百个小的组织片整齐的排在某一载体上(通常是载玻片)而成的微缩组织切片。在肿瘤研究领域中,TMA对于肿瘤易感因素判断、病因学及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TMA分机器和手工两种制作方法,在本研究中我成功的建立了手工TMA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石蜡包埋鼻咽癌组织的免疫组化研究,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为制作组织芯片,从湖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的存档蜡块中…  相似文献   
105.
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的神舟5号航天飞船顺利人轨,1d后准确着陆返回。此间,在发射段2300n mile的海区内配置了数艘舰船参与海上测控和保障,海军某医疗队随民船“德意轮”执行了海上医疗保障任务。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上皮性低分化卵巢癌的微血管超微结构特征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其微血管上皮细胞的显微分布与定位。方法收集新鲜卵巢癌手术标本5例,常规透射电镜制样后观察其癌细胞的超微结构,微血管分布结构及新生血管形成,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时VEGF进行细胞器水平定位。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见癌细胞大小形态不一,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癌细胞成群分布,癌细胞间有细胞连接形成,核畸形,癌组织内血管丰富并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壁有缺损;免疫电镜检测VEGF定位在内质网,溶酶体及线粒体内或其膜上。结论肿瘤的血管发生是肿瘤迅速增殖和转移的重要条件,上皮性低分化卵巢癌的微血管超微结构特征及VEGF的亚微分布与其生物学行为,临床预后间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三节段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钛网放置位置对术后钛网沉降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三节段颈椎病患者58例,根据钛网与椎间融合器的相对位置分为A组(钛网置入近端节段,32例)和B组(钛网置入远端节段,2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随访时间),并对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钛网置入节段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以及C2-7 Cobb角等影像学数据进行测量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随访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置入钛网的椎间高度无统计学差异(27.75±2.79mm vs28.46±2.11mm,P>0.05);A组患者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钛网置入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25.66±2.80mm和24.47±2.50mm,B组为26.76±2.13mm和25.73±2.57mm,两组同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术后...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 探讨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痰菌量与治疗失败和再次复发的关系,为研究复治肺结核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22家结核病诊疗机构纳入的400例非耐多药及广泛耐药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资料,采取复治新方案和复治标准方案治疗,对治疗成功患者随访至2019年7月(共随访7年)。将治疗中失败者51例作为失败组,治疗成功后随访再次复发者23例作为复发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逐一对比分析。结果 失败组与复发组在既往使用低剂量利福霉素类药物[低剂量70.2%(33/47)和52.2%(12/23)、正常剂量29.8%(14/47)和47.8%(11/23)]、复治类型[复发51.0%(26/51)和56.6%(13/23)、初治失败23.5%(12/51)和21.7%(5/23)、其他复治25.5%(13/51)和21.7%(5/23)]、治疗前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敏感34.0%(17/50)和31.8%(7/22)、耐异烟肼32.0%(16/50)和31.8%(7/22)、耐利福平12.0%(6/50)和13.7%(3/22)、其他耐药22.0%(11/50)和22.7%(5/22)]、既往累计用药时间[<6个月24.0%(12/50)和21.7%(5/23)、≥6个月76.0%(38/50)和78.3%(18/23)]和复治次数[1次78.4%(40/51)和87.0%(20/23)、≥2次21.6%(11/51)和13.0%(3/23)]方面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189,P=0.139;χ2=0.206,P=0.902;Fisher确切概率法,P>0.999;χ2=0.045,P=0.832;χ2=0.298,P=0.585)。失败组治疗前痰涂片和痰培养菌量检测>2+的比例分别为44.9%(22/49)和63.9%(23/36),均高于复发组8.7%(2/23)和12.5%(2/1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232和11.718,P值分别为0.002和0.001)。结论 复治菌阳肺结核在治疗前痰菌量大的患者治疗失败率高于复发率,在制定复治新方案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