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CT横断序列辅助三维容积测量(CTAS)技术评估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阜外医院成功行介入治疗的单发继发孔型ASD患者。患者于封堵前及封堵后第2天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且ASD封堵术中行DSA检查。最终入组52例,其中37例为缺损后下缘...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导管未闭(PDA)最小直径和类型的价值。方法 收集既有超声心动图又有血管造影测量PDA直径的患者262例,既有超声心动图又有血管造影PDA类型的患者55例,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 超声心动图测量PDA最小直径显著高于血管造影(P<0.01)。除5例漏斗型和6例管型PDA超声心动图与血管造影所见一致外,其余44例(80%)PDA类型超声心动图所见均与血管造影不一致。结论 选择经导管PDA封堵术适应证、封堵方法和封堵器型号目前应以血管造影为标准,超声心动图可起初步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COOK普通弹簧圈联合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栓塞系统栓塞体肺侧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15例复杂先心病合并体肺侧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COOK普通弹簧圈联合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栓塞系统在体肺侧支栓塞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5例患者中共发现33支体肺侧支血管,均栓塞成功,无血管损伤、弹簧圈移位及脱落等术中并发症发生。术中共用COOK普通弹簧圈34枚,直径3~8 mm,长度3~8 cm;共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28枚,其中15枚为钻石型,13枚为普通2D型,弹簧圈直径为2~6 mm,长度为2.3~8.0 cm。15例患者中10例属于杂交手术,即在杂交手术室行体肺侧支栓塞术后即刻行外科手术;5例因先心病外科术后发生灌注肺或左心功能不全需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不能拔除气管插管而行心血管造影及体肺侧支栓塞术,术后均顺利拔除气管插管。结论COOK普通弹簧圈联合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栓塞系统栓塞体肺侧支在复杂先心病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
应用Amplatzer血管塞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及初步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Amplatzer血管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共11例,年龄4.0-17.0(10.09±5.17)岁,体重15~63(35.05±16.20)kg.PDA长度为8.4~20.9(14.09±3.50)mm,最狭窄处均位于肺动脉侧,直径为1.0~2.0(1.48±0.35)mm;经导管置入Amplatzer血管塞封堵PDA.封堵后5~10 min行胸主动脉造影评价疗效,术后24 h、1个月、3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再通.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任何并发症.术后10 min胸主动脉造影示11例动脉导管均完全闭合,无残余分流;5例完成1年随访,PDA完全闭合,未见再通.结论:应用Amplatzer血管塞封堵类似于长管状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技术成功率高,即刻效果好,近、中远期随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外管道开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7年3至7月共行3例外管道开窗封堵术,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7、14及8岁,术前诊断均为发绀,属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行双心室矫治,而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术中均加行外管道开窗.术后患者持续存在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降低.3例患者行心导管及造影检查后证实上、下腔静脉与肺动脉吻合口通畅,无狭窄改变,肺动脉平均压均小于15 mm Hg(1 mm Hg=0.133 kPa),分别采用AGA公司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及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对外管道与右房之间的交通(开窗)进行封堵.结果 所有患者均封堵成功,封堵后即刻、15 min、30 min及1 h分别测肺动脉及腔静脉压,与封堵前比较无明显升高,且患者无明确不适症状,血氧饱和度较封堵术前均有提高,发绀减轻,超声心动图及造影证实封堵器形态及位置良好.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至6个月,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封堵器形态及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结论 经导管外管道开窗封堵术技术成功率高、疗效确切,但远期疗效尚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比较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42例PDA患者施行Rashkind封堵伞封堵术 (为Rashkind组 )。在施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的PDA患者中 ,选出年龄、体重匹配且PDA最小直径≤ 8mm的患者共 42例 (为Amplatzer组 )。对比两种方法治疗PDA的临床效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mplatzer组 ,技术成功率 10 0 % ,溶血 1例。即刻残余分流发生率 16 7% ,术后 1~ 18个月 ,均无残余分流。Rashkind组 ,技术成功率 97 7% ,1例患者Rashkind封堵伞脱落至右肺动脉 ,经手术取出并行PDA结扎术。术后即刻和12个月残余分流发生率分别为 83 3%和 41 2 % ,均显著高于Amplatzer组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比Rashkind封堵伞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MSCT在上腔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MSCT诊断的20例上腔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及该病伴发畸形的MSCT解剖征象.结果 患者的上腔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均位于房间隔后上方,直径9.1~34.1mm,平均(17.1±5.8)mm,均伴有右上叶肺静脉异常连接于上腔静脉.3例伴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老年患者同时合并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另1例老年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所见解剖异常与CT一致.结论 对比剂增强MSCT横轴面图像结合VR三维重组可以明确显示上腔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及伴发畸形的解剖特征,对于该病的确诊及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8.
患者男,48岁。以活动后胸闷、憋气加重1周就诊。自幼体力弱于常人。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心电图Ⅱ、aVF、V4、V5、V6导联ST段、T波异常,提示轻微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有意义狭窄及阻塞性病变;自回旋支起始部发出分支血管向左上走行,与支气管动脉网相交通(图1,2)。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及冠状动脉瘘结扎术。  相似文献   
49.
患者男,38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右下腹疼痛1个月入院。体检: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较弱。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 1讨特殊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1989年 3月至 2 0 0 2年 10月 ,对 5 3 0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施行了介入治疗 ,其中 63例为特殊PDA ,男 19例 ,女 44例 ,年龄 1~ 5 6(平均 19.40± 16.87)岁 ,体重 9~ 82 (平均 3 7.0 9)kg。合并心房颤动、异常血红蛋白症、右肺动脉缺如、轻度主动脉瓣狭窄、轻度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肺气肿、及肺脓肿各一例 ,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 5例。采用AmplatzerPDA封堵器48例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伞 3例 ,可控弹簧栓子 8例 ,对一例极细小PDA采用造影导管诱导血栓形成法 ,另外 3例则分别采用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Rashkind封堵伞及pfm弹簧圈。将 63例特殊PDA分为 :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平均压 >5 0mmHg)组 2 8例 (包括PDA外科结扎术后再通 2例 ) ;PDA外科结扎术后或夹闭术后再通组 18例 (不包括 2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 )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组 5例 ;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 ;极细小 (≤1mm)PDA组 6例 ;Rashkind法封堵PDA术后残余分流组 2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同期及分期施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分别为 2及 3例。合并房间隔缺损者同期施行了封堵术。封堵术后 10~ 5 0分钟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术后2 4小时、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